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近“副中心” 感悟“真善美”
——北京詩社赴通州采風(fēng)
2019年11月10日,晨起,天氣驟冷,一夜雨后,落葉滿地,環(huán)衛(wèi)工加緊勞作,大掃帚嗞嗞作響,他們一定不會像詩人們這樣喜歡這初冬的滾滾落葉。混雜著雨水的落葉使北京看起來像臺風(fēng)過后的南方,有一種蕭瑟。很快,蕭瑟就將變成絢爛,當(dāng)北京詩社一行11人從東西南北匯聚到地鐵六號線郝家府站東南口時,太陽鉆出了陰郁的云層,開始為山川大地鍍金,每個人也都被照得暖洋洋、喜洋洋。北京詩社許多活動似乎都經(jīng)歷了多云轉(zhuǎn)晴的過程,真是奇跡。
北京詩社“走北京、寫北京”活動來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感受通州、詩寫通州是這次活動的宗旨。詩社成員雨苗談到,通州這幾年在治理運河水域方面取得的顯著效果,清澈的運河水會說話,運河畔枝條依舊碧綠的柳樹會說話,運河中已經(jīng)干枯起皺的荷葉會說話。雨水洗過的萬物,清清爽爽地透著干凈的氣息,藍天、白云、綠水、紅楓和枝頭頑強存活的金黃的銀杏葉,以及腳下層層堆疊的落葉,不斷激起詩人們蓬勃的熱情,“真美”成為這個上午的關(guān)鍵詞,一次次被大家不斷脫口而出。會攝影的不會攝影的在通州運河公園都能拍到自己滿意的風(fēng)景照,隨便哪一個鏡頭都是絕美的油畫,色調(diào)的對比,是大自然的妙手調(diào)配,人只需如實記錄即可。熟悉通州的雨苗把大家?guī)У揭黄瑮顦淞郑|干筆直的楊樹林,每一株都有十層樓高,人往楊樹林一站,也跟著挺拔秀氣許多。還有那一路長向運河的金黃茅草也是拍照的好背景。拍吧拍吧,每一個季節(jié)都是唯一,每一次相聚都是唯一。
午餐之后,兵分兩路。一路人馬各自回程,他們是張立寧、小溪、楊寶豐、雨苗、山杉、李川;另一路繼續(xù)下午的通州游,他們是楊超、劉愛明、柴金龍、馬麗、安琪,大家坐上柴金龍的越野車,在楊超的引導(dǎo)下,來到一處廟宇前,廟前碑牌有文告曰,“三廟一塔”,原來是國內(nèi)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也稱“三教廟”,由三座獨立的廟宇構(gòu)成,占地約12000平方米。“三廟一塔”分別指的是:文廟(儒家學(xué)府,又稱學(xué)宮)、佑勝教寺、紫清宮(俗稱紅孩兒廟)及燃燈塔。儒、釋、道三教在這里互為緊鄰而又相互獨立,這三座獨立存在的廟宇,近距離呈“品”字形布局。據(jù)考,燃燈塔始建于北周,而紫清宮建于明代中期,三教和諧共存了400余年。來自百度百科的文字,怎比得上親自走訪來得深刻。好比剛進門那一片玻璃圍護起來的泮橋,原橋始建于1298年,經(jīng)元明清多次重建,由三座石橋構(gòu)成,橋下水池成為泮池,古時新晉秀才入縣學(xué)繼續(xù)學(xué)習(xí)時都要經(jīng)過泮橋入宮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通州時泮橋和泮池被毀,2004年重新修復(fù),用玻璃覆蓋住,游客無法走上去。過了泮橋,庭院正中有孔子塑像一尊,之后是大成殿,兩旁側(cè)殿分別展示通州歷史、通州文脈、通州商貿(mào)、通州陶瓷展等等,是認識通州、了解通州的好去處。再往后是佑勝教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一應(yīng)俱全,但殿堂都不大。大雄寶殿正在翻新,工匠架起腳手架,正為菩薩描眼睛。問他哪所藝術(shù)院校畢業(yè),答,跟師傅學(xué)的。民間有高人,誠如是。佑勝教寺規(guī)模雖不大,卻有各類匾額三四十個,還有面貌各異的石獅子銅獅子十多尊,很有觀賞價值。燃燈塔看上去不曾遭受破壞,巍然矗立,煞是壯觀。旁邊石碑注解,此塔“以鎮(zhèn)潞水而建”。佑勝教寺旁側(cè)紫清宮紅門緊閉,一把鎖隔開凡俗與仙界,趴著門縫往里窺視,不明所以。遂罷。
出得“三廟一塔”,驅(qū)車來到回民一條街,這里有北京最美街巷“熊家胡同”,遺憾天色已晚沒有看到熊家胡同歷史展。有通州區(qū)“最美家庭”管振英家庭,儒雅溫厚的管爺爺管奶奶和他們的好家風(fēng)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印象。在鮑屹立的“伊清齋”,我們點了四份味道正宗的拉面并欣賞了鮑師傅向我們展示的“通州胡同記憶”圖片,鮑師傅還向我們講解了“十八個半截胡同”的故事。管爺爺贈送我們每人一本《中倉文韻》,鮑師傅贈送我們每人一本《通州文史》,通州行完美畫上句號。
作者: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