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閃耀映蒼穹
——歌曲《我是蒼穹中的一顆新星》登頂解析
作者: 常耀宗
在中國科協2025年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征集活動中,烏蘭察布市科協推送的原創歌曲《我是蒼穹中的一顆新星》從全國幾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秀作品殊榮,并在全國入選的13個優秀作品中榮登榜首,成為本屆活動的亮點。
由冷恒、王文作詞,柴成智譜曲,張海霞演唱的這首歌何以獲得成功呢?我們說這與歌詞的情感共鳴與表達張力、編曲以星韻譜科志借旋律傳精神、歌手嗓音特質與演唱表現力有直接關系。
高尚的主題與故事背景為歌曲奠定了情感根基——作為烏蘭察布市科協為全國首部展覽劇《自立自強自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自主創新之路》創作的主題曲,冷恒、王文的歌詞以“共和國科學家如蒼穹新星”為精妙隱喻,創造出具有故事性的藝術表達形式。歌詞以“新星傲游蒼穹”的獨特視角展開敘事。從地球啟程,借北斗導航、駕神舟飛船,飛越珠峰之巔、趟過銀河浩瀚,在星際漫游中,王淦昌星、南仁東星、錢學森星、袁隆平星等科學家化身的“星辰”次第閃耀。這一敘事邏輯將科學家精神具象為可感知的宇宙圖景,既串聯起北斗組網、神舟問天、珠峰測高等這些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里程碑事件,又以星群閃耀的意象,暗喻科學家群體在歷史長河中的精神傳承。
歌詞在內容與創作手法的搭配上,做到了三個完美結合。首先,構建星科技象征體系。以“新星”喻科學家,用“蒼穹”指代科技探索的無垠邊界,“北斗導航”“神舟飛船”等意象既緊扣科技主題,又賦予浪漫主義色彩。其次,情感脈絡層層推進。從“鐵骨給我堅韌的脊梁”的自立品格,到“豪情給我青春的力量”的自豪情懷,再到“生命生生不息,星辰大海呼喚著我”的強國信念,情感張力隨敘事逐步升華。最后,音樂語言的詩性表達。句式長短交錯,比如“飛越珠峰、趟過銀河、遨游蒼穹”這樣簡短有力、連續排列的句子,再搭配“閃耀放彩”“生生不息”此類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詞語,讓人感覺這些文字就像帶著節奏一樣,唱起來也會很順口、有旋律感。這種“敘事化表達+崇高主題+音樂性語言”的融合,既讓科學家精神可觸可感,又通過藝術化的意象組合,使歌詞成為主題思想與美學價值兼具的藝術載體,最終實現了對“自立自強自豪”精神的深情詮釋與大力傳播。
柴成智的編曲把星空的浪漫和神秘感融入其中,一聽就讓人仿佛置身在浩瀚的宇宙中。主歌部分旋律舒緩低沉,就像一條靜靜流淌的長河,帶著聽眾走進科研工作者的世界。一個個音符,就像科學家們走過的路,有困惑有堅持,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是始終朝著目標前行,把他們默默鉆研、永不放棄的精神都融入音樂中,并大膽嘗試轉調的藝術手法,強化了旋律的情緒張力與層次變化,更呼應了宏大主題的彰顯,巧妙地表達了情感的升華與爆發,拓展了音色維度與聽覺的新鮮感,從而使旋律成為精神的生動注腳。
副歌旋律激昂向上,像是沖破云層的科技曙光,瞬間照亮天地,生動展現了中國科技從落后到領先,不斷突破創新的壯麗畫卷。整首曲子既有星空般空靈悠遠的感覺,又充滿了拼搏奮進的力量,把科技工作者用智慧點亮夢想,為國家科技發展努力奮斗的故事,用音樂講得淋漓盡致,讓人聽了特別感動特別振奮。
張海霞的演唱以醇厚低沉的聲線起調,旋律悠長如古寺晨鐘。節奏在舒緩與急驟間切換自如,聲浪如溪流奔涌成江,高低音的強烈反差與綿長尾韻,勾勒出極具層次的聽覺圖景。她游刃有余地切換聲線,時而溫柔婉轉,細述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的艱辛;時而鏗鏘如金石,高歌突破科技壁壘的豪情。兩種音色交織契合,把科研團隊從拓荒創業到逐夢星河的歷程娓娓道來。每個音符都飽含對科技先驅的崇高敬意,每一句吟唱都凝聚著對時代奮斗者的由衷贊嘆。演唱者的歌聲正是獻給科技脊梁的一曲雄渾贊歌。
總的來說,《我是蒼穹中的一顆新星》這首歌的成功,源于歌詞、曲譜、演唱三位一體的完美協奏,讓音樂魅力多維綻放。歌詞勾勒科技征程的圖景,曲譜鋪展奮斗的韻律,演唱注入信仰的溫度,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出直擊人心的藝術力量,為聽眾帶來震撼心靈的沉浸式音樂體驗,成為永久的記憶。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察右前旗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備注:此文2025年6月27日發布于《烏蘭察布云》。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