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放在案頭上的這本新著,可再一次觸摸到作者那既有關注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也有血濃如水的親情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前副總編輯王謹的散文選《家國情懷》,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全書20萬字,收錄了王謹近8年來發表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北京日報副刊等報刊的的散文作品90多篇。
王謹是個勤勉的人。王謹自參加新聞工作在人民日報社耕耘了三十多年,在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先后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300多萬字,不少作品在社會產生不小的影響,獲得全國多項大獎。這是與他勤奮耕耘不止分不開的。
散文是比較灑脫的一種文體,有人概括為“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所謂“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也是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服務。
王謹是在從事新聞主業的前題下寫散文的,因此他的散文均是非虛構的,而是紀事性較強。為了做到筆下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他在選材上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或表達對泥土的依戀(如《親近泥土》《足行人生》《大漠胡楊魂),或抒發愛國的情懷(如《走過天安門隨想》《廣東還有360多萬貧困人口,你信嗎》《為幸福中國給力》),或關注社會的垢病(如《乘車一幕》《救救可憐的孩子》《天津洋貨市場亂象),或表達對文學的思考(如《想起毛澤東的一首詞》《稚嫩的文學幼苗》《春晚應換一種方式》),或素描當代有影響的人物(如《從巴金的自責想到的》《凈慧法師的精神遺產》《我眼中的范敬宜》),或坦露對家鄉的深情(如《這山,這石》《探源黃梅戲》《黃梅人說黃梅戲》),或嘆惋對父母的愧疚(如《母親的洋鐵瓶》《在母病榻前七日》《母親最后的影像》)……由于作者寫的多是以”我“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家與國成為作者散文的主題,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因而有較強的感染力,使讀者覺得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散文的語言一般要求比新聞作品更簡潔凝煉,富于文采。王謹的散文很注意語言的錘煉,不僅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娓娓而談,而且生動活潑,情真意切。比如收入書中的《石獅雕像》《紫貝文昌》《懷念冬天》《擁抱北京的秋天》等篇,語言優美,簡潔質樸,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的不凡功底。
王謹是個敬業的人。三十多年來,他采訪,寫作,編輯,上夜班,從家到辦公室,或從辦公室到國內外,四處奔走,筆耕不止。他既參加過中國政壇高層的采訪,也在工廠車間、村莊地頭、街巷里弄留下深深的足印,他對新聞和寫作人生,樂此不疲。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部散文集是王謹出版的第6本書,此前他先后出版了新聞文集《大門打開之后》,散文隨筆集《西行紀聞》《南部寫真》《如歌歲月》及新聞論集《新聞談片》,并擁有不少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