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相連 活態傳承:舞劇《原風》于黑龍江省震撼上演

12月19-22日,由黑龍江省文化廳、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黑龍江省龍江劇藝術中心聯合出品,王舉藝術工作室創作,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演出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原風》,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劇院上演。

向前走 能回望
中國的土地上有著一群守著土地的根,護著土地的血脈的人。王舉和王鐸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他們守著腳下的這片土地只為能傳遞黑土文化和黑土精神。同為編導的父子兩人有著共同的追求和心愿:讓更多的人了解黑土文化,了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此前,二人已合作完成多部作品,舞劇《原風》同樣是由兩人共同創作。
舞劇《原風》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以現80歲的藝術家喬梁為原型,講述了喬梁自幼學舞,傳承師父的秧歌并將其進行創新發展的故事。舞臺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演員都是她的學生,喬梁老師跳了幾十年秧歌,也教了幾十年學生。她將喬梁秧歌傳授給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一做就是六十多年,實為難得與珍貴。
談起創作起由,王鐸說:“喬老師的人生很完整,現在很多人人生是不完整的。尤其像她這么大歲數,經歷的風浪已經把她塑造成一個處事不驚的人了。她對人生的認識已經很透徹,低頭做事、寵辱不驚。我們正是看到了她這點,所以想要讓大家看到她。”

匠人心 民族魂
“教學和跳舞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學生就是我的家人,我一天見不到孩子們,一天不跳舞就難受。”喬老師望著舞臺上的演員們,不禁感慨而發。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是一種堅韌與幸福。她覺得自己能堅持做一件事是因為熱愛,更是因為責任:要把師父的絕學繼續傳承下去,讓大家能看到活著的特色民族舞蹈。更讓大家看到生活在東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黑土精神。
國家一級舞蹈編導王舉作為總導演,力求達到最優的演出效果,最大化地將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出來。已擔綱幾部舞劇總編導的青年編導王鐸,作為該舞劇的總編導,自作品框架架構而出,就不斷在排練中打磨,使得作品的藝術質量不斷提高。目前的這一版本頗具時代感、民族風,獲得了眾多觀眾的高度贊譽與肯定。
“希望東北黑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符號,能被更多人知道,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王舉導演在采訪中反復提及文化的守護與傳承。而他們創作的初衷,皆是為了守護好這份特有的“黑土文化”。
父子兩人都想要把這個有特色的黑土文化和精神圖騰變成民族性的能夠留存的作品,因而在劇中融入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藝術,展示獨特的人文歷史與民族風情,打造出這部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舞劇。

多方合作 共同繪制民族圖騰
多年的編排創作使得王舉王鐸有了默契的合作伙伴。為了籌備這場演出,演出團體整合出最強的演員陣容,并請來曾負責《那年花開月正圓》服裝設計的崔曉東擔綱服飾及造型設計。“崔曉東老師我們已經合作了好幾部劇了,可以說很了解彼此,我們想要的風格他都能懂,還從服裝設計的角度給了我們很多創意”。國家一級作曲劉彤老師,更是以優美的配器,為演出平添了閃亮的一筆,儼然成為本劇不可或缺的亮點之一。導演王舉表示: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們通過民間采風,將傳統民間音樂和現代交響樂結合,這是中國極少的用交響樂去表達民族特色的舞劇。”
演員們更是滿懷激情,用音樂與舞蹈讓每一處落腳的土地都變成樂土,讓每一天都煥發生機與激情。大家為了實現內心錚錚的夢想,勇敢尋求著屬于自己的夙愿。堅守祖輩那個透著光明的希翼,承諾著薪火傳承的渴望,特殊時代里雋永的情感歷程,是對生命的升華和敬畏,是一首動人的翹楚之歌。
喬老師的為人以及對藝術執著追求的態度對學子的影響很深。“喬老師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就教我學跳舞了,既嚴格又溫柔。她既是我的老師、家人還是我的標桿。”青年梁原的主演郭嬌說到。因為喬老師的影響和對秧歌的熱愛,她立志,自己要將喬梁秧歌傳承下去,不能讓喬老師及一代代老藝術家們的心血消失。

活態傳承 凝心聚力
現如今, 80歲的具有代表性的藝人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共演一部舞劇,極為少見。充滿質感的舞臺視覺呈現,使得舞劇《原風》更像是用靈動的生命,鐫刻一代“舞者”凝透著血色的故事。無論是從舞臺、演員的表演,還是舞劇的作曲,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之風。
活態傳承,彌足珍貴。時代的更迭,沒能阻擋傳承人心中那一抹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他們在藝術上溯源,始終在創作與展望中耕耘,努力探尋自己的精神家園。精彩的演出博得陣陣掌聲,觀眾們沉浸在舞劇營造的恢宏氣勢中,被真實動人的劇情深深觸動,同時也被中華民族的文化以及傳承之美所感染。
走出去的方式各不相同,文化傳承的形式千萬種。此次《原風》引發熱評,吸引主流觀眾追劇,效果非常好,不失為一種成功的模式。為行走在文化傳承道路上的人們鼓掌,向一直堅守自己所做的事的老藝人們致敬。
作者:陽光
來源:劇組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