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謳歌新時代
——著名書法家趙學敏的藝術擔當

趙學敏,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現實主義詩人、報告文學和散文作家。曾任中國書協第四、五、六屆理事,現任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自幼研習書法,先后師從于右任秘書李楚才和著名書法家舒同、方毅等。楷、行、魏碑和草書皆熟,尤以于體草書擅長。曾出版《趙學敏書法選(卷一)(卷二)》、《趙學敏書道德經》、《奧運賦》和《書譜》、《二十四節氣》等書法集,有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戈壁情深》、《跋涉者的履痕》出版發行,編著出版《大熊貓》、《濕地》、《情傾生態》生態文集等。

趙學敏詩并書:《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抒懷》136cm×68cm
在主管林業生態保護期間,積極推動和發展生態文化,長期擔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長,為臺灣、香港及國外選送大熊貓,開展臺港澳熊貓書畫文化交流。在全國政協牽頭提案并推動建立“中國書法館”、在中小學設立書法課和倡導“人民書法”,受到海峽兩岸和社會各界好評。先后獲全國綠色焦點人物、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全國書法蘭亭獎二等獎。2019 年2 月,當選中國文聯《神州》雜志封面人物。
詩書謳歌新時代
——著名書法家趙學敏的藝術擔當
本刊記者 邵妙苗 趙藝瑤

趙學敏作品 :《故宮頌》 68cm×136cm
書法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脈底蘊,是人們表達情感的線條藝術,正所謂“書為心畫”、“言為心聲”。但是,每位書法家在或行云流水、或騰龍躍虎、或崩云裂石的運筆中,卻有著不一樣的生命探索和人文關懷。
著名書法家趙學敏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寫心為書”、“承文載道”的人民藝術家。他的書法最早追溯到古代圣賢的碑骨帖韻,翰墨之中以記錄經典古文和歌頌當今社會正氣的自作詩詞為內容,創作出了一系列樸厚雄渾、雅逸傳神的楷書、行書、草書作品,尤其在寬博雄強的魏碑和勁健豪放的于右任行草書風的傳承上,基于其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廣闊的藝術視野,形成了洋溢著時代氣息而獨具個性特色的審美風格。
多年來,無論是在以古為師的實踐上,還是在專業系統的理論探索中,趙學敏堅持著探尋“中得心源”的書法之道。也許是由于長期從政的緣故,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視角出發,主動承擔起“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歷史責任,用書法藝術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他把書法創作與現實生活和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緊扣為廣大人民服務的時代命題,不僅推動了有關書法活動的成功舉辦,為優秀的書法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更在其書法創作中,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對人民群眾的關懷,這不僅是老一輩領導的職責所在,更是作為“人民書法家”的文化使命和責任擔當。
師從名師,筆耕不綴

趙學敏作品:蘇軾《洞庭春色賦》 68cm×178cm
三原,陜西咸陽的一座小小縣城,卻孕育著獨樹一幟的書法奇葩。作為翰墨飄香的中國書法之鄉,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更是一代書法大師于右任的故里,水墨書寫之風甚濃。趙學敏正是出生在彌漫著厚重書法意韻的古城,深受三原文化氛圍的影響,他自幼喜好書法,五六歲時便跟隨著名書法大家于右任的秘書李楚才老師學習書法。李老師要求甚嚴,稍有懈怠便要遭受手心鞭撻之痛。為力求在書法上的進步,趙學敏常常在夜間也勤練筆法。“那時候還不算書法,只能說是用毛筆寫字。”從小學到高中,在整整十二年的光陰流逝中,他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勇拼搏的汗水,澆鑄了扎實的書法功底,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基礎。
西安碑林積淀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名家薈萃,作為一座璀璨奪目的藝術寶庫,不僅包含了浩瀚的圣儒、哲人石經和古樸的秦漢文人遺風,還有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等,而這些成為了趙學敏之后書法學習汲取的文化素養。
當年,因“文革”停課,趙學敏回到了家鄉,在牛棚里結識了時任陜西省委領導、后來出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的舒同。在舒同先生的建議下,他常常前往西安碑林這座書法寶庫反復研讀三千碑刻,摸透了雄渾粗獷的碑林法道。這段期間,他沉醉于碑刻的藝術世界中,極為注重漢字的準確性,“我們應該按照書法準則來寫,不能隨心所欲,否則就失去了書法的意義,更別說體悟到書法之美了。”趙學敏告訴記者。在舒同先生的指點下,他不僅養成搜集整理拓片的習慣,其書法技藝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從而完成了從寫字到書法的藝術過渡。
大學畢業后,趙學敏選擇了從政并逐漸走上領導崗位。然而,從政多年的他對書法藝術的探索從未中斷,即使工作繁忙,他也要每天抽出時間習練碑帖。他常用小楷或小草寫信、寫文章、寫調查研究報告和工作筆記等。“書法使我每天的生活都充實和快樂,偶爾有一兩天沒有鋪紙提筆或者沒有翻閱書法典籍,心里就感到空落落。”他說。在工作中,趙學敏用毛筆書寫的調研報告,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充分肯定,并深受其教誨。
調任陜西、甘肅工作后,趙學敏接觸到了《龍門二十品》《石門銘》等魏碑佳作,這些書法遺存令他欣喜,讓他酷愛癡迷。他飽蘸濃墨在宣紙上不斷臨摹,逐漸掌握了魏碑的技巧和規律。他在書法創作中不僅吸收了魏晉的風骨,還融合了禪宗的優秀元素,在其書法作品的技法表達上,“簡淡”和“空靈”的運筆是禪宗“寂靜”和“空無”的表現,在書法境界上也更追求超凡脫俗、出神入化的高古書風。正如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所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趙學敏用嫻熟的筆墨技法在宣紙上揮灑,并融入自身的體悟和情感。
擷碑之骨,融帖于爐

趙學敏作品:孟浩然《春曉》 68cm×68cm
趙學敏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扎實的文學功底,自學習書法伊始,因同鄉的緣故,他把于右任的書風作為師法的切入點,在多年的勤奮臨習和傳承實踐中,他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最終舒展出了碑帖結合的筆墨風格。
在福建任職期間,趙學敏深受新妍清逸的文風影響,他沉浸于鉆研瀟灑飄逸、遒美健秀的王羲之、王獻之書帖,并在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等書帖方面都下過精深的功夫,多次臨習《蘭亭序》《書譜》和《十七帖》等經典名作,吸收其中靈秀雅趣的表達手法,在書法的豪情揮墨中增添了細膩柔情。尤其工作期間與臺灣、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地的書法交流,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視野。
在書法創作中,他臨古而不拘泥于古,常以古拙渾穆、沉穩篤實的碑刻為根基,攜帶著剛勁雄強的筆意,又吸取了南方流轉清逸的書帖,打破了碑刻某些僵化的線條,增加了用筆的提按頓挫和牽連映帶,使之厚重而不失舒靈,結體縱橫捭闔而變化多端,奇崛之中更添高雅豐和的內涵和韻味,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碑帖合一的審美體系和儒雅博達的藝術探索。
“我認為碑帖融合是當代書法發展的方向。”在趙學敏的書法作品中,他積淀了深厚的碑帖兩派的筆墨素養,以行云流水的運筆游走于碑帖之間,墨跡之中既蘊藏著碑刻的洞達骨力,又飽含著書帖的神采飛揚,既富有書卷味,又富有感染力,舒適超脫的筆意展現著結體的清雅,也讓人品讀著靜謐的情意。而楷書、行書和草書是趙學敏在書法海洋里悠游的軌跡方向。他的楷書取自于西安碑林的石刻藝術,同時又融入了一些行書和隸書的筆意,作品豪放舒朗、生動活潑,多攲側之勢,既有厚重的整體美,又有清麗的細節美;草書則多偏向于書帖之底蘊,基于深厚的碑學功力,他在大草書法上裹挾著眾家筆墨的精髓,以強烈的運筆奔勢創作出了雄奇古厚、筆沉墨實、溫醇閑雅的書法作品,而小草書法則用靈動活潑的筆法,提按頓挫之間營造出樸茂厚重的韻味,沖淡了其中的清奇;行書則居于方正的楷書和瀟灑的草書之間,是碑帖雜糅出的俊逸筆勢。
其實,趙學敏早期的書法學習主要以碑楷的底子為主,受到西安碑林的深刻影響,他的楷書作品質樸而厚重,端莊而肅穆,方勁峻麗的線條中曲澀飛動,萬千變化中又蘊藏著古拙的風味,渾厚飽滿的結體中兼有圓融祥和的意韻。在其所作的《黃帝陵抒懷》《故宮頌》等書法作品中,為了準確地把握抒懷對象,他在筆墨的揮灑上更多地吸收了魏碑高古典雅的特點,氣骨開張,法度嚴謹,點畫使轉之中更顯沉穩大氣的風范,字里行間更見勁健的功力和莊嚴肅穆的魂力,正大氣象之勢一覽無余。而自作楹聯“縱有凌云志,不忘葉根香”則是其另一幅用碑刻尚古、書寫氣質的風采表現,他不拘泥于規整的結構,以中鋒用筆為主,沉實的筆墨中骨力十足,活潑多變的線描中巧拙呼應,渾然天成,肅穆的結體中頗有幾分溫醇閑雅的情感味道,字里行間洋溢著成功之后亦不忘本的高遠志向。

趙學敏作品:唐元稹《菊花》 160cm×90cm
在趙學敏的藝術世界中,碑刻和書帖是“不分家”的,雖然他的書法無不是從碑學中汲取營養,這為他的藝術觀念和審美體系提供了標準,但是無論是筆墨技法還是情趣表達,帖學以牽連映帶的筆意和清雅古逸的情懷受到了許多書法家的喜愛,兩者并不相悖,鑒于碑帖兩派各有所長,他開始積極鉆研書帖的法度,從此走上了探索碑帖融會的路子。多年來,他對碑帖兩派的用筆都有了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從而輕松地出入于碑帖之間。綜觀趙學敏的作品,不僅有著碑的骨力,也有著帖的神采,他把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吸收、提煉碑帖兩派傳統精華的結晶,從而創作出具有自己特點的獨特風格。他擷碑之骨,融帖于爐,深通碑之內在神理,帖之外在風采表現,這在他的草書創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趙學敏的草書所涉內容之多,在他的筆下,語言優美的古文佳作多被墨香渲染,情系國家和人民的自作詩詞也在凝結,然而無論哪種題材,趙學敏都在筆墨技法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在孟浩然詩《春曉》作品中,他用筆老辣,在中鋒用筆和側鋒用筆的交織中,他極為注重運筆的輕重緩急和水墨的虛實濃淡,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共同呈現出了這樣“無心之處見匠心”的雄豪婉麗的書法作品。而“聞雞起舞功崇志,望夢成真業廣勤”是他所創作的一幅草書七言聯,聯句出自《尚書·周書》中的“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兼具碑帖的骨力和趣味,清勁秀逸的筆勢中極富雄強氣息,烘托出社會主義的繁榮昌盛,從而弘揚國家大道,彰顯社會新風尚。
書法不只是為傳播而作的結體之貌和點畫之工,在書法家的眼中,它更是富有情感的生命體,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我認為草書最能表達我的情感”,趙學敏基于深厚的碑文功底,吸收法帖精華,以高超的造詣勾勒的點線筆墨,不僅以靜態的形式展示著書法的美觀,更在出神入化和力透紙背的墨跡中,給人以變化多端的動感,在宣紙上書寫著內容和形式的和諧。他營造出的高雅雋逸、正氣大象的意境,既符合我國傳統書法的審美標準,又為時代潮流輸送著新鮮血液。他所書的《大美青海》作為行云流水的草書作品,就地取材,苦心經營,用筆犀銳,瀟灑自然的揮墨中勾畫出線條外柔內剛的韌勁,變化多端的筆勢中舒展出散而不亂、雅而不實的綿密情義,擒縱自如、豪放恣肆的筆墨中更流露的是他對青海的由衷贊譽。

趙學敏詩并書:《大美青海》 178cm×48cm×2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書法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對于經典詩文的“再創作”成為了當今順應時代的普遍要求。趙學敏在創作中極為重視經典文化的再現。他曾揮墨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閑適優雅的運筆極盡變化,豪放恣肆的筆墨蘊藏著他的文化意識,也寄托著他真誠的情理哲思,書法作品成為了他物化的主觀對象。趙學敏書寫的《心經》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表后,受到了當代著名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的關注,文懷沙發現,作者書法功底深厚,筆鋒蒼勁,筆體瀟灑,認定書者書寫《心經》應在千遍以上,因為只有千錘百煉才能出精品,特意請他書寫了一幅《心經》收藏。
趙學敏臨摹的“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序》,受到方毅、沈鵬等先生的肯定和贊賞。1996年,他攜此作參加文化部舉辦的首屆“蘭亭獎”,斬獲大獎。在臨摹中,他的書風與右軍迥然有異,去姿媚,藏古意,樸茂瑰麗,氣息純正,不但風格獨特,形式亦屬創格,而這正是書帖合一的大家風范。
在兩岸文化交流中,趙學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了于右任臨摹的孫過庭《書譜》,甚是喜愛。根據臺方饋贈的拓片,他歷時三年反復研究《書譜》的味道,在深刻的頓悟中再現了這幅恢弘的書法作品,用墨彩飛動的草書形式,意斷還連、頓挫縈回,細細勾勒出字里行間的豐潤妍美,整體的謀篇布局法度嚴謹,茂密樸厚之處亦有孫過庭的《書譜》三昧,處處洋溢著碑骨帖魂“威而不猛”的精神氣度,使他的小草達到了至真至純的精神境界,體現了書法創作的雅逸情趣。
趙學敏既是一位書法實踐者,又是有思想的藝術創作家,他把碑刻和帖學的氣息融于自己的創作,對碑版的古意和帖學的抒情進行了有意識的完美結合,書法界曾這樣評論他的書法,“雄逸與秀雅兼具,碑帖合一顯著”,“其行楷求平穩、尚筋骨、顯風神,行草則結體典雅,流暢而不狂縱”,“帖碑結合,雅中求逸,于書卷氣中不失內骨,有縱往之勢,可謂心手雙暢,文質兼得,南北合流矣”等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和中央電視臺及各網站發表,并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的書法大賽上獲獎,被許多國家領導人、香港臺灣政要和著名收藏家收藏。
詩書合璧,放歌時代

趙學敏作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80cm×650cm
其實,趙學敏不僅在名家名作上臨池而書,更常常自作詩文楹聯,把對當今社會改革開放實踐的激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和對祖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由衷喜愛融于筆端,“我手寫我心”,努力探索反映當代精神風貌的“時代書法”。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內在心源為靈感,真實地抒發了他對于國家民族的摯愛情感。
近年來,在趙學敏當代題材的書法創作中,書寫自作的詩文楹聯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因為書家就生活在當代,抒情言志,有感而發,容易寫得真切感人;形諸筆墨,對象化為書法作品時,也就更易于把內容與形式很好地統一起來,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紀念建黨90周年,他吟寫五絕一首:
九秩迎華誕,江山氣象新。
紅歌響中國,情暖萬家心。
素宣紙上筆歌墨舞,酣暢淋漓,是一幀難得的佳作。
重要的節日和慶祝活動,既是全民歡騰的日子,也是趙學敏詩情迸發、書法靈感如潮如涌的時候。共和國六十華誕之日,他寫了《國慶60周年頌》;西藏自治區政府成立60周年,恰逢建黨90周年,他寫了《雙慶更覺祖國親》,前者用草書,后者用行書,前者風力遒逸,后者則透出魏碑的駿利;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成功,他像所有中國人一樣,感到自豪,感到歡欣鼓舞,于是欣然命筆,一揮而就,寫成《天宮一號神州八號對接成功抒懷》兩首:
其一
天宮神八結同心,
碧海蒼穹交會頻。
建站開天今夜始,
舉杯邀月一長吟。
其二
天國歸來喜滿艙,
神州激起浪花香。
他年飛月凌霄漢,
我與嫦娥舞彩裳。
此作詩書俱佳,運筆駿逸灑脫,有凌空蹈虛之志。
趙學敏一直致力于用書法文化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和港澳的繁榮合作積極努力。2005年伊始,他便主持為香港和臺灣分別選送大熊貓工作;2007年護送大熊貓到香港,他以書法文化為紐帶,構建了香港與內地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2008年率團護送大熊貓“團團”、“圓圓”到臺灣落戶,在他的八首詩書創作《兩岸熊貓情》中,字里行間積淀著欣喜的家國情懷;期間曾為臺灣大熊貓館題寫館名,與臺灣書法家為大熊貓落戶臺灣舉行筆會,因此被評為2008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2010年組織海峽兩岸書法家聯合在臺北、臺中等地,舉辦“海峽兩岸團圓生態文化展”及“鼎盛和安兩岸書法雙年大展”等。這些活動為內陸和港澳臺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也以書法美的形式探索著新的駛程。

趙學敏詩并書 :《二十四節氣小暑》 178cm×96cm
趙學敏的自作詩書法《喜迎十八大(五首)》等系列作品也贏得普遍好評。其一曰:“從來天意即民心,丹桂飄香寰宇新。舉國欣迎十八大,擎旗更有后來人。”表達了對未來的無盡期許。
砥礪奮進的五年,取得了輝煌成就。十九大召開之際,趙學敏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浣溪沙·十九大召開感懷》這樣寫道:“秋雨瀟瀟灑碧梧,清風習習拂京都。人心凝聚向天樞。四海高朋歌盛會,九州堯舜繪宏圖。新元開啟萬方殊。”謳歌了為中國未來發展繪制宏偉藍圖的這一歷史性盛會。
七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抒懷》更是豪情滿懷:“風云驟起大鵬灣,春拂神州艷陽天。破蕾舒枝花怒放,富民強國路遐寬。而今跨入新時代,更是飛騰錦瑟年。路帶襟懷開遠景,雄心登上復興山。”他的詩,飽含深情,行筆流暢,詞句典雅,韻律和諧,在當代詩詞中均屬上品。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對于一個有志于創新探索的書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廣泛的涉獵和深入的研究,才能深刻理解書法藝術的真諦,也才能創作出符合時代新聲的好作品。
由于長期從事農業、林業方面的工作,趙學敏對二十四節氣產生了特殊的情感。自2014年以來,就開始以此為中心,創作出了24首詩詞并寫成了書法作品,他的書法長卷還配合中國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中,他注意表現當時氣候變化、社會新風尚和國家重大事件,注意宣傳自然生態保護,每個節氣的詩詞書法內容都是現場寫景抒情。譬如一月是小寒、大寒節氣,雖然氣候寒冷卻遇到元旦熱鬧非凡,他就寫下了:“雪點梅花霽后妍,屠蘇酒飲慶新元。時聞雉雊歌聲妙,不覺春回燕語天。”又如《小暑》:“拂面薰風至,庭深濕氣蒸。山河沾雨露,天地響雷聲。蟋蟀尋涼憩,螢光照夜明。開門迎小暑,戶戶搗香粳。”詩人采用了寫實的表現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精美鮮活的畫面,深入其間,清風徐來,心緒徜徉,愜意之至,令人倍感親切,有身臨其境之感。《二十四節氣詩》流瀉著濃濃的田園心結,作者用自己的筆墨觸碰而書寫著大地的回音,無論寫景論事,都帶著熱愛人民與心系蒼生的情結,讓文字與墨色布局在渾厚的格局里。從2018年立春開始,二十四節氣詩書在光明網上連續發表,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視。據悉,由沈鵬先生題簽的《中華二十四節氣詩書》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趙學敏的詩作與書法,除了凸顯扎實的文學與筆墨功底外,還是他在人生閱歷間捕捉的社會印記,有抒發山川景色的壯美,有對國家印象記憶的贊譽,無論說古論今,文字里都飛躍著一種朝氣。作者讓自己創作的詩文綻放在書法中,實踐著書寫為人民的意愿,讓厚實的民族文化在大美中擴散成為效應。
趙學敏在書法上不僅注重藝術實踐,更注重系統的理論指導,他常常在實踐中出真知,在理論中得到新觀點和新氣象。多年在書法藝術上的研習讓他積淀了豐厚的經驗,他開始著手撰寫各種書法理論文章,探討書法藝術規律的發展和變化,他提出的“人民書法”理論在書法界引起了廣泛討論。“書法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創造的智慧,雖然現如今上升為了一門文化藝術,但表現的始終是勞動人民的一種心靈,所以書法不能脫離現實和人民。”趙學敏說道。他在書法創作中把對社會的感悟凝聚成詩篇,為人們傳遞出有深度和啟迪的文章,無論是參加外事活動,還是參與書畫藝術展覽,他始終主張書法要緊密結合時代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時代風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因此被稱為“時代的筆手”和“人民書法家”。
基于長期從事黨政工作的緣故,趙學敏始終將“人民書法”理念作為他在書法創作中的指路燈。本著“文學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藝術理念和家國情懷,他不僅為老百姓寫字,更寫老百姓認識的書法;不僅創作詩詞,更創作與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詩詞,“中國書法人民寫,人民書法寫人民,一定要寫出反映時代精神的書法,寫出能夠代表人民群眾意愿的書法。”其實,藝術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更源于人民大眾,只有深入接觸自然和人民生活才能激發創作的熱情,這是他對書法藝術衡量的尺度,也是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坐標。

趙學敏詩并書《浣溪沙十九大召開感賦》 178cm×96cm
歷年來能夠流傳下來的經典書法,大多是先賢們的“心靈藝術”,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趙學敏始終踐行著“筆墨當隨時代”的書法理念,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們需求的優秀書法作品。“不論哪種書法形式,只有讓人民群眾能夠認得讀懂,明白所讀書法作品的含義,從書法作品中得到激勵和美的享受,這才是人民群眾真正喜愛的書法藝術。”趙學敏告訴記者。他極為重視藝術的普及性,認為書法要面向群眾,藝術創作中要始終把人民、時代、生活作為書法源泉、準則和歸宿,故而其行楷求平穩、尚筋骨、顯風神,行草則結體典雅,流暢而不狂縱,中規中矩,而這正是他對人民書法實踐的要求和表現。
趙學敏在大眾藝術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常常下鄉為老百姓撰寫楹聯書法,也為廠、礦、企業、商店、名勝景區等題寫大量匾牌、店名以及紀念碑文等。他把書法作為聯系群眾的重要手段,抑或是調查研究的工具,從而了解老百姓的真實想法。“我覺得我首先是書法家,其次才是領導干部,書法可以增進交流,拉近距離,‘以字會友’,使我更容易與人民群眾攀談,也便于我開展工作,梳理干群關系。”他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人民群眾在他心中的分量也極重,他以大眾的藝術、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深入到勞動人民的家庭,這不僅推動了工作的開展,更提高了人們的藝術欣賞水平,拓展了書法創作前進發展的道路。
在書法藝術的理論實踐中,趙學敏堅持為人民群眾書寫,在他的作品中,從形式到內容、從筆墨到布局、從詩詞創作到翰墨飄香,無一不映透著他深厚的筆墨功夫和人民情懷的藝術境界,他站在時代的高度,始終用樸實無華的筆鋒酣暢淋漓地勾勒著美妙的贊歌,在筆法上追求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正大氣象,以碑帖的形式在筆墨間流露出生命的情懷,從而將書法藝術服務于大眾。
熱心公益,傳承文化

趙學敏作品:《兩岸熊貓情》八首 136cm×68cm×8
趙學敏的書法始終面向社會,不斷在生活中得到檢驗和提高,同時其意義也早已超出書法藝術之外,開始回饋社會和服務社會,他在創作大量書法作品的同時,還以書法家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責任。他尤為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幫助弱勢群體,汶川地震時他將書法義賣款63萬元,全部捐獻給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害中,也以書法家的實際行動給災區人民提供幫助;雅安蘆山地震發生后,他曾為雅安大熊貓基地捐助汽車、發電機等救災設備,幫助地震災區渡過難關。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不忘幫扶群眾,積極捐款,支持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救助,以書法家的愛心給貧困地區人民提供幫助。
趙學敏具有神圣的使命意識,近些年來,他積極推動著中國書法館的建設。“如果設立了中國書法館,這對全國的書法收藏整理、學術研究、大型展覽都會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這是各地規模小、功能不全的書法館所無法替代的。”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首次提案,為呼吁國家建立中國書法館做了積極推動工作,目前中國書法館已與中國美術館新館合建。他還不斷為中華書法藝術傳承奔走呼吁,希望國家重視書法基礎教育,積極推進在中小學設立書法課,并為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推動燕京中國書法學院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當代書法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趙學敏作品:臨《書譜》 110cm×1750cm
農業林業的行政工作,讓趙學敏不僅對鄉土氣息保持著敏銳的觸覺,他也極為重視用書法藝術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理念。2003年他曾參與舉辦“關注森林·綠我中華”全國書畫大賽,2006年組織了“共建綠色家園·構建和諧社會”全國書畫大賽活動,并主持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全國書畫展”等工作,從而創作出了一系列注入時代感的書法作品。在這些頗具文化意韻、符合現當代社會潮流的創作中,《奧運賦》作品尤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這幅蘊藏著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長卷,以流暢靈動的筆墨結出雄勁連綿的篇章,給人以排山倒海的氣勢,這不僅僅是體育界的書法作品,更是具有新氣象的盛事記錄和文化傳承。
如今,趙學敏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于右任先生的書法展,作為同鄉的他,其書法作品一直延續著于體的筆墨技法,在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厚的文學素養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他的書法碑帖鑄骨、詩書合璧,厚重中有著靈動飛揚,雄渾里又飽含著飄逸灑脫。虛實疏密的墨韻,書寫著人民藝術的風范;高雅樸茂的文風里,情系著家國和民族。他始終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己任,在各個領域以活動家的身份,不斷活躍著書法文化的生命力,而這正是他書法藝術質樸的人文美,也是他在書法世界里詮釋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作者:邵妙苗 趙藝瑤
來源:神州雜志
http://share.gmw.cn/culture/2019-03/08/content_32617419.htm?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