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綜合報道 > 正文

《常春藤詩叢》在京首發

 

《常春藤詩叢》新書首發暨詩歌論壇在京舉行
 
  12月7日,《常春藤詩叢》在京首發。本詩叢由人天書店集團旗下的人天兀魯思策劃制作,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常春藤詩叢》呈現了上世紀80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的創作成果,紀念自“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詩意巨獻。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如地殼運動一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范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在這一時空節點上,詩人們所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就整體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詩歌之林。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38冊,收錄38位詩人在四十年的跨度中創作的代表作品。
 
  當日,總策劃人鄒進、蘇歷銘,詩叢主編李占剛、西渡、臧棣、李少君,作者嘉賓伐柯、清平、周瓚,李潯,韓國強、李彬勇,呂約、馬鈴薯兄弟惠臨現場,與特邀嘉賓林莽等人一同探討了“中國新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一宏大而重要的議題。
 
  叢書總策劃人、人天集團董事長鄒進講述了長期以來其個人對于詩歌事業的熱愛和堅持,《常春藤詩叢》的策劃初衷及出版契機,對未來以新聞文學大系詩歌卷的形式繼續出版詩叢的展望。
 
  詩人、《詩探索》作品卷主編林莽簡述了本詩叢對于詩壇的意義,提出《常春藤詩叢》的出版不是出于商業目的,而是基于一種對歷史的情懷。
 
  太白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霽虹認為本詩叢的意義不僅是對八十年代大學詩人詩歌的總結和呈現,其更大的價值在于對自由探索獨立精神的支持和堅守,在于為我們這個時代保存了一份鮮亮的記憶,隨后回顧了本詩叢的艱辛出版歷程。
 
  之后,由詩人西渡主持,伐柯、清平、韓國強、李彬勇、馬鈴薯兄弟參與了“80年代以來的大學生詩歌對中國新詩的影響”論壇,帶讀者回到80年代。
 
  李彬勇在告別校園近四十年后,反思了“四十而不惑”對詩歌寫作的特殊意義。第一,不惑在于自我認識。當代詩歌中常常含有眾多的文化指涉,因此必須了解當代文化的復雜性,欣賞詩歌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知識積累。詩歌創作能夠使詩人活得更具體,更有智慧,但詩歌本身不造就任何東西,也不能改變世界,詩人要時刻對自我具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會對現在的人事物多一份敬畏心和意志力,并讓這份敬畏心和意志力反哺詩人的寫作,將詩人帶到離物質世界更近的地方去。第二,不惑在于價值取向。詩人在寫作中會以一種特有的身份設定來標識自己的價值取向,假如對身份的設定太過執著,就會對詩的格局有所限制,對詩歌的厚度和重要性也會有所削弱。所以我們所主張的普世價值,永恒信仰和心靈的互通互感,需要通過更全面更深刻的思考,通過自己真實的人格來獲取。第三,不惑還在于文本。他們想用以前沒有被確定過的方式向世界發出聲音,所以文本的錘煉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文本的錘煉應該跟內容不著痕跡地相契合,讓詩歌具有更加生動、更加鮮活的個性。
 
  韓國強回憶了當初上大學來到上海這個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后,他們的精神世界和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嘗試利用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理念來進行詩歌的創作,與宋琳、張小波和孫曉剛一起出版了《城市人》,90年代因為經濟大潮和生活的原因很少寫詩,直到互聯網興起之后才恢復寫作,重新找到了一種寫作的途徑。此外他提到2000年以后,當初堅持下來的那批詩人構建了一種不同于八十年代的新的語境,建立起整個的現代話語。
 
  馬鈴薯兄弟說,八十年是他們那一代人的精神家園,是滋養他們一生的年代,對他們提供的精神的激勵和解放,怎么評價都不為過,而最近幾年,詩被不斷用在各種文創產品、創意廣告上,勸誡年輕的朋友們應該讀一點詩。他認為在八十年代朦朧詩之后,在第三代詩歌之前,有一段活躍的大學生詩歌群,也稱之為中間代詩歌,他們不應該被忽略,否則詩歌史是不完整的,這套叢書可以引導人們去關注這段歷史,這些詩人在當時在詩壇的活躍度很高,還有一些大學,雖然人不多,但有些特別優秀的詩人,他們值得被發掘和銘記。
 
  清平認為八十年代的詩歌是在一個多血殖的時代里的多血殖的寫作,所謂的多血殖就是它是一種隨即的有時候是單振有時候是共振的這樣一種寫作,就是有的天性是噴發的他就噴發,有的天性是平緩的他就平緩,但是都是在一種莫名的激動的慫恿下寫作。中國當代之所以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主要還在于到了90年代之后,那些80年代寫詩的人有部分放棄寫作,有部分堅持下來,重新反省自己的寫作,然后擴大閱讀,擴大對詩歌的理解,不斷訓練之后才達到的一個效果。八十年代詩歌的寫作毫無疑問是個開端,是個啟發的東西,但不能成為當代詩歌取得了不起的成績的必要條件。
 
  伐柯則以自己創辦的《邊緣》詩刊為例,認為邊緣寫作是一種個人化的非常成熟的寫作,是一種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個性化的展示,真正的獨立精神,真正的對自我認識的這樣一個過程,在理性和自我之間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由詩人李占剛主持,李少君、李潯、臧棣、周瓚、呂約則針對“中國新詩的寫作現狀,對新詩未來的展望”這一主題展開了交流與探討,有著各自寫作背景的詩人對詩歌的見解精彩犀利,呈現出一片生機的場面。
 
  臧棣認為在八十年代出這樣一部書確實很難,到了現在可能才有可能性,把全國這么多詩人,還有他們的詩集,用一個這么體面的得體的輝煌的形式呈現出來,是非常了不起的。他還提出,高校與當代詩歌的關系不僅在于那些畢業走出來的詩人如何,還在于高校在整個詩歌的生產機制扮演一種特殊的角色,它改變了新詩百年的創作狀況,前幾代詩人是很松散的個人寫作的狀態,恢復高考以后,在大學里面寫詩、結社,這些青年學子相互之間的關系和創作氛圍,讓中國當代詩歌具有了一種公開性。在當代詩歌的大學生團體場域里,可以讓他們針分相對地、自由地談論和辯論,有時候詩社的內部會有不同的意見,有時候把剛剛閱讀的觀感拿出來展示之后,會形成當年那個時候最好的最有啟發性的詩歌的文化思潮,會有多層次的反饋,每個人看起來似乎是獨自寫作,但那種友好的氛圍,帶有公開性的寫作,使每個人在確立、調整他自己的寫作追求的時候,他會注意到同齡人的反饋,所以這樣一種反饋里,包含這每個詩人對他自己寫作的隨機的調整,包括閱讀視野的迅速調整,帶來一種非常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放到歷史的當代詩歌的脈絡里,他們畢業后即使從事其他行業,也會在內心保持這種生命的記憶。當代詩歌的寫作,詩人的創作本身、創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一個很成熟的水平,但也有個問題,當代詩歌文化的評選機制和評論場域很難對什么樣的詩是好詩存在分歧,這不僅跟文化輿論對詩歌的報道有關,而且在詩歌內部缺乏一個共識。

  李少君提出中國當代詩歌在九十年代之后有一個共識破裂的階段,在九十年代出現了個人化、多元化的寫作狀態,到了 2013年左右,重新有一種共識在出現,這種共識的出現有一個特點,就是校園詩歌重新集結,2015年,武漢大學出版了《珞珈詩派》詩選,隨后武漢各個大學紛紛效仿。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后的共識破裂以后,我們重新建立這個共識的可能性,有可能是從高校重新開始。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一個過于破裂,或者說缺乏共識的社會,是難以持續的,一定會重建共識,重建一種新的普遍性,一種新的思想基礎,詩歌仍然可以在這方面走在時代前列。這個共識不會是一種強制性的,它是真正的從個人的體會、體驗中逐漸生發出來的,比如杜甫,杜甫是公認的人民的詩人,但在早期他是一個主體性非常強大的自負的詩人,他說“詩是吾家事”,但是杜甫漸漸地變成了一個遵守公共性,或者說人民性的這樣一個詩人,他是有個過程的,當代詩人也有可能重走這條路,從共識破裂后,回歸個人主體,回到邊緣化,如果最終中國文化復興,其思想基礎、情感基礎和價值共識,一定是要先重建的,詩歌可能走在前面。比如五四運動,五四時期中國和西方是對立的,但五四解決了這個問題,把這種中西對立轉變成了古今對立,開始追求中國的現代性,中國可以既現代又中國,五四成為真正的新中國的起點,或者說現代性的一個起點,就是因為它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此,張旭東先生有過詳細論述。當代詩歌也有可能重建一個新的共識,一個新的普遍性,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只有具備了這個基礎,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詩歌,才真正獲得一種主體性,從詩人寫作的角度來說,它是個人主體性,從民族的角度看,它是一種民族主體性,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它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性。
 
  周瓚從詩歌批評的角度,肯定了《常春藤詩叢》所證明的新詩現有的力量、成就以及繞不開的亟待文學闡釋的歷史價值,又著眼于2013年以來大學校園里新校園詩歌的興起,觀察像北大、復旦、武大、人大、中央民大、同濟大學等眾多的新校園詩人群體,提出真正的詩歌的前途可能就在這些年輕的詩人身上。
 
  呂約認為,在這個時代,中國的社會變化這么大,每個人的經驗和情感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活躍,詩人的詞語也是最豐富的,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詩人作為一個用詞語面對整個世界的人,他的工具和他面對的對象,都是非常的豐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詩歌創作的繁榮是必然的,但詩歌創作的繁榮跟詩歌的文化、詩歌的環境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由創作構成的,創作是源頭,創作之后的批評、研究、傳播、出版、媒體的報道,這些元素共同支撐起了這個時代的詩歌文化,跟詩歌創作的繁榮相比,大眾的傳播,對詩歌的認知、接受,包括一種古典詩歌的審美慣性,當代詩歌在大眾接受的層面始終是個難題,詩歌的創作是不斷更新的,但批評相對滯后,需要更多的人投入進來。她認為大學教育可能是對一個人的意識更新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大學生詩歌雖不是一種成熟的,但也是一種在學會尋找自己聲音的這么一種存在。
 
  李潯通過對自己寫作從抒情到反抒情的經驗,對詩壇各個流派的誕生、發展和趨于相似的觀察,對現代漢語誕生100年來尚未成熟的思考,提出中國詩歌的未來會在現代漢語表達的成熟過程中越來越走向大同。
 
  來源:中國詩歌網 
  作者:姜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211/c403994-31501529.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女| 在线天堂bt种子| 美女被免费喷白浆视频|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欧美特黄高清免费观看的| baby直播看片下载| 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女邻居拉开裙子让我挺进| 精东影业jdav1me|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无卡一级毛片aaa| 最近最好看2019年中文字幕| 1111图片区小说区欧洲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欧美另类videos黑人极品|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九九九九九九伊人| 国产乱子影视频上线免费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番肉动漫无修在线观看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奇米影视777me| 最近的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色94色欧美sute亚洲线|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大ji巴c死你h|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老鸭窝在线视频观看|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