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作家與居庸關村村民合影

中外作家在白浮泉工作人員合影

趙晏彪、外國作家與長裕城社戲演員合影
中外著名作家走昌平,三個文化帶建設出新彩
5月24日至26日,20余位中外著名作家來到昌平深入生活,為“三個文化帶”建設進行鄉村走訪與深度交流。
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高度凝練了北京的文化遺產,對于新時期建設北京全國文化中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起到關鍵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昌平區作為首都唯一將三個文化帶相融合的區域,悠久的歷史文化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為了讓全國人民以及全球更多的人了解昌平三個文化帶建設的宏偉目標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昌平區文聯、作協聯手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邀請 “中外作家交流營” 20余位著名作家來到昌平深入生活,進行交流與互動,他們驅車來到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南口鎮居庸關村、昌平鎮化莊村的白浮泉遺址公園,與當地村民和文化帶建設的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互動,感受文化帶建設對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是白浮泉遺址公園建設。中外作家們在與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葉建偉交流中,知悉元代是大運河發展的高峰,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大都積水潭,開浚通惠河,使漕船得以從通州直接到達城內,為元大都——北京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2018年秋,白浮泉遺址公園中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建筑已經全部拆除,修復工作正在進行中。
大運河的源上源是白浮泉,令人惋惜的是這個有九個龍頭噴水的“天下名泉”在上個世紀中期已經干涸,當作家們得知,在白浮泉遺址公園建設規劃中具有為白浮泉引水,徹底修復“龍脈”——九個龍頭將重新噴水的計劃時,都十分高興,稱贊這一造福千秋萬代的壯舉。
位于昌平區的居庸關,是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天下第一關之美譽。歷史遺跡、建筑、碑刻、石刻等,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奮力疾書的一筆。居庸關長城及周邊文化建設是長城文化帶的重點內容,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由居庸關村民組成的拔河隊,曾經在農民運動會上取得過全國拔河賽冠軍、亞洲拔河冠軍的成就,作家們擼起袖子與拔河冠軍進行了趣味盎然的友誼拔河賽,笑聲一片。昌平區南口鎮居庸關村村委會主任候寶成介紹說,正是有了“一根繩”精神,村心凝聚了,村風和諧了,村貌變美了。
昌平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涉及流村、南口、陽坊三個鎮,保有多項國家級、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帶建設的重點內容是漆園龍鼓、長峪城社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中外著名作家一路行來,感受久遠的歷史故事在眼前不斷復蘇。在長峪城村,作家們看到了漸趨失傳的社戲,77歲的村民孔祥林唱起了《轅門斬子》中有關楊六郎的唱段,氣韻軒昂,蕩氣回腸。村民邱長寶講述了父親被日本人所害的詳細過程,令在座的作家和村民都為日軍的殺戮罪行感到憤慨,也為著名的南口戰役中軍民抵抗日軍的英勇犧牲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一定要深度描寫昌平三個文化帶建設的歷史淵源和近年來在經濟文化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國家民委原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仕民、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葉梅,社會活動家、中國化工作協副主席趙晏彪,魯獎獲得者衣向東以及著名作家朱小平、華靜、韓瑞蓮、郭宗忠、高若虹、宋漢曉、劉解軍、高文瑞、邱振剛、謝建平、陳亮、張慶和、王賢根、張逸良、王子瀟、徐謀卿、王秀云、楊奕萍、華小克及來自白俄羅斯的達莎和來自伊朗的納莉等作家參加了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