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石頭詩學”的可能性初探

 一、石與詩:在詩歌的源頭矗立著石頭
 石頭作為一個意象,其象征意義主要有三個向度的寓意:重、硬、動或定。最后一個富于辯證意味,最為微妙,也最具有美學價值。
 在人類最早的詩歌中,石頭就以這三種寓意被廣泛應用。
 也許因為南方植被繁茂,石頭都被草木遮掩了;在中國詩歌起源時期,南方詩人寫石的本領不如北方詩人。屈原作品中多的是香草,石頭很少。不過,最后,幫助他實現自沉愿望的,是石頭?!妒酚?bull;屈原列傳》說他“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無疑,屈原看重的是石頭的重,因為重可以幫助他下沉,而且不會浮上來,直到窒息而亡。
 蘇美爾人和古希臘人對石頭的最深印象也是重。
 蘇美爾人認為,重有重的好處?!都獱栙っ朗病肥侨祟悮v史上的第一部史詩,同名主人公吉爾伽美什反對生死有定的宿命論,力圖獲取能讓人長生不死的仙草;當他得知仙草在海里時,毅然下潛。而幫助他下潛的就是石頭:
 他把沉重的石頭綁在雙腳,
 他跳進深淵[見到那棵草],
 他取了草[草把他的手扎]了。
 他從雙腳把沉重的石頭拿掉,
 海水就把他往岸上漂。
 跟屈原一樣,吉爾伽美什也看重石頭之重,能幫助自己下沉;所不同的是,屈原求死,他求生。
 希臘人卻認為重是一種負面的感受,所以,石頭往往被用以懲罰。
 《荷馬史詩》載,眾神被西西弗斯觸犯,用來懲罰他的就是一塊巨石。他每天要把大石頭推到非常陡的山上,然后朝邊上邁一步,眼看著石頭滾到山腳,前功盡棄。西西弗斯永遠地、沒有任何希望地重復這個毫無意義的動作。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這更為嚴厲的懲罰了。
 加繆的思想獨辟蹊徑,他說,西西弗斯的命運是人類生活的隱喻——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毫無意義。滾上滾下的石頭象征著周而復始的日常勞作。如果說人生是一出戲,那么它本身就是悲劇。為減輕悲劇性,加繆提出,西西弗斯內心深處的感受是幸福的,因為每一次他畢竟把石頭推上了山,即推石上山的愿望本身已經使他得到滿足,他并不苦苦追問生命的終極價值是什么。
 凱爾泰斯在小說《慘敗》中,把西西弗斯的石頭搬到了主人公柯韋什的書桌上。其象征意義不言自明:寫作,作為作家的命運,也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每次寫完一篇作品,似乎都是一項成就,如同把石頭推上了山;但最終,石頭會滾下山去,那些所謂的作品和成就,也會煙消云散。 
 我的這部詩集也就是這么一塊命運的石頭,或者說,里面的每一首詩的寫作, 都如同一次推石上山。過程中固然付出了勞力和精力,很是辛苦。但也樂在其中,也有自我滿足感。讀者朋友們可能也會分享到這種喜悅和成功。但最終這些作品到底有何意義?誰也無法夸大其詞。
 《詩經》作者們對石頭聞見多,感想也豐富?!对娊洝分凶顒尤说囊痪湓捀^有關?!栋刂邸吩疲骸拔倚姆耸?,不可轉也?!笔^雖然一般狀態下是定的;但有時也會動,所謂滾石也;而抒情主人公說,我的心不是石頭,不會轉而去(為別人)動情。意思是,哪怕??菔癄€,我心不變。以石之轉比喻心之定,是所謂反喻也,充滿了修辭張力。 
 《柏舟》的抒情主人公和他的愛人似乎不喜歡“動”,更看重“定”這一石頭的象征意義。希臘人把石頭作為一種懲罰的工具,恰恰是因為它往往是“定”的;而希臘人崇尚“動”(正如印度人崇尚“靜”),他們深知生命在于運動,靜止意味著死亡。石頭自己靜止,沒有生命;而且也會把人固定在自己身上,甚而失去生命。希臘神話中,有好幾個人變石頭的故事。比如,美杜莎(Medusa)本是海神的女兒,比西方歷史上的第一大美女海倫還要美,不僅征服了所有的男人,而且征服了所有的男神;因此,她恃美傲物,因此,她為女神所忌恨。執掌智慧和戰爭的女神雅典娜把她的頭發變成了無數的毒蛇,讓她的明眸散發出駭人的光芒,任何看見她臉的人都會變成石頭。這是對她的懲罰,也是對斗膽看她的人的懲罰。也即,如果美得不到正確對待,美感也就無從談起,鐵石心腸的人能有多少審美的感受?!
 宙斯處罰普羅米修斯,用的也是石頭,把他鎖在高加索山一處懸崖的一塊巉巖上。 
 不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普羅米修斯,又是用了石頭,可以說是以石攻石。他用的是石頭的硬,因為硬,所以能砸碎那鎖住普氏的鐵鏈,可以說是“以其石之硬還治其石之定”。 
 《詩經》中有以硬功硬的描寫?!缎⊙?bull;鶴鳴》云:“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錯”指的是“磨刀石”,玉呢,其實也是一種石?!肮ァ闭摺按蚰ァ币?,能夠打磨玉的石頭必須很硬才行。在這里,無論是哪種石頭,強調的都是其硬的品質。玉已經夠硬,但石必須更硬,才能去磨玉?!对娊洝窌r代還沒有鐵器,人們只能以石攻石;沒有比石更硬的東西了。石頭不僅是成品,也是制作所用的工具。只有工具過硬,成品才能成為精品。程光煒先生曾說我的詩和思想像精心打磨的鉆石。大概也符合“以石攻石”的寓意。
 二、石與我:“滾石無苔”、“滾石有苔”與石定苔霉
 跟戴望舒一樣,我生于細軟的江南(他是杭州,我是蘇州)。正如他在杰作《我用殘損的手掌》中所描繪的:“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細,那么軟……”
 但是,上大學之后,我把自己當成一塊磨刀石,來磨礪我自己這把石刀。我去大西北游學。剛到蘭州,就跟幾個同學一起,去看黃河,在岸灘上撿了許多石頭(其實都是小石子),不僅自己把玩,還郵寄給老家的同學。
后來,我去沙漠戈壁,去汪洋大海,一有機會,就要撿甚或買一些石頭。我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太平洋,都撿過石頭。
 我不是收藏石頭,甚至不是玩。因為這些小石頭幾乎不具備任何收藏價值,也不太好玩。我只是喜歡跟石頭在一起,喜歡看到它們。我的書桌對著窗臺,窗臺上有一個玻璃花瓶,基本上不是用來養花的;半瓶石頭半瓶草,不開花的草,綠蘿和吊蘭,生命力頗強。它們能迅速長出根須,許許多多的根須,擁抱著那些石頭,緊緊地擁抱著;大有在缺水的時候,共度干旱,甚至共赴死亡的架勢。
 我還曾去參觀過全國各地的一些石博園,大開眼界,有時候,見了那些奇珍異寶之后,真地會連連喟嘆:與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有此一遭,此生便沒有白活。
 我從江南游學到大西北,又從大西北轉學到大西南,又從大西南遷徙到華北??梢哉f,在我漫長的青春歲月里,我走遍了祖國的東西南北。這樣的走動形同“漂泊”。
 有很多年,我自比為滾石,尤其是從1987年到1994年期間,我離開了家鄉,一直處于流徙狀態,直至到北京定居。英國有一句諺語,叫“滾石無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一塊石頭老是在轉動,它身上是不可能攢上
 苔蘚的。的確,在我十年寒窗苦讀期間,我輾轉各地,除了幾箱子書、幾件衣服,在物質上可以說一無所獲。 
 那為何我要把書名取為“滾石有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Mosses”?無苔是表面的。誰會白白度過那么多年人生最寶貴的歲月?我覺得,在赤貧與苦難中,我的收獲非常大。對艱苦的體驗和對苦難的斗爭,本身就是重要的精神財富。這種斗爭經驗磨練了我的意志,硬化了我的性格,革新了我的風格。況且,我在艱苦條件下歷練的過程中,寫了相當多的詩文,有些還算得上是我的代表作。無論是無形的精神財富還是有形的詩文作品,都可以說是我身上的長物,如同石頭上的苔蘚,是有價值的,非常豐富的。因此,我不僅說“滾石有苔”,而且英文翻譯中的“苔蘚”一詞還特意用了復數。 
 1994年,我由重慶來北京定居,在北京理工大學教書,算是工作生活都穩定了下來。我也由滾石變成了定石。
 一塊石頭常年不動,倒是會積累很多苔蘚。但這會引發兩個新問題。
 1、苔蘚越積越多,常年不換,時間長了,就會霉變,顏色不好看,氣味不好聞。也就是說,我們的感受機制會鈍化,我們的語言方式會老化,甚至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會日?;踔劣顾谆?。
 2、如何突破?重新滾動起來,或許是個選擇,或許能完成對苔蘚的更新。但是,石頭已經被苔蘚層層包裹,耳目被蒙住,手腳被束縛,骨頭被肥肉包裹,積累成了累贅,成了對轉動的障礙。再次轉動有了一定的難度。
 不過呢,面臨這樣的威脅。我有兩套對付的策略。
 1、我并沒有真正定下來,不僅在北京城里時?;顒樱疫€時不時到外地,甚至外國去參加各類文學、學術活動。一般春秋動得多些,而夏冬則貓得多些。動時去交流采風,瀏覽名山大川;靜時則讀書,思考,寫作。我現在的狀態,應該說是動靜結合——靜時可積累苔蘚,動時可清除霉變。 
 2、“定居”定的是居所。我們的身體是靈魂的居所,身體可以相對穩定下來,按部就班地吃喝拉撒睡;但是,靈魂卻依然要奔馳、飛翔。事實上,讀書和寫作恰恰是使自己的心靈和頭腦處于活躍狀態的良方。以前我是滾石時,讀寫具有讓我定下來的功能;現在我是定石時,讀寫具有讓我活躍起來的作用。讀寫之助益大哉!
 我跟石頭之間談不上緣分,因為我不知道這種緣分開始于何時,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關系。
 假如說我的詩是塊石頭,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更不是吊掛在婦人脖子上的寶石,而是外表最平淡無奇的一塊。而且,經過了這么多年的風雨和滾動之后,正如我在序詩里所寫的“我逐漸失去了棱角”(這是自嘲)。然而,我保證:內心的石頭依然原樣。正是我護持著靈魂之石的本質,外在方面,我是無所謂的。有人把我撿起來,又有人把我扔下,甚至埋掉。我始終是那塊石頭。
 三、石與詩與我:“石頭詩人”的自我解剖
 曾經有人因為我的詩中經常寫到石頭,而叫我“石頭詩人”,我欣然接受。
 很多情況下,我看到石頭,就像看到自己的肝膽,就有寫詩的沖動。我曾經參加由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廣東中山市政協委員學堂主辦,五桂山鎮黨工委辦事處承辦的中國詩歌萬里行走進五桂山采風活動,期間,參觀了藏品非常豐富的南粵石文化博覽園。后來,我寫了一大組“石頭”詩,猶如享用了一大桌美食,很是過癮。
 我的詩歌中有三個意象出現得最多:石頭、火和雪。這三個意象的寓意都紛繁復雜,都蘊含著生與死以及生死之間的輪轉。我知道自己寫過很多關于石頭的詩句,但這次(不完整)整理下來;我自己還是感到驚訝,原來石頭在我詩中出現過的次數竟然這么多!    
 十幾年前,我出版第一部詩集《正在銹蝕的時針》。當時全國有10位詩評家幫我寫了評論。其中三位都注意到了我詩中頻頻出現的石頭意象,如程光煒的《像打磨鉆石一樣打磨思想》、趙元的《石頭與水:難平的時間之意》和林童的《一切都得靠石頭來回憶》。我的第二部詩集遂直接以石頭命名——《石頭里的瓊漿》,不過,在那部詩集中,石頭只是幾個主要的意象之一。福建詩人羅唐生編了部《叢林七子詩集》,他自稱“土豆詩人”,我說我是“石頭詩人”,他沒有寫過多少關于土豆的詩,我卻寫過很多關于石頭的詩;那部書里收的我的詩全部是關于石頭的。 
 我希望我的每一本詩集在編排上都有特色。第一部是漢英雙語版,第二部是按照所選詩作題目的拼音順序編排的(模仿我和西川合譯的《米沃什詞典》),第三部(與仕宏合著《雙鏵犁》)選的都是那幾年的新作,第四部(與野賓合著《雙彈簧》)是一部各個時代的精選集。前三部相互之間沒有一首詩重復,第四部則大部分是前三部里作品的精選。
 我不太喜歡重復。今年3月份,在北岳文藝出版社決定要給我出新詩集的喜訊由評論家王朝軍先生傳來時,我就開始琢磨這第四部的編法。我一開始定的原則是:無論是新作還是舊作(我還有相當多的舊作不曾出版過甚至發表過),都應該是前四部詩集中所沒有出現過的。
 7月初,我基本定好了體例,計劃分成三輯:第一輯是從主題角度編選的,全部是有關死亡的作品;第二輯是題材角度編選的,又分上下兩個半輯,上半輯全部是有關北京本土的,下半輯全部都是關于異國的;第三輯是從意象角度編選的,全部是關于石頭的。
 到7月中旬,我已經編好大半部。下旬,我受邀去青海湖德令哈市參加第二屆海子青年詩歌節。差旅期間,我帶了電腦,繼續編選工作。與我同屋的是老朋友、詩人書法家張況。他發表意見說,我原來的體例盡管清晰,但還是有大雜燴嫌疑,不如來一部學術專著一樣的詩歌專集,更能給人新鮮感和沖擊力。
 我豁然開朗,欣然接受這一思路。我又想到,關于死亡的、關于北京的,關于外國的,都曾有人出過詩集。我再湊一本,當然有我的個性,但新鮮感和沖擊力肯定不夠。  
 關于石頭的詩歌專集,即集子里所有的作品都要跟“石頭”相關,甚至以石頭為題材、主題和主導意象的,古今中外,還不曾出現過。
 其實,這部石頭詩集并沒有太偏離我一開始的編排計劃的范疇。何以見得?
 首先,集子里有相當多的作品是探討死亡主題的,如《木化石》、《小恐龍之殤》、《隕石》、《太陽石》和《北邙山》等,都有大量的關于死亡的思想和觀念甚至感受。我探討死亡的方式從來不僅僅是從死亡到死亡,而是  讓自己的思緒在生、存、死、滅四者之間輪回轉換、縈回繚繞。
 其次,集子里關于北京本土的作品也不少。如靈感來源于房山區的有《仙棲洞》和《21世紀的山頂洞人》,來源于海淀區的有《五塔寺石雕》和《眼看著石頭被拖進黑暗——圓明園夕陽下的西洋樓遺址》,來源于豐臺區的有《盧溝橋的石獅》等。
 關于異國情調的也有一些,如《背負黑暗就是背負火焰》源于墨西哥,《拜苦路——致耶穌》源于以色列,《水化了的蹤影》和《風想要重新霸占風車》都源于歐洲。
 最后,或許是最重要的,我想從兩個維度談談石頭這個意象在本集子中的表現。
 1、意象的重要程度。從這個角度,集子里的作品可以分兩類。第一類是石頭作為主導意象或中心意象甚至唯一意象出現的,這類作品多屬于第一輯“石頭作為造物”。如《石頭自述》、《“美”“石”》、《石林》、《河谷中的石頭》和《小石子與大石頭》等。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詠物詩。從1990年代以來,我鐘情于詠物詩的閱讀和寫作。我的詠物詩也早已夠出一本集子了。第二類是石頭作為一個附屬意象或陪襯意象出現的,這類作品多屬于第三輯《石頭作為我物》。如《雪殤》、《新與舊》、《霧埋大城》、《蛇與我》和《泉州開元寺東塔感懷》等。
 第一類可以說是“因象生意”,所有思想感情都圍繞著石頭這個意象而展開。第二類可以說是“由意搜象”,由于意與象并不是一一對應關系,所以同一個“意”可以匹配幾種乃至十幾種“象”,這就產生了眾象紛紜的狀態,甚至產生了“挫萬物于筆端”的豪情,這個時候很難由一種意象來統領整個文本。1980年代詩歌中意與象的關系幾乎都屬于第二類。自從1990年以來,隨著人們對日常生活關注程度的提高,尤其是物質生活層面被高度強調,人們對物的興趣迅速攀升。“物”而非“意”成了詩歌的焦點,于是,“因象生意”的策略被廣泛應用,詩歌也更加“及物”了。
 2、意象中物和我之間的關系。以物為主的,物處于自然自在狀態,甚至可能有物無我,當然一般情況下,物象上都有心思的投射,所謂“移情”者也。我把這一狀態的物稱為造化之物。本集中第一輯里的石頭就是這樣的一種造化之物。
 與此相反,以我為主的,物只是我的主觀情思的客觀對應物,也就是說物是為詩人的自我表現服務的,物象可以隨便被移動,甚至自行滑動,在多數情況下,它們被泡在情感的液體里,或者騰躍在思想的天空中。也即是說,物象已經被抒情主人公高度內化了。1980年代的中國詩人基本上走的是后一條路子。本集中第三輯里的石頭就是這樣的一種內化之物。
 進入1990年代,中國人開始物欲橫流,這物欲也包括對文物的欲望,文物收藏熱一波又一波,風起云涌,很多文物原來被深藏,現在都紛紛進入公眾視野,如上電視,入展覽等等。如果說1990年代以來,中國人都在物化的路上狂奔。那么,俗人們選的是現實物質之路,詩人們選的則是文化物質之道。說白了,他們看重的還是物質中的歷史文化內涵。于是,文物詩開始大量出現。對于這一現象,還沒有引起詩歌界尤其是詩歌理論界的任何注意。我自己從1990年代末以來,也寫了許多文物詩,此間有一個很個人的原因,那就是我進入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工作。文學館實際上是博物館,我開始接觸大量文學文物,同時,也因為這層工作關系,開始了與其它各類博物館同行的交往,接觸了書畫、器皿等更加實質性的文物。這給我的寫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于外在題材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我的感受方式也變得更加細致、聚焦、務實,我的語言狀態也變得更加質感、縱深、沉穩。本集中第二輯里的石頭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之物?!赌ケP》、《漢白玉獅子》、《盛澤舊影》、《拴馬樁》和《紅木:男人的木》等作品中散發著歷史文化氣息的意象可以為我的說法張目、作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一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综合色另类图片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 hdjapanhdsexxx|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 黄色网址免费大全| 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播放网站| 怡红院怡春院首页| 久久这里只精品| 欧美视频自拍偷拍| 十七岁日本高清电影免费完整版| 黑冰女王踩踏视频免费专区|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码| 中文字幕丰满乱码| 最近中文字幕2018中文字幕6|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老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九九99re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欧美视频中文字幕| 免费日产乱码卡一卡| 色婷婷激婷婷深爱五月小蛇| 国产真实伦视频在线观看|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小嫩妇又紧又嫩好紧视频|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 女人双腿搬开让男人桶|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一区9| 晚上睡不着来b站一次看过瘾|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爽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