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輪回——《入殮師》觀感
文/秋水
西方人總是想當(dāng)下應(yīng)該做好什么,以求達(dá)到對未來進(jìn)行改變和影響的目的。和西方人恰恰相反的是,東方人總是思考生命背后的東西,思考永恒,來決定當(dāng)下應(yīng)該做好什么,以求與未來那些不變的規(guī)則相吻合。因此常常覺得,西方人思變,而東方人思恒。
前幾天的一個晚上,決意靜下心找一部電影來看。從小到大我都熱愛電影,熱愛鏡頭訴說的故事。上網(wǎng)翻看著,突然看到先生曾向我推薦的上映不久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他很難得喜歡一部人文氣息很濃的電影,我詫異他的改變,于是我決定就看這個。我?guī)隙鷻C獨自走進(jìn)這部電影。
整個電影不緊不慢地述說著男主角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他又如何在無奈下接受了入殮師的工作,并從最早的逃避、甚至放棄到慢慢地在一樁樁事件中體會到了這份工作莊嚴(yán)而動人的意義,并最終贏得了家人、鄰居及陌生人的尊重。
其實,一看完這部電影,就有很多感慨,但又似乎無從說起。畢竟它是關(guān)于死亡的,這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愿意面對的話題。自從我當(dāng)了媽媽,知道了人最初是沒有死亡概念的,也不畏懼死亡,只覺得那不過是另一個歸宿而已。隨著成長、成熟,人們對現(xiàn)實有了各種經(jīng)驗和渴望之后,才開始畏懼死亡。因為對于還沒有得到的,死亡代表遺憾,對于已經(jīng)得到的,死亡代表失去。
這部電影就是試著解讀東方人面對死亡時的心理過程,通過入殮師在送親人上路的過程中,找到已經(jīng)被歲月磨平的美好,或者就在身邊卻從未留意到的美麗;喚起內(nèi)心深處的人性、愛和溫暖;讓生者和逝者在告別的儀式上進(jìn)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無聲的對話,那恰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電影用看似很安靜的畫面,掀動著觀者的情緒。電影的前半段,看著男主人一些笨笨的行為我還會不時的忍俊不禁,引得家里一大一小兩個男人異樣的眼光。后來,就是沉默,再后來,就是默默地流淚。我無法很準(zhǔn)確地形容我的心情,這種電影一定要親自去品味,雖然它說的是死亡,但也正因為它說的是死亡——一個人人都要面對的事情。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在西方更認(rèn)為成人之后,就可以依照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去決定任何事情,至于是否要考慮家人的感受,僅為其次。但是這個世界上誰是真正的“獨立”的人呢?獨立到底蘊涵了哪些內(nèi)容?人格的獨立真的就表明我們和任何人的情感都可以隨時割舍了嗎?
我記載了一些有所感觸的對白和場景,只當(dāng)是在腦海對電影的再次游歷,相信這些記錄會和觸動我一樣,觸動很多敏感的心靈。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所在的樂團(tuán)解散了之后,他失業(yè)了。生活所迫,他變賣了心愛的大提琴。當(dāng)他兩手空空地離開樂器店的那一瞬間,他在獨白里說,自己似乎并沒有因此而心痛,反而輕松了許多,“(原來)自己一直奮斗的理想,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這是他當(dāng)時的感受。我看到這兒的時候,原以為他說這話也只是不堪現(xiàn)實重負(fù)的一種逃避心態(tài)。但是,后來才知道,這句話確實是他的人生寫照。音樂雖是他所愛,但音樂也只是承載或演繹了他要追求的人性的美好!音樂并非他的事業(yè),而他最終找到了一份真正能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事業(yè)。
在他工作的地方擺放了三款不同的棺材,但他得知價格相差甚遠(yuǎn)時,很感慨地說:“因為材質(zhì)和裝飾的不同,所以價格也都不同啊。”可是在那兒工作的人卻意味深長地回答他:“但是火化的方法都一樣,(人的)骨灰也都一樣。”她看著這三款棺材,接著說,“人生最后購買的一樣?xùn)|西,得由別人來做決定啊。”
小林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而父親在他只有幾歲時就和當(dāng)時家里店鋪的女店員私奔了,是母親一手將他帶大。他覺得父親是個不負(fù)責(zé)任的人,心里一直記恨著他。但每當(dāng)他拉起心愛的提琴,音樂回蕩在耳畔時,他回憶得最多的卻是,已經(jīng)模糊了的和父親在一起時的那些日子。他內(nèi)心對父愛的渴望在音樂中流淌。他的妻子有一次在整理家里舊物時,看到那些他父親最愛的老式唱片還保存得很好時,對他說,他的媽媽其實一直還愛著和情人私奔了的丈夫。但如此用現(xiàn)實折磨自己的人生,究竟是深厚的愛還是一種無意識的不甘心的渴望?
最讓我心潮澎湃的,是他獨自一人在河邊的草地上拉琴的情景。鏡頭如風(fēng)一般圍繞著他旋轉(zhuǎn),滄桑而凄美。那時,他的妻子已經(jīng)因為不理解他對工作的選擇,而一氣之下回了娘家。他一個人面對著自己的選擇,面對著世人對他的譏諷和不理解,更面對著他人生的坎坷。他就這樣獨自拉著琴,本來就悲傷的樂曲被悲傷的樂器和悲傷的人演奏著,我被鏡頭和音樂表現(xiàn)出來的巨大力量緊緊地吸附著,感受著他的悲傷。鏡頭不停地旋轉(zhuǎn),但這是個較長的場景,我從音樂最初的悲傷到最后竟聽出主人公要與命運抗?fàn)幍臎Q心!
家鄉(xiāng)一位很受人尊敬的,開傳統(tǒng)的日式澡堂的老婦人去世時,一直陪伴著她的一位在殯儀館從事火化工作的摯友(其實也是深深愛著她的男人,只是兩人從沒有說出口),在她即將火化前,對她的兒子說:“將過去的事情一點點回憶起來,我覺得,死更像是一道門。死不是逝去,而是跨越,然后向前進(jìn),(死)和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每次都會一邊說著‘一路小心,后會有期’。。。”。當(dāng)他緊閉雙眼,按下火化的開啟鍵,火在爐中忽地著了起來,那一瞬間,老婦人的兒子泣不成聲,一直哭喊著:“媽媽,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這是給我觸動最大的場景,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過往許許多多的不孝之處,難道真的要像影片中的兒子那樣,到了那一刻才對媽媽說對不起嗎?我的心在不停地顫抖...
小林一邊回憶一邊對妻子說著小時候父親告訴他的傳說。“(在河邊)找到喜愛的石頭,接受的人根據(jù)石頭的觸感、重量來解讀送石頭的人的心意。”當(dāng)年父親送給他一塊很大的石頭,父親對兒子的愛和期待都鎖定在兒子對這塊石頭的解讀上。而他在父親去世的時候才得知,闊別多年的父親已經(jīng)一個人獨自生活了很久,以至于去世時竟沒有一個人在身邊。或許當(dāng)年帶給家人的傷害讓他無法再面對原來的一切(其實也不是原來,一切都已經(jīng)變了),最需要一個人拿出勇氣挑戰(zhàn)放入,或許就是面對舊日的錯誤。在妻子的開解下,他趕去送別辭世的父親,那時他還不曾完全放下因他犯錯而生出的恨。可當(dāng)他掰開父親已經(jīng)僵硬的手指時,突然滑落的,竟是他小時候和父親玩耍時送給父親的那塊小石子,那個他唯一送給父親的“禮物”......
簡介:秋水,70后,福建省作協(xié)會員,現(xiàn)任《海峽詩人》編輯部主任。詩歌、評論、散文等作品散見大陸、臺灣及海外刊物。有詩歌、散文作品入選年度文選,有詩作獲獎。
(作家網(wǎng)編輯安琪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