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炳信靈意畫”研討會在京舉辦






7月11日上午,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田炳信靈意畫”研討會。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譚平副院長主持,楊華山、鄭光旭、林維、張劍、鄭慶余、劉波、李唫、崔曉東、裴建國、余輝、王志遠、秦璞、劉以林、陳木齊一行專家與會并發表發言,會議最后,連輯院長做了總結發言。
以下為根據錄音稿整理的連院長講話:
本次研討會的意圖,譚院長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我們接觸了靈意畫之后,把它放到這個時代的人文環境、藝術環境和美術背景去看,很突出、很有個性,很有自己的面貌。往往在這個時候,在對某種新的藝術提出探討甚至質疑的時候,可能它就到了傳統藝術最前沿了??赡芡赝司妥鳛閭鹘y、往前走就出格了,那么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對這個事物怎么看?是要持包容的態度、支持的態度、否定的態度,還是鼓勵的態度?
對于研究單位,對于有話語權的部門,應該有一個相對客觀的公正的表態。我們開這個會,帶著這樣一個意圖,對田炳信的靈意畫怎么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初衷。
大家知道我們前一段還搞過一個小畫展和研討會。楊佴旻也是一個博士,他也是美院的,他也是早期就學繪畫,學中國畫,后來干脆把中國畫甩開,接受了西方包括水彩畫、包括設計、包括一些印象派這些其他做法,大膽改造傳統中國畫,拿出來這個樣式和面貌。你說他是水彩畫也有點像,說他是印象派的東西、當代的觀念性的東西也可以。說他是什么,他最主流的還是水墨畫,他自己說他還是中國畫。后來大家說拿來討論一下,傳得很廣,現在他不管拿到每個展覽的場所,百個人看,一眼看出楊佴旻的,這個是很難得的。再出來別的,能看出來跟他學的,楊佴旻已經具有這樣的個性,這個是值得倡導的。
那么同樣的道理,田炳信的這類創作,放在繪畫界,他能夠自己創造作品,他能夠在如此紛繁復雜的藝術語言里,做到獨特發聲,做到表達自己的藝術語言,這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不好說,他是開山立派人物,起碼有別于絕大多數傳統的繪畫藝術語言的,是一種新的藝術現象。所以我們拿來做一個研討。
對他本人的這個畫,剛才大家剛才談了好多想法,也是我想不到的,所以我是向大家學習,那么在此基礎之上,我也談一談我對這個創作的幾點看法:
第一點,和而不同、相得益彰。
剛才我斷斷續續聽了,大家講的都很有道理,都做了充分的準備,都從自己的理解,角度,開掘出一些靈意畫的內涵。我估計有些提法,可能田炳信自己也沒有想到,所以這樣是相得益彰的,互為教學。我覺得這個對我也有啟發。我主張我們和而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包容各種觀點、主張,包括對他的肯定,包括對他的批評建議,這對大家都有益。這是我總的想法。
從傳統意義上說,田炳信前面可能有很多年沒有走藝術創作之'路'。但是,他一直走在藝術之'道'上。'道'是貫穿始終的,沒有的話,他不會厚積薄發,所以說田炳信不是突然間的突發奇想。這是我想說的,他有這個深厚底蘊。這是畫之道,深層是相通的。相通的,不要排斥它,比如認為他在行業外、認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認為跟我們不一樣在圈子,不要這種認知。這是我想說的。
第二點,豐富底蘊、創新表達。
田炳信的畫,我個人這是他的文化思想的一種體現。就如我們現在好多畫畫的人,正在進行思考的一種藝術表達,或者是對生活感懷進行一種捕捉。他對文化的思考,其實可能更深刻。比如他說自己的創意和想法來自于山海經、來自于爾雅,這個東西我是相信的。山海經,我們學中文的,必須要讀這個東西,那是中國古代最奇絕的書籍。具體說什么,誰也不知道,不管是南山經、北山經、中山經,還有山外二百五十里,現在有人拿那個距離去丈量華山,還挺準的,這是奇絕。我們要解放思想,放開自己,放開想象力。我們現在越來越把自己關到一個盒子里,關到一個籠子,關到一個制式,不敢解放。其實古人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敞開思想,去想想那些別人不敢想,去說那些別人說不出的。我覺得這可能是山海經對當代人最大的啟示。
那么你看田炳信的東西,受到了哪些影響?他經常使用爾雅中的字,還有自創的'詞典',有些字我們都不認識,他孜孜不倦弄那種不認識字來發來并解釋,傳遞給大家古人創造的成果。就是剛才陳木齊講的,人類的語言就是兩種體系,一種是表意的語言,一種是表形的中國字,表意行為來自于自然、山山水水、花鳥魚蟲。所以爾雅里的好多字是它們的疊加,三個山、四個山,就把這些對大自然的觀察,進行線條化,進行組裝。而這種想法,其實是中國早期文化構建的一個過程,也是一種成果。它可能不成熟,要經歷定形、變形、再變形的過程,后來慢慢慢慢的漢字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不要忘記祖先造字時候的方法,不要忘記祖先創造的艱辛,不要忘記創造祖先們在這一過程中奇絕的想象。
田炳信回到了原點上看自己,進行創造和再創造。這樣的成果,非常有文化背景。在這種文化思考下,能做出好藝術。當然,有的人看得懂、有的看不懂,另當別論。但是它確實有一種獨特的表達力和沖突感。這一點也給我留下比較深印象。
第三,出境入意,攬意歸境。
他是有藝術創作的傳承又有創新的,不能說他完全憑空想象。比方說從他的畫里面,大體上也可以看到鋼筆線,或者是鋼筆畫的一種。核心是內容,有參考、有來源。這個當代藝術的設計感很強、觀念性也很強、很抽象,我覺得這個也是它的一個特點。另外從傳統的創新角度講,我覺得他勝在'意'這個表現。從山海經也好,從爾雅也好,或者從我們傳統神秘文化里頭取'意',這個是他的一個有別于我們一般畫家的特點。然后他的取法,取的是就是鋼筆工筆的線條,進行細致刻畫的這種表現方式。這個也是他的一個特點。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我有次去他那兒看畫,我給他總結了一條,他這是給夢想做造型。我當時講了這么一句話。什么意思?就是,我們中國繪畫也好,外國繪畫也好,它最大的特點是就是面對客觀的山水河流人物去造型,摹寫自然。不管是大山大水還是小鳥小花,它都是非常具象。而現代社會我們畫畫的人特別怕把自己的畫畫成照片。不想這樣怎么辦?就盡可能地簡化和寫意。其實不管是油畫,還是中國畫潑墨,為了寫意,為了讓已經在生活中非常像的事物,變成簡約、提煉過的藝術造型,這是中國人類繪畫的一個邏輯走向。這是從實化中虛化,這是繪畫的規律。但是田炳信的畫和這個恰好相反。因為其,取法于'意',取于你的夢想,沒有邊沒有沿、沒有造型,是異象。他把虛的想法,做成了實的畫,倒過來了。所以我認為他和我們現在傳統繪畫的邏輯相反。所以我說田炳信為意象去造型,為夢想去造型,把虛的實體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田炳信在為夢想造型。
通篇看他的幾千幅畫,總體上感覺是有規律的。但是具體看每一幅畫,是無常的,他不會持續模仿自己,而是繼續尋找邊緣:
在構思上,他是空靈的,又空靈,豐富。
在造型上,他是有規律可循的,又是突破邊界的。
在內容上,他的表達透著他的哲學思考,和他對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方法上,傳統又創新。線條上看上去很單薄,但實際很厚重;尺幅上看上去很小,但是內涵信息量大,小中見大。
在價值上,他做的比一般藝術家更靠近本質的事,也就是文化價值的本源。
這是我的幾個小的點評。
如果說不足,我也提幾個建議。
第一、就是你已經6000多幅了,但是,第6000幅和第一幅的區別,一定要觀察、思考,甚至反思。在藝術創造歷程中,我自己也有感受,拿我現在的字和20年前的字相比,是完全不一樣的字。那你在不斷的探索和創作創造之中,不管你是尋山,還是關著門,還是尋自己的門,最終你要破門而出,那你最終定型的是什么?它是一千幅還是一萬幅?要好好想想。
有個畫家,被香港的商家包了,只要你畫好了我就買,但是他想改,但一改,老板不干,你改了很多,誰知道是你的畫,就賣不出去,后來他就不改了,退回來原來的風格,所以不管他畫多少都是一樣的,他有成績,也有限制。再看張大千,早期和晚期完全不一樣,他自己不斷的突破自己,不斷的否定自己,不斷的重新塑造自己,不斷地創造自己。這我們看張大千在這前后的變化非常之大,這多好。包括韓美林早期和現在差別非常非常大。畢加索早期和現在差別非常大,而韓美林和畢加索更有市場和藝術價值的,是后期的作品。所以我們可不可以把你這個6000張認定成是早期作品?考慮合并同類項這個建議。
第二、字要好好練。你畫這么工整,字這么潦草,不太配套。另外這個字呢,你的畫尺幅小,字要管控,不能比例和尺度不搭??纯茨愕漠媰?,這個需要改進。當然寫字難一點,但是像你畫畫那么認真,我估計你寫字也會寫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