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大學致遠文藝協會舉辦“當微小說邂逅抒情詩”講座
2019年11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工會主辦,教工致遠文藝協會承辦的第四屆教職工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當微小說邂逅抒情詩”沙龍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五餐教職工之家多功能廳舉辦。講座邀請到著名微型小說作家凌鼎年和業余詩歌作者楊志彪作為特邀嘉賓,40多名愛好文學的教職員工分享了他們的創作方法和體會。
講座由上海交通大學致遠文藝協會會長張玉梅教授主持。張玉梅代表協會歡迎兩位嘉賓,并介紹了凌鼎年和楊志彪的基本情況:來自江蘇太倉的凌鼎年系世界文化微型小說研究會會長、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來自內蒙古赤峰的楊志彪博士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研究員、詩人。

上海交通大學致遠文藝協會會長張玉梅教授主持活動。
之后,凌鼎年以《微小說的前世今生及創作方法》為題,介紹了微型小說這文體的發展歷程。從50年代天津《新港》雜志(即《天津文學》前身),茅盾、老舍提倡小小說開始說起,再講70年代末,短小精悍的文體受讀者歡迎,成為崛起的新文體。八十年代中期,《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相繼創辦,九十年代初,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在上海成立。1993年首屆“春蘭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獎賽舉辦,1994年在新加坡召開第一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至今,已在海內外開12屆。九十年代,微型小說成為與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并列為小說的四大家族,頗受讀者喜歡。成為傳播最快的一種文體,參與創作人數最多的一種文體,有200篇左右進入大學、中學、小學的教科書,上千篇進入中考、高考模擬試卷……凌鼎年重點介紹了微型小說的素材哪里來,如何構思?從作者自身的創作談起,以講故事為主,揭秘如何從生活中、書本上,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活的死的原始素材記錄下來,變成作家自己的營養,再一步步虛構為微型小說作品。分為看到的素材,聽到的素材,書本上的素材,旅途中的素材、新聞里的素材,自身經歷的素材等。讓與會者在聽故事過程中,不知不覺體會、領悟到微型小說的創作方法,并被凌老師創作小說中的曲折離奇情節而感嘆。


交通大學盡管是個著名的理工科大學,但文學氛圍很濃,參會老師中不乏創作、發表過小說、詩歌、散文的文學愛好者,他們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與兩位主講嘉賓進行了交流、互動,現場氣氛熱烈、有趣。會后,每位參會老師都獲贈了兩位嘉賓簽名的作品集,并合影留念。參會老師都覺得收獲滿滿,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學沙龍活動。( 尚嬌文)
來源:中華文藝
https://m.sohu.com/a/353452318_99890677?spm=smwp.media.fd-s.1.1573618945062mb96LIH&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