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的明投暗契
——毛夢溪王沛忠詩書畫集《我們在這里》欣賞
文/朱玲






生活是詩書畫的共同本源,“天人合一”是詩書畫所遵循的自然之道,情緒是左右詩書畫靈魂建構與風格走向的本質元素。
詩書畫是同脈相連的藝術
客觀地從哲學、美學的角度論詩書畫,它們都是一種美的極高代稱,一切自然體系、生命體系以及生活姿態(tài)都可以融入其中,都可以賦予極美的情思、生命以及思想、藝術性。
書與詩的關系是書法不能脫離文辭而獨立存在,哪怕只寫一個字,它也有一個字的含義,因此書法是文辭以至于詩文的載體。其必然受著文辭乃至詩文的情緒所左右,喜怒哀樂皆是決定書法風格與姿態(tài)的重要因素,某些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詩與畫也都是情愫與情緒的組合體,有著共同求美的因素。也有各自的承載生活,表達生活的能力。如果把詩畫連體,可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法同樣是無聲的樂,無言的詩,同樣是一幅畫的載體。
詩書畫是同脈相連的藝術。畫面境界可以用書法的濃淡疏密,明暗線條以及龍飛鳳舞的技藝布局,畫面也因詩而豐富。詩因畫面而立體、明澈,而具有了衍生意義。書法正好承載了詩畫的情愫、情緒與某種生命氣息。因此他們的關系可以是血緣關系,也可以自成一體。
這本《我們在這里》詩書畫集,是民進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著名詩人毛夢溪和民進中央開明畫院理事、著名書畫家王沛忠共同創(chuàng)作的。這本詩書畫集,多半以詩為書,兼?zhèn)洚嬅妫不蛘咭援嫗樵姡鎮(zhèn)鋾ā晌凰囆g家,深諳詩書畫之相互驅動、催生,相互協調、依存與承載的要義;也頗懂詩書畫之“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把宏闊的宇宙與現實的生命相聯系,在覺悟與理性之間,完成含蓄意蘊的藝術構塑。再加上他們都在同等環(huán)境下感悟生活,品爵人生之況味,很容易成為興趣相投,靈魂契合的合作者;也很容易在各自的精神層面和各自的藝術審美視野,找到他們共同的契合點。再加上各自在詩書畫方面的造詣,他們的配合,真乃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可稱之為,詩書畫領域的絕藝雙雄。
詩與書的相互依存與滲透
如果說詩畫是由外在藝術到內在意蘊透射出的美,那么書法就是由形、神、韻而承載某種情思意蘊發(fā)放的美。《我們在這里》詩書畫集,集中展示了毛夢溪的九十多首精彩歌詞。其內容不僅豐富多彩,而且纏綿悱惻又意蘊深刻。有的是對歷史的追溯,有的是對家國天下、人文情懷的關注,更多地是對各種情感因素與情感本質的剖析與透射,也有的是對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懷戀與歌詠。由于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朦朧詩人,那么在由詩向歌的完美轉化中,必然有諸多的詩性因素滲透于現代流行歌詞的創(chuàng)作,也必然攜帶著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形成自己獨特、深刻雋秀又含蓄委婉的詞風。同時,也很自然地寫出一些極具哲思禪意的靚麗詩句。本人曾在一本音樂評論中,給毛夢溪詩詞的一句話評價是:“觀古今于須臾,挫萬物于片言。”
毛夢溪詩詞,確實能夠讓人讀到過目不忘的句子:
在《春天的相擁》一詞中寫到:“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你永遠春天的相擁,迎來日月同心,萬水朝東。”
在《紅袖添香》一文中:“紅袖添香,緣來緣去,一朝錯過,竟是永遠。”
在《因為遇見》一文:“因為遇見,你明媚了多少似水流年;因為遇見,你惆悵了多少濃墨素箋。”
在《一世情緣》中:“一世情緣,不過聚散;提筆落墨,半籬菊香。萬般故事,不過情傷;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在《說不出的驚喜》中:“不是每個擦肩的人都會相識,不是每個相識的人都會相知。仿佛前世注定你我相遇,遇見你,我有說不出的驚喜。”
在《擦不掉的彩釉》中:“思念是歲月擦不掉的彩釉,炊煙是季節(jié)不變的守候,回不去的故鄉(xiāng),理還亂的鄉(xiāng)愁。”
在《鳳回頭》之中:“攜古韻遺風烏蒙水云,你細數往日情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步步為景,山水相依,你透著厚重實在。”如此等等九十多首歌曲之中,每一首都有精彩麗句。
這些句子,無不透著生活的哲思、洞察與思想的光輝,無不有對歷史、生活、家國天下、人文情懷、情感世界的拷問與追尋。網絡、媒體不乏有對毛夢溪詩詞的評論與宣傳,只要鼠標一點,各種精彩評論就會跳出頁面。可謂各有各的欣賞角度,各有視野,各有見解。
王沛忠書法可謂是得益于古法,而跳脫于古法。茍于先賢而勇于突破。有二王、顏柳、蘇黃等等方家之法,無不孜孜善研,破法入行,修煉變通為自己獨立的書法風格。這本詩書畫集,除了對《在正道上行》與《我們在這里》兩首歌曲全篇書法外,其它都是摘錄毛夢溪歌詞的精彩句子或者經典語言。或行或草,或行草不分,或斷或連,瘦豐相合、蟠屈拿攫的書法技藝,還真的是別具一格的藝術創(chuàng)意。
如果說詩歌是對宇宙及人生的思索與覺悟,那么書法恰好是通過筆墨的間架結構和章法,體現對宇宙及人生的理解與描畫。它所有簡單的線條都是生生不息的宇宙與人生的自然概括。顯然,毛夢溪詩詞的喜怒哀樂,以及每一種哲思禪想都是對王沛忠書畫的極好點撥與投射。使其在靈魂相觸的剎那,頓生書法妙義。因此在王沛忠書法中,你不僅能夠欣賞到,觸筆生情、筆行若馳、落紙生煙的藝術魅力,而且可以讀到某種孤寂、某種淡泊、某種超然,以及某種釋放,同時也讀到他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詩與畫的靈魂契合
如果說,詩是由生活轉化成的藝術,而畫則是由藝術滲透中的生活。當藝術與生活互為轉化的時候,就體現一種滴水穿石的力量,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藝術生活。毛王二人的詩畫合作,可以說是藝術狀態(tài)與生活狀態(tài)的合一,藝術創(chuàng)作與內心精神的同一。
詩峰藏古剎,竹影溢哲學。毛王二人的詩畫合作,可以用此句子來表達。上面已經談過,這本詩書畫集多是以詩為書,兼?zhèn)渌珜懸狻F鋵嵈蟛糠质前粗珘粝娫~來進行的書法展示。其中部分詩歌采用畫技來演繹毛夢溪詩詞的萬千情懷。而這些畫面大部分是運用竹子圖來承載詩詞的喜怒哀樂的情愫,雖畫面似是而非,卻能讓人感覺逼真而傳神。更令人驚詫的是,同是竹子圖,卻因詩詞的喜怒哀樂而千變萬化、姿態(tài)各異。
就拿《真的永遠》這首歌詞來說吧,王沛忠畫家就比較注重于因意成像,以像達意。并且在畫面的韻味方面下功夫,通過用筆的輕重、虛實、剛柔、方圓、徐疾、頓挫等變化,求得詩與畫面的統(tǒng)一與和諧。如同音樂一樣,有一個基調、一個主旋律。
幾筆竹子栩栩如生,在黑與白的亮度對比間,似有流動著的暗香疏影,搖曳著歲月風塵。兩只小鳥并排站立于一枝被歲月折彎的竹枝上,恬淡而自然。這正好應了畫面上摘錄的毛夢溪歌詞:“不要坐等明天,不要期望永遠,一輩子太短,我們珍惜眼前。”而畫面恰好的留白給人一種時間距離感,也正是因為時光匆匆而淡忘了許多事情,偶爾想來便有某種失落充塞其中,而時光也能淡化一些情愫,讓人在平淡中安享平實。
再如《情誼兩相知》這首詞,雖然都是竹子畫面上站著兩只小鳥,因詩意不同,畫法上就有不盡相同的變化。這幅畫春意融融、疏影依依、雌雄可辨的兩只鳥極像兩個戀愛中的青年,站在小路旁的竹影里,柔情蜜意,盡顯風情。它們仿佛在竊竊私語,或者同時欣賞某處的風景,幸福而甜蜜。也正應和那旁邊的題詞:“懂得,是風雨中的不離;愛情,是平淡中的不棄。”
而另一篇《愛恨算了》,也同樣是竹枝與鳥的畫面。因文辭傷感,畫面便有另一種情思與境況。畫面上的兩只鳥兒就像兩位遲暮老人,在靜默地站立于天水蒼茫的岸邊。讓人感覺穿插于故事間的必然另有其人。王沛忠畫家只用了似是而非的船只和一片空白,就表達了此岸與彼岸橫亙著無法逾越的遙遠。而右上角的題詞正是“也許是前世來生的緣,錯在今生與你相見”這極具禪意與寂寞感的詩句,頗讓畫面上的一切顯得極其靜謐而孤獨。這種孤獨體現在畫面上,其實是畫家與詩人心靈相通的情愫反應。所謂“唯大寂寞者,能畫出一片天地”,那么“唯大寂寞者,能寫出出類拔萃的文字”同樣成立。這詩中畫,以及畫中詩,何嘗不是一種別人無法理解的大寂寞呢?
而其它的山水寫意,更是形意相生,形色相應。在似與不似之間,讓人領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繪畫意念與繪畫情致,同時領略那種在方寸之間見千里氣象,層層渲染有無窮無盡的畫面氣魄與宏闊的想象空間。
總之,詩人與書畫家心有靈犀,靈魂相惜,出手便成大器。他們用了各自的情感感染彼此,讓詩書畫彼此成全,相互動力,才淋漓盡致的演繹了詩書畫同脈相連的根本能力與根本要義。
來源: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