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從消極的方面看,這表明文藝是時代的鏡像——有新的時代必有新的文藝;而由積極的方面看,它也表明文藝可以開風氣之先,引領時代的精神潮流或方向——新的文藝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或引導時代的新變。文藝創新發展與時代轉型變遷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果只是這樣就時代來談論文藝的變化,往往會流于抽象,不接地氣,既難于準確把握時代的特質,也難于把握文藝與時代的根本聯系。這里需要我們把目光投向人民,特別是廣大的基層勞動者。因為漫長的文藝發展史已經表明且正在表明:人民始終是文藝表現時代的中介和橋梁。
時代的核心本質在于人民,在于廣大的基層勞動者;時代的轉型首先是人民生活、觀念和精神的轉型。沒有人民生活、觀念和精神的轉型就不會有真正的時代轉型或社會轉型。列寧把“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稱為“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并指出,“自由的寫作”是為這些勞動者服務,而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和“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可以說,勞動人民既是“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也是時代的精華、時代的力量和時代的未來,只有他們能夠代表時代,只有他們才是時代的真正本質之所在;文藝作品只有表現人民,以人民為中心,才有可能表現新時代、引領新時代,甚至創造新時代。
2009年,在嚴峻的世界金融危機面前,我國經濟成功實現“保八”,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年12月16日,美國主流媒體《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揭曉,“中國流動工人”(即我們國內所稱的“農民工”)作為一個群體入選其中(《時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第一名授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第二名為美國駐阿富汗司令麥克里斯特爾,“中國工人”作為群體排第三位)。該刊評價稱,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并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這首先要歸功于中國數以千萬計勤勞堅韌、背井離鄉的普通工人。“正是這些男男女女,他們過去的奮斗、現在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看法,引領著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之路”。確乎如此,人民的面貌決定著時代的面貌,人民的未來決定著時代的未來。與《時代》周刊不同,我們國內的一家有著廣泛影響的主流媒體在2009年也評出了十位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其中七個董事長、兩個總裁、一個董事局主席。他們或許真的是經濟領域領風騷者,但他們真的也只是附著在水面上的浪花,而非深海潛流——它們才是大海的真正的力量之所在。
文藝表現時代離不開人民,離開人民的時代是抽象而空洞的時代,是沒有本質和力量的時代。我們知道,文藝創新主要在于其內涵建設,而其內涵建設主要應是人民性的建設。時代性出自人民性、思想性出自人民性、精神性也出自人民性。因此,在時代轉型中,文藝創新必須關注人民,關注基層勞動者,寫出他們的精神面貌、現實性格和指向未來的可能性。這樣的文藝,是真正的關懷人的文藝,這樣的文藝也往往是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時代的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