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短片《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字幕版

10分鐘紀錄短片:(字幕版)
片頭
徐玉諾(1894年-1958年)
片名: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
導演:陳家坪
https://v.qq.com/x/page/w0745sub3x7.html
10分鐘紀錄短片:《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詩人》
第一幕 徐玉諾詩朗誦
徐玉諾詩集:《將來之花園》
詩人徐玉諾在魯迅所代表的抗爭文學和沈從文所代表的
現實回避之間,他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負重與隱忍的文學
形象。正如卡夫夫所描述的,如果你在前進,那么你所面對
的敵人則來自一個方向;如果堅守不動,你的敵人則來自四
面八方。詩人徐玉諾以一種健全的個人心智面對四面八方的
敵人,他堅持倡導“信愛和平”。
【史若鑒朗誦徐玉諾的詩《將來之花園》】
我坐在輕松松的草原里
慢慢的把破布一般摺疊著的夢開展
這就是我的工作呵
我細細心心的把我心中更美麗
更新鮮
更適合于我們的花紋織在上邊
預備著……后來……
這就是小孩子們的花園
第二幕 徐玉諾的女兒
徐玉諾的女兒徐西蘭(93歲)
作者沒有真人生,那有真文學。
——徐玉諾
真正的詩人,預先吹出:朦朧的火星中的明朗的知識。
——徐玉諾
【徐西蘭】
我回去看過一回我父親
那時候呢都不能吃飯
我的哥哥呢就是“右派”
挨斗
這從精神上對他蠻大的打擊
【徐西蘭】
反正是我父親走的…蠻多群眾心里腦子里都說他對大家好
你懂了吧
他都是對貧下中農誰家有困難的事他都幫忙
所以大家呢都思念他
人類的智慧
徐玉諾/文
宇宙本是自由的;人類出來了,在自然的面目上劃界了許多圈兒。并
且人人必須滿足這些圈子。宇宙從此涌現苦惱的泉。
上帝的愛本是普遍而且廣博的;人類在里邊打起許多界墻——分了親
疏厚薄——漸漸有了敵人。
人類明智的愚笨啊!為什么要自找苦惱呢?
鬼
徐玉諾/文
什么東西不變成鬼呢?——
但是人的鬼比
臭蒜的鬼,狗的鬼,狼的鬼更可怕;
因為我們料定
他會演出人類的丑來。
他能戴著禮帽……同人一樣,
并且做著人的事情。
小詩
徐玉諾/文
誰來給我說句話?——不須怎好,只要是平安心腸。
誰來給我一個笑?——不必含著什么愛,
只要是內心如此,不含著什么陰險思想。
第三幕 徐玉諾資料收集者
【史大觀】這個是《將來之花園》比較早的這個版本
【王東東】你買成多少
【史大觀】一般都買一千五
【王東東】怎么搞這么貴
那可能現在就這個價了
【史大觀】這本是《將來之花園》
這應該是1933年的
【王東東】你看這是圖書館流出來的
1968年
第四幕 尋訪徐玉諾
徐玉諾故居
(2018年3月16日)
徐玉諾的名字我很熟……現在久不見他的作品,不知道哪里去了?
——魯迅(1934年10月9日)
徐玉諾總之是中國新詩人里第一個高唱他自己的挽歌的人。
——鄭振鐸(1922年5月30日)
【陳家坪】
《將來之花園》他幻想未來
幻想一個世界
除于他那樣的一種生命狀態里面他幻想的一個世界
那么這個世界實際上是他創造出來的一個世界
所以《將來之花園》是他創造出來的一個世界
所以在那個時期他創造出來這樣一個精神世界
當然這個精神世界投射在我們現實里面
他產生一個巨大的碰撞
巨大的一個錯失
從現在來看的話他整個命運其實都背負了這樣一種結果
我們以魯迅這種所謂的左冀文學左冀革命文學
然后建立一個所謂新的政權
然后重新強調一種集體主義精神
這整個思潮整個一個巨大的社會運動社會變革
一個巨大的思潮整個就把徐玉諾這種
以個體微弱的生命感受到一種天地
或者所謂的天地人神包括他就像他寫的那個
信愛和平
【王東東】
如果有可能的話公開出版
那么這是一個出版上的一個事情
還有一個是積極的組織學術研究
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
(2018年7月26日)
文學研究會的徐玉諾出了一本《未來的花園》,見過否?實秋不喜他,我卻說他頗有些佳點。徐君是個有個性的作家,我說他是文學研究會里的第一個詩人。
——聞一多(1923年3月25日)
【陳家坪】
一百年過后
一個新的一個寫詩歌的人
看到那樣一個以前的寫作者
并且他就是一種默默無聞的狀態
然后同時他那個紀念館哪
其實也是在相對一個民間的方式大家來紀念他
來保持那樣一種對他的一種敬重
對文化的敬重
我們對于國家所塑造的意象
跟徐玉諾先生他們五四時期所提供出來的想象
國家的想象
人在一種就像荷爾德林所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那么這詩意他們想象的是花園
生活在花園里面是最美好的
但是現在我們對花園已經麻木了
我們沒有那種花園的感覺
【姜濤】
家坪的意思是說
怎么把徐玉諾變成我們的同時代人
這是家坪他們青年詩會一直關心的問題
他其實也是一種資源
怎么把這個資源激活來回應我們當代的問題
當代精神處境寫作處境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討論角度
【張杰】
史大觀向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
北京青年詩會
贈送徐玉諾六套相關資料
徐玉諾墓地
(2018年3月16日)
【王東東】
我和家坪一起去徐玉諾先生的故居
去看望
然后我當時又得到大觀先生贈送的資料
【徐西蘭】
首屆徐玉諾詩歌獎評論獎王東東
【西渡】
王東東是一個優秀詩人與年輕學者的完美合體
他的民間視角對民間優秀詩人的推舉和評論關注
顯示了他獨到的審美發現
【西渡】
把這個獎頒給我可能是希望我能夠繼續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之下能夠舉辦第二屆徐玉諾先生的……
中間一定不會掉鏈子的
第五幕 徐玉諾詩朗誦
【史若鑒朗誦徐玉諾的詩】
一個個小蟲都張開他的面孔來
一個個小蟲都張開他的眼睛來
音樂是雜亂的美妙
第六幕 徐玉諾詩歌研討
【徐西蘭】
首屆徐玉諾詩歌國際研討會
我特別的激動特別的感動
【西思翎】
他這是翻譯《未來之花園》徐玉諾
徐先生為有名文學家,寫小說,寫白話詩,辦教育,提倡布,考古,學醫,嘗藥,同青年男女很有興趣的作抗戰宣傳,可謂一奇人。
——馮玉祥(1938年6月28日)
徐玉諾是一個有才能的作者,然而他在1923年~1924年頃,創作力頗旺。
——茅盾(1935年)
他雖然有時陶醉在自然里,但“記憶”像錐子一般在背后刺他,他不能不醒。
——葉圣陶(1922年5月22日)
徐玉諾是于悲哀深有閱歷的,這一回他的村寨被土匪攻破,只有他的父親
在外邊,此外的人都還沒有消息。他說,他現在沒有淚了。
——周作人(1923年7月30日)
【羅羽】
他父親幫工以出他的學費
去開封的時候他比同學都大好幾歲
新文學那些書期刊都寄到開封來
他看到這些東西我想象一下
那就是如同關在一個黑屋子里的人
忽然看見了光亮
【秦曉宇】
五四精神提供了更加寶貴珍貴的一點
就是一種平民的意識的一種寫作
【張光昕】
我理解的這種平民性呢實際上
我是覺得徐玉諾從他的生平
從他的一生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文學事件
其實都是跟我們所熟知的一個
新詩史的這樣一個運作
實際上是若即若離的
有的時候突然冒出來了
很長一段時間其實是隱蔽的
或者說隱匿的一個狀態
像一個土撥鼠一樣
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
我認為是一個在今天意義上
比較徹底的一個個體性的言說的一個代表
【高嶺】
這個人還是在真實地表達自己
【羅羽】
他北邊跑到這個吉林
南邊跑到廈門教書
然后跑到山東教書
然后在河南跑信陽跑南陽跑商丘跑淮陽
在這些地方都教書
最后他這個人都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到四十年代他的穿著打扮完全就是一個河南農民
他的女兒有一個女兒都是餓死的
所以他的詩里頭有很多苦難
有很多絕望
【盧文悅】
徐玉諾先生短暫的爆發式的寫作
他實際上是體現了一種天才的特質
【王心】
他表達的都是一種直接的感受
和直接的體驗
【周瓚】
他的詩歌的語言上
非常自由非常自然
他當然也寫出一些奇崛的句子
用詞也非常特別
但是呢他用得也很自然
不是那個非常受古代詩歌古典文學影響下的東西
【成嬰】
徐玉諾的詩的心性其實是很古典的
因為它有種很穩定的頻率在
哪怕他在說世界無聊黑暗很多很多的時候
他的心率是平的
【張杰】
徐玉諾當時呢天然就具有這種
這種存在主義的這種因子
【蘇豐雷】
就是說他有不同的(寫作)面向
他在這么集中的時間段里
把他對生命生活經驗的感受的
那種不同面向表達出來了
【楊碧薇】
在你們的發言當中所說的那個當代性
和指的他的那個前瞻性
其實是同樣的一個概念
也就是說他的寫作在那個時期所沒有激起來的火花
在現代這個時代得到了遙遠的回應
【張桃洲】
因為做詩歌史
我想徐玉諾肯定是繞不開的
【孫磊】
我們如何用一種問題式的
這種理念來發掘
或者來認識徐玉諾詩歌的價值
【樹才】
徐玉諾的詩歌
在我們這個語境里面
讓他有一個新的在場
新的顯現

結尾
墓下的死者呵!
你們來自何時何代?
——徐玉諾
我告訴你
徐玉諾
朋友,我告訴你;當我死了之后,你聽著不相識人的傳說或郵使的消息的時候,你不要哭泣!
我告訴你,你千萬不要哭泣!
你只默默的,或者帶著微笑,掩蓋了我的尸體;因為我這是離卻苦惱的開始,是可賀可喜的。
朋友,我告訴你;當我死之后,你千萬不要哭泣!
你若哭泣,更引我在天國的不安;會教活潑喜笑的面孔,變成悲愴哀凄。
鳴 謝
西 渡
樹 才
周 瓚
姜 濤
張桃洲
西思翎
田海燕
盧文悅
羅 羽
孫 磊
秦曉宇
張 杰
史大觀
高 嶺
成 嬰
張光昕
王東東
楊碧薇
蘇豐雷
王 心
張何之
北 渡
歐陽關雪
南橋琴
徐帥領
徐玉諾學會
北京青年詩會
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
2018年7月

作者簡介:
盧文悅,五十年代生人,現居北京。寫詩,寫劇,寫藝術評論,畫畫。已出版多部詩集和戲劇集。
始于挖掘,止于發現
——對《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的再思考
盧文悅/文
在電影藝術里有一個專用術語——長鏡頭,百度如下:1、保持空間的完整性,同時構建時間和空間再現原生態。2、創造運動造型的連貫。3、保持情緒的一致性。
一個人所占有的空間是需要時間來構建的,反過來說,時間在完成一個人的空間時也完成了他所占有的空間質量。
作為視覺文本,電影的媒介在于翻譯文字所提供的形象資料,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鏡頭語言。它不僅提供了一個正在進行時的時間,還生成了一個可供對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言說以直接的鏡頭語言和它帶給觀者的“留白”來強調拍攝者的意愿,即在一個相對時間的長度里,所有的空間以拼接方式不斷擴展著每一個鏡頭訊息的內涵,使之溢出主觀的特定時空。
作為一位曾經活躍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著天才特征詩人的徐玉諾先生,似乎對他的再發現有著詩歌史以外的價值。這也許是時代運用了蒙太奇(法語:Montage)的手法,這一剪輯恰恰成為一種埋沒以后被重新引入時代之問的契機。
陳家坪是以問題意識介入詩歌、藝術評論和影視的。他剛剛參與發起了《毒立電影-五行系列》,就投入到《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的制作。在短短十分鐘里,鉤沉了徐玉諾先生以及關于徐玉諾先生研究的林林總總,這一紀錄本身就是一個長鏡頭,始于挖掘,止于發現。
在徐玉諾先生身上有著許多撲朔迷離的歷史符號,也正是這些撲朔迷離,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時間兩極進行對話的可能。也正是這種可能,有關徐玉諾先生是否作為多個領域的問題延伸著詩人和他的生平。
更為關鍵的,《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并沒有停留在對埋沒的泛泛書寫,它的意義在于:在現代或所謂后現代的今天,通過電影影紀錄的歷史引入無疑是對正在行進著的詩歌的啟示。這一啟示,又作為一個有待深入的問題,留給了多元的對話空間。導演陳家坪與其在問徐玉諾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不如說是在問我們的當代詩人,你們在今天可以做一個什么樣的詩人?
一個歷史性的引入,在這里有錯過,錯失的補償之意。那么,是我們在當下錯過了那個時代,還是那個時代錯失了一位詩人?陳家坪通過這一組長長的鏡頭,不是想要表達什么,而是忠實地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2018.8.4

作者簡介:
胡小海 1987年出生,來自莊子故里――河南商丘。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打工十五年。在車間在機臺旁在公車上發牢騷五百余篇。現為皮村文學小組成員。
先驅詩人徐玉諾
——《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觀后感
小海/文
詩人徐玉諾像一顆被當代人徹底忘記了的民國遺珠。但是,在今天,他的詩歌突然被現代人提起來,意味頗為深長。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生存處境、生命境況作為佐證,去聆聽時代風云與個人命運的交織,傾聽最為真實的靈魂之音。這樣的情懷對于陳家坪導演來講,恐怕不只是在緬懷故人,從深層次上,更是一種對當下的關注。
徐玉諾的詩歌作品傳達出一個時代最為真切的語言,道出世道人心,道出時代之魂。那些散落在林間的醉語,讖語,警言,在光陰的枝丫上婆娑著。一個世紀的狂風之后,或許會吹成暴雨、閃電,甚至刀劍。這便是詩,永遠存活在生活的邊緣,卻又能切中人心的五臟六腑。
徐玉諾這樣的先驅詩人,會讓我們想到海子,想到許立志,甚至想到梵高。那些真實地活著卻又仿佛不存在的詩人藝術家,難道他們真的就不存在嗎?絕然不是,只是他們被時代的轟鳴給碾壓了。當戰爭、饑荒、每時每刻都穿梭在生死場,這種命運和當下龐大的工人群體的遭遇何其相似。沒有什么比關注底層民眾的生存現象更有價值了。只有去關注每一個人還活著的真實狀態,我們才有可能去接近真實。我們去關注工人、農民的心聲,比關注一百萬個明星的緋聞更有意義。良知的影子在太陽下扭曲了太久太久。有些人需要去喚醒,有些人需要被喚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社會的進步,看到人類靈魂中最高尚的那一部分。
我們終將會明白,與星星為伴的人,比圍在太陽下的人群更理解光明。詩人徐玉諾就是這樣一顆閃光的星星。我覺得,在認識他是一個詩人之前,我們要知道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想要所有人都能夠正常地活著。
2018.8.5

作者簡介:
張杰,詩人,批評人。1971年生于河南平頂山。畢業于平頂山學院。1989年代開始寫作。曾居北京、吉隆坡。作品散見國內一些文學刊物,兼及文學評論。2001年創辦《爆炸》詩刊。參加第21屆青春詩會。2015年與友人創編《靜電》詩刊,現居平頂山市。出版有詩集《琴房》(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著有中篇小說《G城人》等。
足以裹住一座紀念碑
——紀錄短片《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觀后
張杰/文
《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是一部短小的人文紀錄短片,時長10分22秒。影片由三條線索穿插:尋訪詩人徐玉諾、詩歌作品與研討、評價詩人徐玉諾及生平照片。具體地說,影片的影像素材主要取自2018年3月17日在河南平頂山市魯山徐玉諾故居舉行的“百年徐玉諾與中國當代詩歌”小型研討、拜謁詩人徐玉諾墓地、參觀史大觀主持的詩人徐玉諾檔案館,以及新近在北京大學朗潤園采薇閣召開的“首屆徐玉諾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
詩人米沃什在《我現在應該》一詩中有這樣一句詩:足以裹住一座紀念碑。我在觀看陳家坪的這部紀錄短片《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時,突然就想到了這句詩。中國新詩坎坷多艱,走過了百年路程,猶如“一座紀念碑”,而詩人徐玉諾作為中國新詩的開創者之一,其詩文背后篳路藍縷的艱辛與苦難,“足以裹住一座紀念碑”。
1957年7月中旬,徐玉諾的兒子徐奎被打成右派迫害致死,徐玉諾滿心悲痛,他寫信給葉圣陶傾述,滿紙淚滴,字跡模糊。這番歷史在紀錄片《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中,徐玉諾年已93歲高齡的女兒徐西在片頭就有簡要講述。
從河南平頂山市區出發,途經新城區,沿平魯大道前行約6公里路北側,便是徐營村,徐玉諾故居指示牌立在路旁。徐玉諾故居是一個用紅磚院墻圍起來的小院,院子坐西朝東,東面和西面各有3間瓦屋。小院門前,立著“徐玉諾故居”石碑,碑面題寫了徐玉諾的生平簡介。2018年3月17日,詩人、導演陳家坪和詩人王東東分別從北京和新鄉南下,到達河南平頂山市魯山,在河南魯山放映陳家坪導演的紀錄片《孤兒》之前,陳家坪、王東東、南橋琴、歐陽關雪、北渡、史大觀、徐帥領,我們一行人驅車參觀了徐玉諾故居,拜謁了徐營村旁邊的徐玉諾墓地。我們臨時采摘了一些油菜花作為祭奠的花束。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語境里,蝗災、旱災、水災、軍閥、土匪、趟將、衙役、小販、更夫等等人與事,如今都化為黃燦燦的油菜花,麥苗編織成綠毯,超越時代的幽靈似乎在中原田野上凝望。
在徐玉諾故居,我們開始“百年徐玉諾與中國當代詩歌”研討,這一場小型研討持續了3個小時左右,討論氣氛非常熱烈。研討結束,天色變暗,眾人驅車前往魯山縣城。我們到了徐玉諾先生創辦的魯山一高新校區,參觀了史大觀主持的徐玉諾檔案館。徐玉諾檔案館經史大觀多年費心搜集、整理,如今已初具規模,眾人皆贊嘆其資料的完備與收集的不易。
1922年至2017年,部分研究徐玉諾詩歌的評論文章已被徐玉諾學會編選收入《徐玉諾將來之花園》(第一冊),此書屬于徐玉諾研究叢書,是徐玉諾學會于2017年5月印制,一套八冊。
詩人徐玉諾1894年11月5日出生,名言信,字玉諾,筆名紅蠖、紅蠖女士、蘭爛生等,號冰蠶老人、玉諾老人等,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他是五四時期的著名詩人、作家,中國新詩奠基人和開創人之一。
民國1915年,徐玉諾考入河南開封省立第一師范就讀,求學期間,受“五四”新文化影響,他的民主思想也逐步形成,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他早期小說代表作《一只破鞋》被收入《新文學大系• 小說一集》。民國1920年到民國1924年是徐玉諾文學創作的爆發期,興之所至,他可一日數章,甚至十幾天寫成一本詩集。五年間,他寫了300多篇作品,陸續登載于《小說月刊》、《晨報》副刊、《文學周報》、《詩》等報刊,尤其民國1922年,編輯出版了他的詩集《將來之花園》和《雪朝》等優秀作品。其作品揭露社會黑暗,引起較大反響,受到魯迅、茅盾等著名作家稱贊。葉圣陶為其寫了萬言長篇評論《玉諾的詩》,稱《玉諾的詩》有“奇妙的表現力、微妙的思想、繪畫般的技術和吸引人的格調”。此外,鄭振鐸、朱自清、聞一多等人,都對他的詩表示贊賞。魯迅曾三番五次囑咐《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收集徐玉諾的小說出版,并表示“自愿作序”,卻被徐玉諾婉言謝絕。在當時,徐玉諾被譽為“替社會鳴不平,為平民叫苦的人”。五四時期人們倡導“為人生而文學”,一部分人主張“愛與美”,一部分人主張“血與淚”,而徐玉諾是主張“血與淚”的代表人物。
徐玉諾曾言:作者沒有真人生,哪有真文學,這成為他一生的寫照。
1922年6月1日,葉圣陶先生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第三十九期寫萬言,評論《玉諾的詩》。在文中,他盛贊徐玉諾詩作“都有非常動人的魔力”,“必有充實的生活才成真的詩”。
徐玉諾的詩不僅有存在主義思想,同時在語言上,他的詩可以說是一種被語言處理過的詩。1922年,徐玉諾出版了詩集《將來之花園》的早期詩作,這是一個天才詩人百年前的成熟心智和成熟語言。徐玉諾平的詩寫出了天真與滄桑,沉思與靈動,古雅與創新。他詩里的靈動,我認為屬于靈貓上樹,帶著上世紀民國的歷史塵煙與絕響。聞一多稱徐玉諾是“文學研究會里第一個詩人”。
五四時期有文學研究會,在當代詩歌的發展中有北京青年詩會。北京青年詩會的發起是對五四青年精神的一個強有力的回應,所以,他們對徐玉諾詩歌研究活動的支持,實質上是對他們曾提出“成為同時代人”的詩學理念在詩學意義上的一種文化實踐和社會實踐。北京青年詩會的發起人之一張光昕認為,徐玉諾是一個在今天意義上,比較徹底的一個個體性言說的代表。另一個詩會發起人蘇豐雷認為,徐玉諾的寫作有不同的面向,他在集中的時間段里把他對生命,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用不同的面向表達了出來。
2013年,洪子誠,程光煒主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其中收有徐玉諾詩歌16首。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詩人姜濤在課堂上,也在講解徐玉諾的詩。這些跡象表明,百年塵煙彌漫過去,徐玉諾的詩歌魅力依然在放射光芒。在紀錄片中,詩人姜濤說:“怎么把徐玉諾變成我們的同時代人?……怎么把這個資源激活來回應我們當代的問題,當代精神處境、寫作處境”?詩人樹才期望在我們當下語境里,徐玉諾能有一個新的在場,新的顯現。評論家張桃洲做詩歌史研究,他認為研究中國百年新詩徐玉諾肯定是繞不開的。詩人孫磊提出,如何用一種問題式的理念來發掘、認識徐玉諾詩歌的價值。詩人秦曉宇認為通過對徐玉諾詩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五四精神提供的最為寶貴珍貴平民意識寫作。周瓚認為徐玉諾的詩歌語言非常自由非常自然,他寫出了一些奇崛的句子,用詞也非常特別,不是受古代詩歌古典文學影響下寫出來的東西。但詩人成嬰認為徐玉諾的詩歌,其心性是很古典的,因為它有種很穩定的平律在,他在說世界無聊黑暗的時候,他的心里是平的;詩人盧文悅肯定徐玉諾的詩歌寫作體現了一種天才的特質。詩人王心認為徐玉諾在詩中表達的,都是一種直接的感受和直接的體驗。
因徐玉諾愛積德行善,鄉人都稱其為徐圣人。他主張睜開心靈的眼睛,用自己的存在主義思想,用自己的儒釋道精神,用他主觀驗證的神秘主義,來獲得更高的精神或心靈力量,以對抗或消解人生外在的離亂與漂泊。他詩中的悲憫、玄想、唯靈,魔杖般探進東方文明的苦難,所以,在他詩的內核里,其隱秘的思想力,歷經百年風塵,仍在緩緩釋放能量。他并不受現象世界的干擾,而是在心靈如佛靜觀,達到介入的真理。百年前的徐玉諾,暢想一個“將來之花園”,毋庸置疑,五四時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啟蒙過他,他用當時的幻想介入到一個未來中國的花園。百年之后,我們繞了一個大圈,仍未擺脫一個集權式的圖景。雖然現在沒有軍閥割據爭霸的混亂和強權,但依然有一個強權的魔影和陰魂。所以,徐玉諾的存在,不僅指向過去的問題,也指向當代的問題。他對現實的痛感,越過時空,我們現在讀其詩文,仍然感同身受。
徐玉諾詩歌寫作的形式極其自然的,能看出詩人極其率性一面。但從徐玉諾的內在意志上來講,他的作品呈現了一種審美意志的強悍,這符合他的農家身世,性格堅韌、強悍,卻因靈秀與悲憫,而歸于深沉和內斂。徐玉諾詩歌似乎要營造出那種遠離了泡沫與浮漂的真摯精神,歸于深海海底的心靈低語與沉寂,這源自他的赤子之心。時空蒙塵,經由他的詩歌閃光般呈現出來。他寫白發蒼蒼的母親,寫一些童年回憶和家鄉,寫行旅的哀愁等等。魯迅曾言,他的東西不太適合青少年看,必須要有一定閱歷的人才能看。從某種意義上講,徐玉諾是站在中國自晚清以來的荒原上,以個體生命的閃光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新生、絕望與幻滅。
歷史就是一個瞬間,在這個瞬間的意義上,《他是怎么樣的一個詩人》卻仿佛紀錄了詩人徐玉諾的全部,這全部最后歸結為一個有獨立品格的人。
2018.8.3 平頂山
來源:劇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