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畫像。劉岸,1962年生于阜康市。曾用名劉壯志,筆名老岸、莊梓等。學過畫,教過書,守邊邊防,當過法官。所學專業是“軍事指揮”,但長期在文學雜志供職。
一個作家的丹青妙筆
張健
劉岸是個發表文學作品500多萬字,出了14本書的作家,近幾年卻密度極高地參加了一系列的書畫展,而且多是省級以上專業書畫展以及“閩臺名家”“兩岸名家”一類的大展覽。新年伊始,他又榮獲了中國作協舉辦的中國作家首屆書畫大展美術作品優秀獎(入展310名作者,美術獎只有六人)。
其實,劉岸早有書畫“童子功”。他的外祖父邢鴻荻是西部有名的書畫家,擅書法,又得邊壽民真傳,善畫蘆雁。耳聞目染,劉岸自幼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先是拜畫家王子鈍為師,后來又學習西畫。23歲那年,劉岸迷上了文學創作,成了專業作家,再后來又成了文學編審。盡管畫筆被文筆取而代之,但二十多年來,無論歲月如何變幻,他都念茲在茲,不忘初心,始終對中國書畫有著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結……
劉岸多次說過,他喜愛中國文人畫,要走“文人畫”的道路。所謂“文人畫”,是指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如陳衡恪所說的:“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在創作中,劉岸有意識地從文學性和抒情性兩個方面向文人畫靠攏。所謂抒情性,就是注重心靈表現,首先表現在選材的隨意性上。他隨心所欲,有時畫人物,有時畫花鳥,有時又畫山水。興致所至,無所不為。抒情性還表現在重筆墨的變化。劉岸堅信中國畫是“寫”出來的。他主張筆墨為上,色彩次之。由于他的畫見筆見墨,所以總能給觀者留下“血統純正”、筆精墨妙的記憶。
作家介入繪畫,對筆墨自然有與文字一樣的苛求,個性化和心靈化于是成了文人畫的特征。他的花鳥畫,一類是繼承傳統的梅蘭菊竹、四時花果菜蔬、鷹雀雁鴿等等;一類是寫生創新的葡萄、葵花等等。它們一旦被劉岸剪裁入畫,以書法用筆相應施用,那一花一草、一鳥一蟲便有了獨特的意趣,感人的詩意。
所謂文學性,主要是指對意境的創造和表現。有了文學性的介入,繪畫就能穿越視覺享受的層面,進入到人豐富、敏感的心靈世界。
劉岸的人物畫,受贊譽最多。其畫作多是圣賢哲人、文雅高士,他們或望遠,或靜思,或撫琴,或品茗,表現了超越塵累的理想追求。劉岸在處理寫實人物畫時,一定帶有寫意畫的因子,而側重寫意筆墨的人物畫中,也多少帶有寫實的成分。意象正是他調和寫實與寫意之間的矛盾切入點、出發點和歸宿。
正是由于學養深厚的文人進入繪畫,才為繪畫帶去了千般意味和萬種情懷。讀劉岸的畫,你也會有同樣的感慨。因為在劉岸的畫里,你能夠發現一種生活的趣味,一種美學的價值,以及洋溢其間的書卷之氣。
來源:廈門日報,201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