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兒童歌劇《沒頭腦和不高興》成功上演
營造奇幻舞臺氛圍 領略歌劇藝術王國

12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原創兒童歌劇《沒頭腦和不高興》成功首演亮相。絢麗多彩的舞臺呈現、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劇情故事,兒童歌劇《沒頭腦和不高興》為大小觀眾獻上了一場奇幻的歌劇之夜,帶領青少年觀眾一同領略了歌劇藝術的別樣魅力。
兒童歌劇《沒頭腦和不高興》改編自兒童文學翻譯家、作家任溶溶先生的同名作品,其歷久彌新的教育意義和幽默詼諧的寓言故事,成為了幾代人共同的童年回憶。原創兒童歌劇《沒頭腦和不高興》是國家大劇院制作的第87部自制劇目,也是第4部原創兒童歌劇,主創團隊用充滿童趣的創作手法,生動易懂的表現形式,試圖讓每位觀眾都能在歌劇中尋求到共鳴。

首演當晚,青年指揮家賴嘉靜帶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以絕佳的演奏水平盡展歌劇音樂的輕快靈動。演出正式開始前,具有神奇魔法的鬧鐘和秒針來到觀眾席與大小觀眾做起了游戲,不僅邀請指揮為大家講解歌劇藝術的知識,還帶著觀眾唱起了時間之歌——《小星星》,引起了小朋友們濃厚的興趣,并將現場氣氛點燃。伴隨著熟悉的旋律,大幕徐徐拉開,粗心大意的沒頭腦正在慌忙地找東西,任性淘氣的不高興正在賭氣鬧情緒,生動的音樂旋律配上打擊樂的鼓點節奏,將兩個寶貝的性格特征淋漓展現。
在時空穿越的場景中,導演巧妙運用多媒體影像讓時鐘快速旋轉成巨大的漩渦,而合唱、花腔女高音,以及電子音效的豐富變化,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穿越的奇妙和神秘。第三場中,沒頭腦充滿驕傲和自豪地唱起了“設計千層大樓”的詠嘆調,激揚的音樂凸顯出成年沒頭腦居功自傲的形象,與童年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第四場不高興虎打武松的場景中,京劇打擊樂鑼鼓經的運用,對劇中的戲曲元素進行了點綴和升華,而群眾抱怨的聲音、不高興憤怒的唱詞與鑼鼓配器的結合,則烘托出劇中追逐打斗和布景坍塌的激烈氣氛,將全劇推至了最高潮。在最后一個場景中,沒頭腦和不高興又重新穿越回了童年,并意識到了糾正壞毛病的重要性,在全體演員的合唱中,多媒體影像的時空漩渦幻化成了美麗的朝霞星河,預示著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希冀。

整部歌劇除了運用具有科技感的多媒體影像之外,主創團隊還在服裝和道具的設計上花費了很多心思。秒針的“魔法棒”形似時鐘的指針,七色光彩頻繁閃爍,十分具有奇幻感;歌隊成員不同形象的卡通面具,不僅能幫助觀眾理解劇情,也用可愛的形象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讓劇中人物更具童趣。為了讓歌劇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劇中的服裝和化妝都頗具時尚感和未來感,讓人物角色更加貼近現代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們的生動演繹也成為首演之夜的一大亮點。飾演成年沒頭腦的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劇演員王海濤,以收放自如的表演成功塑造了沒頭腦馬馬虎虎的形象;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團員梁羽豐則將壞脾氣的不高興演繹地栩栩如生;青年女高音郭飛以華麗的花腔技巧展現出鬧鐘聰明伶俐的形象;而歌唱家胡越、程文慧的反串飾演,則將童年沒頭腦和童年不高興的稚嫩頑皮展現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國家大劇院合唱團的八位團員也以古靈精怪的表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據悉,國家大劇院原創兒童歌劇《沒頭腦和不高興》將持續上演至12月27日。耿哲、郭建超、張文沁等實力歌唱家將陸續登臺,為觀眾帶來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