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支心碎的歌
2014-12-30 10:27:45
作者:周公度
唱一支心碎的歌(周公度/文)
這不是一本讓人愉快的書。但讓人欲罷不能。
他對所有的美的贊美源自傷感、破碎、瞬間,以及死亡、憂郁、往昔、貧窮、肉體、窘迫與無邊無際的絕望。雖然是一部關于世界范圍內的優秀藝術家的藝術隨筆,但光陰流轉的明麗圖景歷歷在目。明麗、寧靜、深邃,但憂傷,如暗夜,似海水,仿佛蝴蝶之翼。合卷之后,依然可以感覺得到花開花落的不舍惋嘆,與心在蝴蝶翅翼之上片刻停留的顫栗。
那是一顆試圖擁抱世間所有脆弱之物的心。包容、敏銳、嚴謹、真摯,對此世間有最大的善意。而對此世間所有美的塑造者,他稱之為“對美的挽留”,他對他們有著宗教般的信任。一個信任美的人,自然了知真與善的價值。只有潛心觀察過暗夜海水的人,才可以說出海浪怎樣契合心聲的微妙。無際的海面之下,萬物沉寂,卻暗潮涌動,如無聲的舞蹈。
他對美的認知,集中在舞蹈上。除了對藝術家的靜物繪畫的精彩闡釋,他對藝術作品中記錄舞蹈的場景尤其敏感。在第一輯中,有一半的篇幅與以舞蹈為主題的繪畫相關。瓦·亞·謝洛夫的《仙女》、德加《十四歲的舞女》與《舞蹈課》、勞特累克《跳舞的珍妮·阿芙莉》、雷諾阿《磨坊舞會》、馬克思·貝克曼《巴登的舞蹈》、畢加索《三個舞蹈的人》、馬蒂斯《生活的歡樂》,還有雕塑作品,羅丹的《尼金斯基》、米勒斯的《舞者》等等。每一副繪畫中的舞者,都有秘密的指向,都讓他倍感親近,心為之搖動。
舞蹈是“欲望的姿態”。“是人神之間的奇妙結合”。他在其中發現了美的秘密。對動態的剎那之靜的捕捉。對無情之時間的關注。三十七歲自殺的梵高、三十七歲酗酒而歿的勞特累克、三十五歲潦倒而死的莫迪里阿尼。以及三十五歲時,不顧一切,辭掉職務,遠去大溪地做職業畫家的高更。舞蹈之美與死亡之迫逼。他們對“美”的尋覓都有赴死一樣的心。
我不敢企望詩人黃禮孩在寫一本關于舞蹈者的書。如果我們想聽他唱一首令人心碎的歌,那么,有一多半的時間,他肯定在不說話。他對美的感知,有自己的獨異眾人之處。在他宗教般的詩意美學里,如果黃金有生命,并且是個女生,那么她的腰肢肯定很曼妙,而且會舞蹈。如果永恒的鉆石依然在蓬蓽之間閃耀,那是珍視此時此刻你在眼前的光芒。
為美的締造者的易逝而哭泣。為美的作品于此暫住而憂傷。
2014年7月14日
(《憂傷的美意》,藝術隨筆。黃禮孩著 江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