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歌,1971年出生,福建東山人。現居東山。第三說詩群成員。
【編者按】
那天手機響,翻閱看到劉歌發來的五張畫,動念在《作家網》做“詩人才藝展”本只是好玩,漸漸地有點欲罷不能,幾乎一夜間,詩人們個個畫神經覺醒,拿起畫筆賽似畫家,我這專欄也就因此客源不斷了。我一看劉歌的畫第一句就問,拜過師吧?答,自學的。又補充,買書來學的。買書來學就能學到這水平,人的潛力真不知有多少!劉歌的黑白畫勾起我的第一反應是當年《詩歌報》月刊的詩畫配欄目,那時候的畫大體都這樣,線條流暢,有唯美的元素在里面。他的彩色畫又像中國民間老百姓喜歡貼在墻上窗上的招貼畫,貓毛畫得多毛茸茸啊。總而言之,劉歌的畫至少在目前其專業水準已經大于他的詩歌,詩人才藝展對他都不合適。對劉歌,應該說“畫家才藝展”展出詩歌,還差不多。
要不是有一回劉歌發來一張合影,我都記不得我們早在1990年代就見過面。那回,《人民文學》雜志編輯王扶老師到漳州采風,市作協安排我陪同王老師走東山,東山是全國著名海島,呈蝴蝶狀,因此又稱“蝶島”,我對東山島最大的印象是那撲鼻而來的腥味的海風。這腥味跟隨著你在東山的每一天。那次,東山的文朋詩友都來和王老師見面,并帶我們游覽島上最著名的“風動石”,就在風動石前,大家合影留念。15年后,劉歌把那張相片發到了我的手機,使我依稀憶起這段往事。劉歌那時叫劉黃強。
今年4月回鄉參加第三屆閩南詩歌節,劉歌和一干詩友到住的賓館聊天,壯壯實實的小伙子提來了好多袋東山海產魷魚干,人手一份,隱約聽說劉歌在島上有一家海產公司。大家聊詩,談到寫作的突破問題。后來一干人上街尋找漳州小吃“四果湯”,時近清明,不免談到現今的清明節掃墓就像踏青,也無悲傷,倒是歡樂居多。我跟劉歌說,詩就得寫這種生活的真實,不要一寫清明就懷親凄切。回京后,劉歌果然發來一首《清明:不要把悲傷留給人間》。
5月,和康城擬編輯民刊《第三說》第七期,大家經濟都不闊綽,相約用眾籌方式。康城向諸友發出邀請,陸續有愿意眾籌的,這些人,因緣際遇,便成為“第三說詩群”同仁。希望諸位同仁以此為聚集切磋詩藝的平臺,在詩神的引領下,過詩性生活。
謹此與劉歌共勉。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