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中國五美詩歌創作研討會暨《信念》詩集首發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出席活動并講話,作家出版社副總編劉方、《信念》詩集作者柴松獻向到會嘉賓介紹了圖書出版情況。在京評論家、作家、詩人梁鴻鷹、邱華棟、王世堯、冰峰、寧新路、方文、王寶生、中島等70余位嘉賓出席活動。首發式由作家出版社、博客中國詩歌頻道主辦,五美詩社協辦。
吉狄馬加在講話中指出,在現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尤其是我們中國現在正從一個大國向強國邁進,不僅是在經濟上,更重要在文化上要需要一種精神,實際上就是需要一種信念,一種信仰,這并不是一個奢侈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實實在在,應該回到我們自身的精神生活,應該回到我們社會和人類的公眾生活。我想這就是柴松獻詩集《信念》出版的最重要意義。柴松獻的詩集里倡導一種“五美”,這是他個人追求的一種美學精神,也是他的一種寫作的詩歌美學主張。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力圖使自己的詩歌進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他所倡導的美學精神和個人的寫作主張,我認為對于我們當下很多詩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參照意義的。
劉方在致辭中說:柴松獻的作品從詩歌到這本書新出現的詩的解讀,滿滿的都是很真誠的文字,他的詩抒寫真情實感,尋求生命的真實本色。無論是探索內在的生命體驗,還是關注外部世界,都滿懷著真情,感情很真摯,充滿了對真善美的追求。
柴松獻闡述了他的“五美詩歌”理論。他說,“五美詩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既要有感覺上的美,也要有視覺上的美,還要有聽覺上的美,這才是完美無缺的天籟之音。感覺上的美就是指新詩要語言新奇,要有意境,要有思想,要有生活上的真情實感;視覺上的美就是指新詩要有結構,要有創作規律,不能雜亂無章,但不一定像聞一多提出的建筑美一樣,必須節與節整齊行與行整齊僵硬,宋詞的長短句就比唐詩更通俗更有節奏感,更便于表達感情,因而應該是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但結構一定要有規律可循;聽覺上的美是指新詩要有音樂美,要有節奏和韻律,韻腳要有規律,當然這種音樂美不一定像中國傳統詩歌一樣結尾一定要一韻到底,既可以一節一節換韻,也可以兩行兩行的換韻,還可以一三行押韻二四行押韻,還可以一四行押韻二三行押韻,更可以多種形式的韻律出現,不能千篇一律,這樣才便于詩人更有助于發揮詩歌的想象力。
詩集《信念》由作家出版社于今年六月出版,篩選了詩人柴松獻20多年創作的100多首優秀之作,用詩歌和散文解讀的形式展示了作者20多年來怎樣從自由詩風走上五美詩歌的道路,他的詩作均發自真情實感,不嬌柔、不造作,誠摯動人,特別是每篇詩作都配有解讀文字,解讀詩作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色,仿佛讓你身臨其境,帶你進入他的詩歌世界。他的詩歌風格迥異,特立獨行。
據悉,博客中國總裁高憶寧,中鐵建設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汪文忠,民建中央社會服務部副部長夏趕秋,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等企業界及相關行業領導也出席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