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為證:抗戰精神的時代長歌
袁竹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時刻,如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總有一些記憶,如厚重基石,支撐著國家的精神脊梁。2025 年 7 月 21 日,北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莊嚴肅穆,一場意義非凡的活動在此拉開帷幕 ——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 “山河見證 —— 我們的抗戰記憶” 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全媒體宣傳行動正式啟動。這一行動,宛如一座橋梁,橫跨時空,將過去的苦難與如今的繁榮緊密相連,讓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盧溝橋,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沉重記憶的地方,曾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也見證了中華兒女奮起反抗的英勇無畏。七七事變的槍聲,仿佛還在耳畔回響,那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是四萬萬同胞不屈意志的怒吼。在這片土地上啟動 “山河見證” 行動,寓意深遠。它象征著我們對那段歷史的銘記,對先烈們的緬懷,更象征著我們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決心。
從 7 月下旬到 8 月下旬,全國廣電媒體積極響應,將深入各地進行采訪報道。他們奔赴抗戰重大戰役、重要會議發生地,探訪抗日戰場遺址、抗日根據地所在地。每一個足跡,都踏在歷史的脈絡上;每一次采訪,都如同與先輩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臺網同步、大小屏聯動開展的接力直播,讓觀眾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歲月。通過今夕對比,人們看到了曾經滿目瘡痍的土地如今已煥發出勃勃生機,感受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更深刻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
在這場全媒體宣傳行動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創作的一批紀念抗戰勝利主題的優秀視聽作品,成為了人們了解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的重要窗口。電視劇《我們的河山》,以宏大的敘事手法,展現了中華兒女在山河破碎之際,挺身而出,浴血奮戰,守護家園的壯麗畫卷;《歸隊》則聚焦于個體命運,講述了戰士們在戰爭中的成長與堅守,他們心中的信念如同火炬,照亮了黑暗的歲月。紀錄片《勝利 1945》,以詳實的史料和珍貴的影像,重現了抗戰勝利的偉大時刻,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勝利背后的艱辛與付出;《東北抗聯》則生動展現了東北抗聯戰士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與日寇頑強戰斗的英雄事跡,他們的堅韌與不屈,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朽豐碑。微短劇《馬背搖籃》《怒刺》等,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抗戰精神,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感受到了抗戰歲月的熱血與激情 。這些作品,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共同串起了一條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精神紐帶。
多元視聽:抗戰故事的當代演繹
在 “山河見證 —— 我們的抗戰記憶” 這一全媒體宣傳行動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創作的電視劇、紀錄片、微短劇等各類視聽作品,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敘事視角,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抗戰文化盛宴。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抗戰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偉大抗戰精神的生動詮釋,在當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
(一)電視?。汉甏髷⑹孪碌募覈閼?/strong>
電視劇作為一種受眾廣泛的藝術形式,在展現抗戰歷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段覀兊暮由健芬陨綎|人民抗日武裝的發展壯大為主線,講述了年輕共產黨員莊埼風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開展減租減息、組織農救會、團結力量一致抗日的故事。該劇通過一個縣城的場域,折射出整個中華民族抗戰的歷史,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人民群眾取得抗戰勝利。劇中不僅塑造了共產黨員、民兵和正規軍的形象,還刻畫了加入抗戰的老百姓們各自的人生故事,展現了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的眾生相。從最初的文弱書生到深入民間發展基層武裝的黨員骨干,莊埼風的成長歷程,也是無數抗日志士的縮影,他的堅定與無畏,激勵著觀眾深刻理解人民群眾選擇跟共產黨走的歷史必然性。
《歸隊》則以東北抗聯教導旅組建前后的歷史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抗聯戰士在日軍的圍追堵截下,歷經艱難險阻,重新集結、堅持斗爭直到最后勝利的故事。這部劇通過小人物的視角見證大歷史,沒有大牌的英雄主角,只有普通戰士在歷史洪流中奮力拼搏的真摯故事。胡軍飾演的隊長在每一次決策中都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其內心的掙扎和對隊員的責任感展現出了強大的演技;李乃文將一個忠誠可靠的戰士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在面對絕境時表現出來的人性光輝,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色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不僅形成了生動的劇情沖突,也讓觀眾在情感上產生了強烈共鳴?!稓w隊》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復述,更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反思與發問,讓人們思考在新時代,面對種種挑戰,英雄的定義該如何界定,以及個人與集體、責任與擔當的深層關系。
這些電視劇通過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將觀眾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在抗戰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和不屈精神。它們以藝術的手法,讓歷史變得鮮活起來,使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
(二)紀錄片:真實筆觸下的歷史回響
紀錄片以其真實、客觀的特點,成為人們了解歷史的重要窗口。在這次宣傳行動中,一系列抗戰主題紀錄片的推出,讓觀眾得以近距離接觸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勝利 1945》以 1945 年為時間原點,以偉大抗戰精神為思想脈絡,通過 “犧牲”“血戰”“苦干”“不屈”“勝利” 五個篇章,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軍民的抗戰史詩。該片以有感染力的人物和故事,將宏觀敘事融入微觀講述,生動解讀偉大抗戰精神,回答 “我們何以勝利” 的歷史之問,展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抗戰烽火中鑄就的民族魂。從平型關大捷打破 “日軍不可戰勝” 的神話,到百團大戰振奮全國軍民的士氣,再到無數無名英雄在戰場上的浴血奮戰,影片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珍貴的影像,讓觀眾深刻認識到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以及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的關鍵引領作用。
《盧溝橋:我們的紀念》圍繞盧溝橋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珍貴展陳,以 “一件文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 的藝術表現形式,構建歷史場景與當代展陳的時空對話。該片向觀眾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抗戰文物和視頻,包括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的最早視頻、第一次公開的一二九運動珍稀視頻、趙一曼被捕后的檔案等,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獻價值。通過對這些文物和歷史資料的深入挖掘,紀錄片帶領觀眾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出發,重回歷史現場,開啟一次精神追尋,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昭示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偉大真理。
這些紀錄片憑借真實的影像和深入的采訪,還原了歷史的真相,讓觀眾看到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所經歷的苦難與抗爭,以及取得勝利的艱辛歷程。它們不僅是對抗戰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激勵著后人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微短?。盒◇w量里的大情懷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微短劇以其輕體量、強節奏、貼近觀眾的特點,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在 “山河見證” 宣傳行動中,《馬背搖籃》《怒刺》等一批抗戰題材微短劇的出現,為抗戰故事的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馬背搖籃》改編自被稱為 “娃娃長征” 的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了 1946 年延安第二保育院在院長衛戈明、保教科長文紉秋的帶領下,護送 136 名革命后代轉移至太行解放區的故事。該劇通過細膩筆觸,真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如何竭盡全力保護革命后代。保育員們在長達幾千里的艱辛轉移途中,不僅展現出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更與孩子們及沿途軍民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其無畏犧牲與忠誠守護的精神,生動彰顯了紅色基因傳承的深遠現實意義。該劇將歷史真實故事與當代視角交織,將宏大歷史轉化為可感知的個體敘事,既展現了 “千里轉移” 的真實場景,又通過現代視角傳遞和平可貴的當代價值,通過 “跨代際對話” 強化了歷史與現實的關聯性 。
《怒刺》以日偽統治下的天津為背景,講述以鋤奸團成員和孤膽英雄葉清軒為代表的愛國民眾在艱難環境下英勇抗爭的故事,展現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的家國大義。該劇通過緊湊的劇情節奏、強沖突的場景設計和沉浸式視聽語言,成功吸引年輕觀眾,這種創作模式既契合 Z 世代碎片化閱讀習慣,又通過情感共鳴實現歷史記憶的代際傳遞。在短短幾分鐘的劇情中,觀眾能夠感受到愛國民眾在黑暗中不屈的抗爭精神,以及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深熱愛。
微短劇以創新的形式,將抗戰故事濃縮在短小精悍的劇情中,以小見大,展現出偉大的抗戰精神。它們打破了傳統敘事模式,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表現手法,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為抗戰歷史的傳承和抗戰精神的弘揚開辟了新的途徑,讓年輕一代在輕松的觀看體驗中,了解歷史,銘記歷史,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偉大抗戰精神:民族脊梁的不朽豐碑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抗日戰爭是一段波瀾壯闊、刻骨銘心的歲月。14 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不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更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迸發出的強大力量,是無數英雄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精神豐碑,它跨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璀璨的光芒,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一)內涵剖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這一重要論斷,高度凝練、精準概括了抗戰精神的科學內涵,為我們深入理解、傳承與弘揚抗戰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抗戰精神的核心要素。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抗日戰爭時期,這種愛國情懷被激發到了極致。從東北抗日聯軍在冰天雪地中與日寇頑強戰斗,到淞滬會戰中將士們以血肉之軀抵御外敵的瘋狂進攻;從海外華僑踴躍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到國內各界人士紛紛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每一個中華兒女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痛恨。趙一曼在被日寇俘虜后,受盡酷刑,寧死不屈,她在給兒子的遺書中寫道:“母親的死不足惜,可憐的是我的孩子,沒有能給我擔任教養的人。母親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親繼續斗爭。” 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懷,跨越時空,至今仍能讓人感受到那份熾熱與堅定。 正是這種愛國情懷,讓中國人民在國家危亡之際,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形成了全民抗戰的強大合力,成為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撐 。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抗戰精神的人格彰顯。在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和威逼利誘,無數中華兒女展現出了堅貞不屈的高尚氣節。他們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浩然正氣,在敵人的屠刀下堅守尊嚴,絕不屈服。狼牙山五壯士在戰斗中臨危不懼,子彈打光后,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的樹枝掛住,幸免于難;5 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 “狼牙山五壯士” 。他們的事跡,成為了中華民族氣節的象征,激勵著后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守信念,勇往直前。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抗戰精神的外在表現。在抗戰的烽火歲月里,中華兒女面對裝備精良、兇殘野蠻的日本侵略者,毫不畏懼,勇往直前,以頑強的戰斗意志和英勇的犧牲精神,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以巨大的犧牲,頑強抵抗日軍的進攻,粉碎了日軍 “三個月滅亡中國” 的狂妄企圖;臺兒莊戰役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殲滅日軍萬余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在這些戰役中,無數戰士舍生忘死,沖鋒陷陣,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正如電影《八佰》中所展現的,“八百壯士” 在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他們以頑強的戰斗意志和無畏的犧牲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勇氣。 這種英雄氣概,讓中國人民在抗戰中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成為戰勝敵人的強大精神力量。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是抗戰精神的動力引擎。在長達 14 年的抗戰中,中國人民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壓力,戰爭的殘酷、敵人的殘暴、物資的匱乏…… 然而,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困難多么巨大,中國人民始終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中國必將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這種必勝信念,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對民族獨立的執著追求與對正義光明的堅定信仰之中。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人民前行的道路,讓他們在困境中堅守,在挫折中奮起。
(二)歷史具象:從冰雪叢林到江南水鄉的精神圖譜
東北抗日聯軍的密林中,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凍裂了戰士們的皮肉,卻凍不滅他們眼中的火焰。楊靖宇將軍在濛江縣城西南的山林中被圍困數日,棉衣早已破爛不堪,腹中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當日軍指揮官岸谷隆一郎以 “歸順” 相誘時,這位東北抗聯的靈魂人物用最后的氣力吼出:“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這句震徹山林的吶喊,正是百折不撓信念的終極詮釋 —— 在肉體即將崩潰的邊緣,精神的旗幟依然在風雪中挺立。
這種必勝信念絕非虛無縹緲的空想,而是根植于對民族命運的深刻認知與對歷史規律的堅定把握。在華北平原,八路軍地道戰的坑道里,戰士們用煤油燈照亮作戰地圖,在潮濕的泥土中規劃著對日軍的襲擾。他們沒有重型武器,卻靠著 “各村自為戰,戶戶相連通” 的智慧,將平原變成了吞噬侵略者的迷宮。河北清苑縣冉莊的地道總長曾達 16 公里,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陷阱和儲糧室,村民與戰士們在這地下長城中交替作戰,創造出 “麻雀戰”“地雷戰” 等游擊戰術。當敵人的坦克碾過村莊的屋頂,地道里的紡車仍在轉動,婦女們連夜趕制的棉衣通過秘密通道送往前線 —— 物質的匱乏從未阻礙信念的生長,反而讓軍民在共生中淬煉出 “兵民是勝利之本” 的真理。
江南水鄉的蘆葦蕩里,新四軍傷病員在百姓家中養傷,青石板路上的暗號每天更新。江蘇常熟沙家浜的阿慶嫂們,用茶館作掩護傳遞情報,當日軍搜查時,滾燙的茶水既能招待 “皇軍”,也能瞬間潑向敵人的眼睛。這些看似柔弱的江南兒女,把 “保家衛國” 的信念織進藍印花布的紋路里,將一條條漁船變成穿梭于水網的 “隱形戰艦”。在浙東四明山根據地,農民們白天為日軍 “修公路”,夜里就悄悄挖斷路基;孩子們唱著改編的童謠,把日軍的動向編成順口溜傳給游擊隊。這種全民性的抗爭,展現的正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最生動實踐 —— 當每個普通人都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緊緊捆綁,涓滴之力便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洪流。
在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的廢墟上,李宗仁麾下的士兵抱著炸藥包沖向日軍坦克,他們胸前的番號被硝煙熏黑,卻在最后一刻豎起大拇指指向天空 —— 那是告訴戰友目標已摧毀的信號。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以傷亡 5 萬余人的代價,殲敵 1 萬余人,打破了 “日軍不可戰勝” 的神話。那些來自四川、湖南、廣西的農民子弟,很多人第一次離開家鄉,卻在異國侵略者面前展現出 “誓與陣地共存亡” 的決絕。師長池峰城在電話中向李宗仁請戰:“士兵打完了,軍官填進去;軍官打完了,我填進去!” 這種視死如歸的氣概,不是魯莽的沖動,而是深植于血脈的民族尊嚴 —— 正如山東某部士兵在日記中所寫:“我死了,墳頭朝東,看著你們把鬼子趕下海?!?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
精神的偉大,更在于它能在絕望中催生希望。1942 年的冀中 “五一大掃蕩” 中,日軍出動 5 萬兵力,在 800 輛汽車、10 架飛機的掩護下實施 “鐵壁合圍”。八路軍冀中軍區主力被迫轉移,留下的地方武裝化整為零,用 “武工隊” 的形式繼續斗爭?;刈逵⑿垴R本齋的母親為了不拖累兒子抗日,絕食七天壯烈犧牲;年僅 12 歲的兒童團員王璞,面對日軍的刺刀,寧死不肯說出八路軍的秘密,與家人一同被殺害。這些看似微小的個體,用生命捍衛的不僅是具體的情報或物資,更是一個民族不愿做奴隸的底線。當武工隊員在地道里用罐頭盒制作 “土收音機”,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消息時,那斷斷續續的信號傳遞的不僅是戰況,更是 “堅持下去就有希望” 的精神密碼。
這種貫穿整個抗戰歷程的精神力量,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中呈現出豐富的具象形態:東北抗聯的冰雪淬煉、華北軍民的地道智慧、江南水鄉的蘆葦奇兵、正面戰場的陣地堅守、淪陷區人民的隱蔽抗爭…… 它們共同構成了偉大抗戰精神的立體圖譜,證明這種精神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融入民族骨血的生存哲學。正如歷史學家胡繩所言:“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奇跡,更是精神上的涅槃 —— 一個民族在最屈辱的時刻,找到了最強大的自己?!?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
(三)時代回響:從歷史記憶到現實力量的轉化
偉大抗戰精神的當代價值,首先體現在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直接駁斥。近年來,某些勢力試圖淡化侵略罪行、歪曲抗戰歷史,甚至質疑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而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凍僵仍保持射擊姿勢的戰士遺體、那些記錄著 “人還在,陣地就在” 的戰地日記、那些從淪陷區秘密送出的泛黃情報,連同本次 “山河見證” 行動推出的《東北抗聯》《正義之戰》等作品,共同構成了不可辯駁的證據鏈。紀錄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中國對日戰犯審判》中,檢察官向哲浚在東京審判法庭上展示的南京大屠殺照片,與微短劇《怒刺》中地下黨員用生命保護的罪證文件,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 —— 它們都在訴說一個真理: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由無數犧牲者用生命鐫刻的豐碑。
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抗戰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動力。大慶油田的開發者們曾以 “王進喜跳進泥漿池” 的壯舉,詮釋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的奮斗精神,這與八路軍在南泥灣 “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 的自力更生精神一脈相承。華為公司在遭受技術封鎖時,研發團隊以 “把冷板凳坐熱” 的韌性突破芯片技術瓶頸,其 “備胎計劃” 中蘊含的憂患意識與戰略定力,與抗戰時期 “持久戰” 的戰略思想有著精神上的共鳴。這些當代實踐證明,百折不撓的信念不僅能讓一個民族在危亡中存續,更能讓一個國家在復興路上行穩致遠。
在文化傳承的維度上,抗戰精神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永恒的靈感源泉。電視劇《我們的河山》中,主人公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情節,與現實中河北冉莊村民在地道遺址上創辦紀念館的實踐形成互文;《歸隊》中老兵尋找戰友遺骸的故事,映射著當下 “為烈士尋親” 公益行動的溫暖歷程。這些作品沒有將抗戰精神束之高閣,而是讓它走進新時代的生活場景:當 00 后觀眾為《馬背搖籃》中保育員用身體為嬰兒取暖的情節落淚時,他們理解的 “堅守” 已不僅是戰場的概念;當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模仿《燎原》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臺詞時,他們傳遞的 “信念” 正成為應對人生挑戰的精神武器。
精神的傳承更體現在對和平的珍視中。紀錄片《和平力量》采訪了參與過中國對日戰犯審判的法官后代,他們講述父輩如何在法庭上既堅持正義審判,又避免復仇主義 —— 這種 “以法治銘記歷史,以理性擁抱和平” 的態度,正是抗戰精神的成熟體現。今天,中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既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 “落后就要挨打” 的教訓轉化為 “自強才能和平” 的動力。正如《和平力量》中一位親歷者所說:“我們紀念勝利,不是因為我們擅長戰爭,而是因為我們更懂得和平的脆弱?!?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
從盧溝橋的石獅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水庭,從楊靖宇烈士陵園的松柏到延安寶塔山的晨曦,偉大抗戰精神已化作遍布山河的精神坐標。當 “山河見證” 行動的記者在采訪中記錄下 90 后講解員為游客講述抗戰故事時眼中的光,當小學生在《馬背搖籃》的觀后感中寫下 “我要像保護玩具一樣保護祖國”,我們便能理解:這種精神從未遠離,它只是以更年輕的姿態,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繼續生長。它提醒著每一個中國人:民族的脊梁不是天生的鋼鐵,而是在一次次風雨中淬煉出的韌性;國家的尊嚴不是別人的恩賜,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信念與行動捍衛的成果。
作者簡介:袁竹,筆名袁語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詩人、評論家,逍遙畫派創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庫人才,中國書畫家研究會會員、一級美術師,袁竹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和現代書畫有深刻而廣泛的研究,他的藝術造詣較高。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創作方向,對山水畫創作進行新的嘗試丶新的探索,用國際視野來發展國畫,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他提出新時代國畫要走創新化、現代化、國際化、未來化之路的理念,獨創“豹紋斑”、“牛毛紋”兩個皴法,將中國畫精髓“寫意”與世界主流藝術抽象元素相結合,形成了中國逍遙山水風格。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大紅袍品牌精裝圖書,2022年8月由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活頁教材,2023年3月由河北出版傳媒集團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袁竹創作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400余萬字,發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等各大媒體發表在各大媒體。創作的長篇玄幻小說有“《逍遙》三部曲(逍遙問道)(穿越三星堆)(逍遙畫魂)”在喜馬拉雅連載;長篇歷史小說有《梁啟超》《蔡元培》《大漢呂后》《大文豪魯迅》《詩祖陳子昂》《大西王張獻忠》《一代宗師黃賓虹》《逍遙山水醉華夏》等。歌詞《石榴紅》榮獲“詞曲中國2025當代100首優秀歌曲作品”金獎。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文學評論《四秩風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時代華章與未來新程》《從航海羅盤到數字星圖:中國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構與范式革命》《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于時光褶皺處,探尋人性微光 ——賈平凹長篇小說〈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蹲骷揖W》發表《數字浪潮下,中國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時代浪潮下的靈魂鏡像與文學回響——葉辛“知識分子心靈三部曲”》《大地與靈魂的敘事詩 ——論劉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學星河中閃耀的星辰——探秘張俊彪》等文學評論。30余萬字長篇小說《東升》單行本由國家級出版社納入出版計劃,即將出版發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