游牧文化的深情回望與傳承之歌
——《草原一世情》出版感言
作者:張俊霞
《草原一世情》是一本充滿深情與厚度的紀實性散文集,由余均先生所著。這本書不僅記錄了余均先生在內蒙古草原插隊十年以及他此后半個多世紀與內蒙古草原不解之緣的生活經歷,更通過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逐漸遠去的原生態游牧文化的魅力與厚重。作為本書的策劃編輯,我有幸深入了解了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感受到了它作為宣傳內蒙古北疆文化的載體所承載的獨特意義和深遠影響。
《草原一世情》開篇以一個漢族知識青年的視角,在闊別草原五年后重回草原的經歷,通過敘事的方式,連接了北京與草原。三篇《回草原》的描述,串起了千里故鄉行的路,一日一景,一景一回憶,作者將草原的遼闊、壯美、神秘與粗獷展現得淋漓盡致;將草原各族人民的團結、勤勞、淳樸與善良描繪得惟妙惟肖、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遙遠而又親切的土地上。
記錄逐漸遠去的原生態游牧文化
這本書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更是對逐漸遠去的原生態游牧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游牧文化正在逐漸消失,而《草原一世情》通過文字的力量,將這種文化定格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讓后人能夠有機會了解和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余均跟著牧民沃多布拉學習放羊,從最初的生疏到后來的熟練,這個過程中他逐漸融入了草原的生活節奏,學會了如何觀察羊群的狀態,如何判斷天氣變化,更學會了如何與羊群建立深厚的感情。這些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了游牧文化的獨特之處。
余均在書中還精確描述了草原放牧生活中的經典場面:春天接羊羔,給馬群馴養“生個子”馬,打井,四季走場放牧,拉鹽,拉木頭等等,讓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他在草原生活有三愛:對騎乘的馬的熱愛,對忠誠的狗的信賴,對須臾不離身的蒙古袍的依戀,無不刻畫得入木三分。書中還記錄了許多關于游牧文化的傳統習俗和節日慶典。如春節時牧民們互相串門拜年、那達慕大會上的摔跤比賽、敖包祭祀等。這些習俗和慶典不僅展示了草原人民的熱情與豪邁,更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文化傳承的記錄與意義
《草原一世情》是對文化傳承的一次深情呼喚。余均先生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每一種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都應該得到尊重和傳承。在書中,余均多次提到了他對草原文化的熱愛和敬仰。他說:“草原文化,從狹義上講,不外乎草原歌舞、書法繪畫、各類文化活動等等。但如果從大文化的角度來講,我認為草原文化的涵蓋面非常廣,比如草原上的生產方式、不定居所的流動放牧、草原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風俗人情等等。”這些話不僅表達了他對草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體現了他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這本書的傳播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內蒙古北疆文化,這不僅有助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更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真實案例的輔證與感人之處
《草原一世情》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那么真實、那么感人。余均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真實的情感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歷了一般。
書中描述了余均先生與牧民阿其木德一家的深厚感情。在草原上生活的十年里余均先生與阿其木德一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光。當余均先生離開草原回到北京后他們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跨越民族和地域的深厚感情讓人感動不已。
余均還有在草原嘗試種植蔬菜和種樹的經歷。如今再去探訪,曾經的花果滿園雖已盛況難尋,但那五十年前植下的棵棵小樹,如今卻長成了參天大樹,那隨風晃動的婆娑樹影,那嘩嘩作響的林間喧鬧,無不向來人講述著草原昨天的動人故事。
媒體宣傳與廣泛影響力
自《草原一世情》出版以來,它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各大媒體紛紛對這本書進行了報道和宣傳,使得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中國網、中國報道、《南方都市報》、文旅中國、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內蒙古電視臺、錫林郭勒融媒體中心等主流媒體都對這本書進行了深入的報道和評論。
此外許多知名作家、學者和文化名人也紛紛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本書不僅文筆優美、情感真摯更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些評價進一步提升了這本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內蒙古。其中一位百歲老人的讀者,讓年逾70歲的女兒日日念誦并錄音,女兒發來老媽媽的“讀后感”:“百歲老媽媽,每日端坐桌前,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聽,為你傳奇的人生,為草原豐厚的文化,為你的重情重義,為草原牧民對你的愛戴和敬仰而深深感動!”。看著這些感人肺腑的反饋,我也一次又一次地被作者和讀者感動著。
草原又迎來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季節,越來越多的人,隨著這本書走進草原,去看草原的柔美風光,去親近草原的遍地牛羊,去領略草原人民的熱情豪爽。
帶一本書去草原,那一定是《草原一世情》。
作者簡介:張俊霞,《草原一世情》策劃編輯,就職于中國外文局海豚出版社?。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