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武漢歌舞劇院大型原創舞劇《江湖》在國家大劇院燃情上演。兩個小時的演出仿佛將百年前那場“十月圍城”搬上舞臺,帶領觀眾尋得紛擾紅塵中的民族脊梁。
該劇由武漢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編劇王海濤、總導演熊濤、作曲傅江寧,除舞美設計、服裝設計、造型設計外,編劇、導演、音樂等主創班子以及主要演員均為本院獨立擔綱,四年磨礪打造《江湖》,為京城觀眾奉上獨具武漢特色的精品劇目。

傳統武漢碼頭文化建立于農耕文明基礎之上,擁有數千年的歷史,舞劇《江湖》以1911辛亥革命前后漢調“菊班”票友吳楚臣、肖長勝,漢戲藝人徐正奎等伶人參加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上海攻打江南制造總局突擊隊長潘岳樵等伶人戲子真實故事為底,以漢口普通市民的生活為景,再現了百年前武漢人面對時代變遷的精神風貌。
演出共分為序、四幕及尾聲,劇中飄逸精致的服裝、懷舊復古的民國舞臺、如夢似幻的戲曲元素都為舞劇增色不少。震人心魄的交響樂與娓娓動聽的漢劇唱腔融合,來配合演員唯美的舞蹈,深深將觀眾帶入劇中,跟著丫頭和戲子的際遇起伏跌宕。

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讓身處江湖的小人物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夜挺身而出,把生死置之度外,體現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氣度和情懷。
正如梁啟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紀念時說的那樣:“一面是現代中國人自覺的結果,一面是將來中國人自發的憑借。”

舞劇《江湖》自演出以來曾經廣受好評,榮獲文化部2016年度劇本扶持工程重點創作扶持資助、第五屆湖北舞蹈金鳳獎特別獎、西安“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路貢獻獎等多個國家級獎項。

舞劇《江湖》緣起于“辛亥革命”這一武漢獨有的文化標簽上,回溯歷史精神原點,為世人留下的深遠意義。通過緬懷,喚醒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的自覺,也喚醒了那個江湖的時代已漸漸遠去,徒留后人神往。然而,他們從未煙消云散,憶當年,風范依然,風骨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