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低谷中頑強尋覓,領悟跌宕中的精彩——淺評伊君小說《生命子谷》的現實價值
作家伊君,大概生來總都愛在人生命題上苦苦思索、追尋。《生命子谷》,其實顯現的正是作者深深地且令人揪心的憂慮。你可以說,這不是故事性極強的敘述結構;你還可說,一些情節未必那么細膩入微;你更應該說,小說描寫的主線是多元化的。也許,我看過第一遍就是如此模糊而膚淺地認為。
小說中的主人公雨君,無疑被作者賦予更多的話語權或者說就是代言人。很明顯:對社會百態的解讀;對靈魂底線的探秘;對人間陰暗的披露;對世間丑陋的憎恨;對底層弱勢的同情;對社會責任的歸屬;對矛盾判斷的糾結,作者的潛在意圖是由雨君來完成的。
雨君不是完人,但活生生地是一個有創造性勞動、有獨立思考的正直之人。雨君是位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但不能不承認她的熱情、她的勤奮、她的視野是那么與眾不同。雨君是懷有理想之人,但不可能肩負全部的改變世界的責任,而她所做的一切努力足以叫讀者敬佩不止。雨君所為:與年齡大小無關、與經歷深淺無關、與性格行成無關。由此不可以簡單認為,與主人公其人格品質無關。
“生活如谷,谷中又有著更多的小峽谷?!眲e說它其實就是一句書名的釋解。應該定義為,作者為展現婚姻百態、人格缺陷、智商差異、環境惡化、道德意念,寓意貫穿于生命谷與峰的全部。伊君睿智,聰明就在于借用雨君闡述了自己的情懷,通過小說的跌宕起伏,明確地宣稱自己無時不在的憂慮與思考。應該理解,這才是一名社會責任感附身的文人氣質。
一開篇作者就明確申明,對戰爭發動者的憎惡是與生俱來的。戰爭叫生命瞬間消逝,戰爭叫家庭生離死別,戰爭叫人性加劇扭曲。雖然,當一名戰地記者會有那么多的誘惑與刺激,善良人類拒絕殘忍,卻得不到丑惡戰爭的額外恩賜。戰爭:無辜者的絕命墳場;政治家的詭異權術;侵略者的軍火游戲。受傷害是誰?一條條追求幸福指數的無辜生命,頃刻間就會煙飛灰滅。
由此目睹現實:殺戮在文明旗幟的掩飾下仍在繼續。無辜的生靈在死亡、在哭泣、在逃亡的路上。地球之小,卻沒有和諧共處的真實存在。地毯式的轟炸,自殺式的爆破,種種族間的殘殺,政治分歧間的暴力,無時不刻地喧囂發動者的樂趣與無稽之談的理由。
我注意到了作者對特殊群體的真切關注。
智障與孤獨癥患者,是一群容易被忽略忘卻的人。他們的出生與父母的婚戀責任有關;他們的生存狀態與社會歧視有關;他們的特殊教育與社會努力有關。
主人公雨君人生舞臺實踐的第一步,就緊緊與智障殘疾、孤獨癥患兒聯系在一起。惡臭無比的垃圾山、恐怖陰森的大墳場,勾勒出特殊教育事業所處的艱難狀態。我還可以認為:這也是作者巧妙地實施著一種暗喻。垃圾成山,那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自殺式的褻瀆。還可以想見,人類間不道德、不人性、不常規、不檢點的生活方式釀就了隨意產生了不該產生的“垃圾”。選擇拋棄?那是一種罪惡;選擇救贖?那是一種良心上的責任使然。
作者無意傷害那些智力殘疾且無法正常生存的弱勢。恰恰其反,通過雨君以記者身份的采訪,就是要帶給更多的社會溫暖?!皬U物利用”、“變廢為寶”,是一種常用語言,若把它搬用于特殊教育,從人性關愛角度來看,似乎有駁于情理,細細琢磨起來也應該不無道理。
人類產生了各種形態的垃圾,不能無視它們的存在。從事特殊教育,也許所面對的學生,永遠不會在智力上有所突破,永遠是一副童稚的天真情態。艱辛的教學,也可能完全享受不到那種成就感。面對那些隨性發作的偷襲惡果,有時候只能無奈或者選擇堅忍。歌詠從事特殊教育的群體,作者竭盡其所為。
人類共性,希望事半功倍。特殊教育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智殘群體、孤獨癥患者不是世間上難以控制、難以駕馭的。只要循序漸進地善于誘導,他們的潛能,總是可以挖掘出來的。
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不少智疾人士已經有了超凡的潛能體現;不少孤獨癥人員告別了由于歧視遂引發的孤獨性的破壞;不少殘疾群體在接受有效地教育后,逐步向自食其力轉變。小說為我們展現了這一可喜的征兆,或者說特殊人群的教育事業,正方興未艾。
主人公雨君用“拓展一片睛空”向世人昭示,智殘教育大有發展空間。全國第一所弱智成人中專院校被社會認可了,世界各個媒體關注了,雨君以記者的身份完成了一件不被人看好的事情。那些經歷中的垃圾場恐懼,那些墳場間時隱時現的可怕魅影,頓時被成功喜悅所忽略地替代。
雨君游離于墳場間的內心獨白,我分明看到的是作者對社會也存在的不幸與丑陋的剖析。盡管虛幻,盡管恍惚,本身所要表達的隱晦意愿就已經闡述到位了。寫那些荒誕的遭遇,渲染生命的起伏不定,告發世間的不平不公,揭示婚姻的怪異奇特,無非隱喻人們要珍惜現存的生命寶貴。
他們都長著我們一樣的四肢軀干,卻有著奇形怪狀的百態。他們也是人,一群遠離主流的個體。他們也是鮮活生命,一群神秘的,像謎一樣等待人類去發現、去研究的身軀。這是人類自己的身體給自己出的一個謎面,這同樣也是人類本身給自己表現出來的種種神秘。我們的生命是謎一樣的生命。同時,我們的生命也是一個充滿著種種神秘的生命。生命是偉大的,同時也是無助的。生命是神奇的,同時也是非常平凡的。
作者以翔實的考證來說明,智殘與孤獨癥的產生有的是社會因素造成的。這些無辜的患者,他們的潛能是不可低估的,他們的超凡智慧完全可以盡情釋放。最重要的一點非常明確:特殊教育萬萬不可忽略。比如舟舟:幾歲兒童的智力,卻對樂感有其獨到的興趣,拿起指揮棒就能運用自如。究其原因,沒人去挖掘潛能,舟舟至今還是個俗人相稱的“廢物”。比如小說中的孤獨癥者王楠:所顯現的記憶能力,令人驚嘆不已。比如說小說中列舉的三五歲孤獨癥兒童,拿起字典能識別繁體字,潑起墨來就成一幅國畫,你不得不去贊嘆:生命竟有如此費解的神奇。
小說淋漓盡致地把作者的意愿表達:對一群那些由于生活不負責任而產生的智殘群體,人類要負起責任。智殘也好、孤獨癥也好,都是人類間的生命一份子。忽略特殊教育,忽略這些人的客觀存在,忽略對這一群體的關愛,勢必產生更為巨大的不可利用的“垃圾山”。到那時,那就是人類不可回避的罪惡與災難。
神圣的愛情能孕育出生命,神秘的生命又演繹出多彩的人生,最終像黃葉一樣都枯萎凋零,走向死亡,化為灰跡,融入泥土。似乎人生就是如此的簡單,又是如此的豐富。豐富得有些不可思議,單調得讓人又百思不得其解。
以上獨白,仿佛我尋覓到的是作者心靈軌跡。《生命子谷》,如同大多數文學作品一樣,離不開戀愛婚姻的描述。伊君讓我們從中賞識到了不一般的語言風格,秀麗、凄美、流暢、傳奇,那么多慣見不到的跌宕。伊君用情節講訴不同的愛恨情懷:當官者骯臟而丑陋的魂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被遺棄者淪陷泥潭,自甘出賣肉體;同行中的包二奶、找情婦不同人的嘴臉。男人、女人之間的情感瓜葛,敘說不盡的永恒話題,作家伊君得心應手地從容寫來。
忠誠、背叛,尋覓、失蹤,堅守、離開,紛紛擾擾的糾結,曲曲折折的經歷,支支叉叉的盤錯,構成小說中的眾生百態圖。說不上豐豐滿滿,也是一人顯示一個人的面孔;說不上精精彩彩,也是展現了古典與現實對愛情解讀;說不上完完美美,也能讓人掩卷長思很讓人牽掛的感覺。這已經足夠,因為伊君通過小說向人們宣告:生命的繁衍與愛情有關,生命的經典與愛情有關,生命的蹉跎也與愛情有關。
總編老苛,應當是敘述傳統中的一位反面人物。奸詐、自私、猥瑣,為追求到主人公,老苛竟然拿發不發稿子做交易。聯想到現今娛樂界風傳的“潛規則”,怎么也覺得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雪蓮的凄美愛戀故事是傳說。最終,美麗善良的烏蘭朵兒成了雪蓮花,永遠地留在了雪山。那是對忠貞的頌歌??林骶幍烂舶度坏貍鞑ミ@圣潔無比的故事,卻正是他親手涂抹玷污這片圣潔。由此可以窺視到,陰暗的色情的心理內涵,難以用其曼妙語言去征服愛情。
尚恒也是主人公雨君戀愛旅途中的過客。尚恒很執著,辦事很有目的性,本人很有主見,為了追逐中的愛,他可以不顧忌一切。然而,這不是雨君心目中最好的伴侶選擇。何況夾在報社錯綜復雜的氛圍中,雨君不會有談情說愛的情趣。
雨杭與雨君屬于不期而遇,漸漸地在孤獨無助的小女子身上泛起了朦朧的愛河漣漪。雨杭屬于新派男人,生活狀態愿意追求新鮮感,甚至研究垃圾,研究垃圾的進一步無害化、有益化的處理。按書中一句話說:“是臭到了一塊去了。兩個神經病臭味相投了。”雨君與雨杭一起奔跑著的愛情,也許曲折,也許浪漫,也許會經歷更猛烈地疾風暴雨。在以后的文字中,值得期待。
書中江雅是位癡情愛戀的失敗者。以純樸真摯之心,去追求去幻想飄忽不定的情懷,以為自己的真愛付出定能得到男友死心塌地似的回報。到頭來,保住了曾經欲火熊熊的愛戀成果,但再也無法喚回情竇初開的純真承諾。愛情,不相信眼淚!不相信欲火燃起時所留下的只言片語。
無助的江雅,為了心中幻覺,為了培育曾記錄愛情的后代,她走向了“燈紅酒綠”。她的人生總結很簡單,男人不會有好東西。讀者會嘆息,早知今日悔不當初?學業喪失,前程黯淡,一人拉扯孩子,苦澀之果只有強忍咽下。最終,也是收獲殘疾軀體的悲劇角色。
羅曉很有時代的代表性。他風流瀟灑,小有成就,不滿足于一般的夫妻生活。找情人小蜜,尋求婚姻之外的快樂,這已成為當今腐敗官員的一大通病。揭露這些丑陋,無非是暗示那些沾沾自喜于露水夫妻的女人,丟掉的不僅是自尊自愛,還有最珍貴的無法重新復制的人間真愛。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是愛情的真諦。
“既然是驛站,就沒有必要留戀;揮揮手,重新找下一個客棧。”是小說人物交談中的一句話。輕松,簡直輕松地就像是在街頭吃頓幾分鐘的快餐。作者正言,毫不客氣地鞭撻這一流行的愛戀方式。沒責任承諾的婚戀:害人、害己、害后,危害整個和諧社會。
智殘人也是人。他們也需要戀愛、結婚,他們也有生育的本能??墒撬麄兪怯腥毕莸娜耍偃邕@一群體規模性地婚戀生子,那將是怎樣脫韁似地災難?如何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沒有圓滿現成的答案,只有探索地從教育方式中汲取最佳最捷徑的方式。除此,沒有選擇。不恰當的比喻:如同垃圾的繁衍,后果會不堪想像!
“環境有環境的垃圾,人類自身也有“垃圾”。字里行間,隱隱的意識中,我感悟到作者伊君流露出來的發自心底深處的苦苦憂患。
隨處飄舞的塑料袋,隨處可見的廢棄物,不可利用的遺棄垃圾,是人類對自然的毀滅,也是自然對人類的懲戒。氣候異常:變冷變暖,旱澇交替,板塊漂移,極端氣候,無不在威脅人類生存狀態。隨時發生的大地震、泥石流、大海嘯、核輻射,吞噬人類生命的殘忍,悲劇就在一瞬間演出。連續不斷的地球憤怒,難道誰都視而不見嗎?
另一種對生命的威脅,在于人類本身自有對生命的蔑視。究其緣由,追逐利益是最根本的人性缺陷。眼見為實:飛機落地、火車相撞、橋梁自斷、煤窯陷塌,瘦肉精、三氯氰胺、福爾馬林、增白劑、吊白塊、增色劑-----,物欲橫流面前,人類間的殘忍自殘,真是叫人痛心疾首!
人類自身“垃圾”,變廢為寶,廢物利用,一旦受到關注定會有一定成效??捎忠屑毾胂耄豪^續無序無責任感的情感泛濫,怎能抑制住增加“垃圾”再生產的可能?人類已經承受不起環境的負債,也無法承受得起人類繁衍的弱化趨勢。
小說《生命子谷》通過雨君之言行,張揚了真善美,即便處在生命低谷,同樣苦苦追尋。面對世間要被遺忘的智殘群體,雨君用本身所具備的善良心跡,以其新聞人的敏銳,昭告人們不能忽略他們群體的存在。并以一番執著,潛心挖掘到智殘者所封存的智慧。對待各式垃圾,雨君不僅僅選擇吶喊,更多地行動起來。
人生有曲折,生命有生死。萬劫不復,天經地義。雨君以其羸弱的肩臂,擔起了一副沉重的社會使命。雨君追求愛的真諦,從來不向強勢低頭。雨君逆境中追逐真理,甘心情愿地充當奠基石,認真且理性地去做無功無利的事情。雨君形象,是作者樹立的一位從事媒體工作的職業楷模。她的精彩:不羨慕于驚天動地,不渴求于轟動效應;可貴她的樸實無華,可貴她在人生跌宕中保持意志的清醒。
恕我心存疑惑,《生命子谷》的如歌如訴,大概有作者伊君人生經歷的影子。
恕我閱讀匆忙,《生命子谷》的娓娓道來,正是作家伊君敘述巧妙的獨辟新徑。恕我學識淺薄,《生命子谷》的寫作手法,正是體現作家伊君集散文、報告文學、小說題材為一體的文壇奇葩。
只有如此理解:才能慢慢領悟《生命子谷》的現實價值。她不是引領人生方向的教科書,但她是一部令心靈震撼的時代力作!至少,我就是這么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