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飛揚的詩情
梅仁
梅仁
我每當看到智障者或身有殘疾者,往往生發出同情心。他(她)們來到世上,面對生活,面對生存,要比常人付出得更多。
一個周末,接朋友電話,說是江蘇來了他一位朋友,讓我一起到朝陽公園旁的一個蒙古餐飲點聚聚。
北京進入燥熱的夏日,我一般不愛去趕飯局,但這位在文學界很有成就的趙智例外。自春節后我們多次約聚,或我時間不巧,或他有事沖突,多日未見,也正想見面與他聊聊。
我按約定時間進入預定的餐廳,須臾,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漢子推著一輛輪椅進來,輪椅上坐著一位年輕女孩,腦袋偏向一邊,不能言語。朋友趙智向我介紹,這是南京朋友王先生,輪椅上這位是王先生的女兒、當代詩人王憶。我與他們父子倆握手,王憶偏著頭,極力想伸出手來,但力不從心,手在空中劃動。我走過去,接過她的指尖,算是握手,她開心露出微笑。
王先生從書包里掏出王憶新出版的兩本著作,一本贈給了我,書名為《在輪椅上奔跑》。我接過書,盡管沒來得及翻看,但心里卻在為這個女孩子流淚:又一個殘疾青年的勵志故事,不容易啊。
我甚至有點詛咒生存法則有不公之處。為什么文藝界一些成功達人,偏偏他們的子女身有殘疾?上海著名導演謝晉兩個小兒子都患有智障;秦怡的兒子身有殘疾,人所共知;王鐵成的兒子王蔚平,也是一名先天性智障患者;王姬有一個先天性智力障礙的兒子高曉飛。
我所長期服務的人民日報大院,也有多名在文學上頗有成就的作家,如人民日報原主任袁鷹(本名田鐘洛)現有九十多歲,其智障女兒已有50多歲;我的鄰居、雜文家蔣元明,其子蔣萌自上小學時,身患小兒麻痹癥,下肢癱患,坐輪椅至今……歷數以上人士,他們在事業上多有成就,偏偏子女遭受殘疾的困擾。
身患殘疾而勵志者,在中外不乏其例。以病殘之軀,思考著宇宙的過去與未來的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身殘志堅,以勵志故事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張海迪;本社同事蔣元明之子蔣萌靠自學成才,現在成為輪椅上作家、人民網評論員,前不久并被共青團中央授予“上進好青年”稱號。這次新認識的輪椅上的文學青年王憶,又是一位有著感人勵志故事的女孩。
王憶的父親,大學畢業,有滿意的工作。也許,現實開了一個荒謬的玩笑,給他送來出生就身患小腦偏癱,無法行走的女兒。在父母的耐心呵護下,王憶愛聽歌,愛寫詩,在靜寂里逆生長,充滿了陽光,有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力量。這位剛滿30歲的女孩,長年堅持用一根手指敲擊鍵盤,創作了1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先后出版有作品:小說《心中的青鳥》,散文集《輪椅上的青春》巜百合綻放時》巜在輪椅上奔跑》,詩集《愛,不能等》《等待春天》《愛,無止息》《在靜寂里逆生長》等八部著作。靠自己的作品,王憶成為江蘇當代青年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文學院首屆高研班學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夏天王憶與世界著名演說家尼克.胡哲在寧同臺分享奮斗成長故事。輪椅限制了她的行動,卻限制不了她的思想與精神!她的語言安靜細膩,卻透著向上生長的力量,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專門寫信給王憶,盛贊王憶是“不倒的生命之樹”。
也許文學是上帝為王憶開啟的一扇窗,在這扇窗口,她找到了自己精神寄托的空間,找到了與朋友對話的媒介,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她有歡笑,盡管她的歡笑表情與常人異樣;她有陰郁,她從書籍勵志故事里接收理想之光;她有孤獨,但她用一個敲鍵的指尖擁抱思考……
有評論者認為,王憶是“用生命在寫作”的詩人。我贊同這個觀點。一個常人寫作權且不易,何況身有殘疾者。在此摘發王憶一首題為《光線》的詩,從這首詩里,我看到照亮她的人生之光,盡管這光線不很耀眼:
光線
作者:王憶
瞇著眼望向你
轉身即是側影
櫥窗外
傍晚夕陽
一線光的投射
讓人很難分辨白晝
或是接近黑夜
越來越相信
你會是黑暗里
一束新的光線
當夕陽跳躍出令人訝異的弧線
照射的不再是模糊不清的昨天
我仿佛得以看見
神的詩句逐一重現
白晝或是黑夜
點點星光應該不會遙遠
停在單車倒影的路邊
我似乎面向未來
又能夠走的很遠
但愿這還并不是一切
最好的一切應在不遠的天邊

作者:梅仁
來源:梅仁觀察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ODQxODE4NQ==&mid=2247484214&idx=1&sn=2ea0a29989eb6b299cb41242b41a9ee3&chksm=fc8f09d0cbf880c662bb53182b7f181163fa47e5a19384095bada96bf6bea6bdbeb646b6dd74&mpshare=1&scene=1&srcid=&pass_ticket=iUdisa9rJivr%2FzrPNsiNiR7C5%2BJt8RuyJnj5ezviCn0pUAfeZiheUpacnbrKDCls#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