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1月10日,孫博在北京接受好萊塢著名劇作家何塞•西勒里奧(José Silerio)頒獎
王小平:海外之路 中國處方
──簡評孫博獲獎電影劇本《中國處方》
──簡評孫博獲獎電影劇本《中國處方》
(《星星生活》專稿/作者:王小平)加拿大知名華文作家孫博又有新作發表,而且是與中藥有關,頓時倍感親切。因家里世代行醫,小時候就隨侍祖父身側,看他問診、開方、抓藥,幽暗廳堂里終日飄散的那縷若有若無的中藥香,成為了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因此,對中醫、中藥始終懷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也很喜歡看相關題材的文學,但印象中,這類題材作品似乎并不多,海外作家寫的就更少。以我有限的閱讀而言,孫博的《中國處方》在近年來的海外華文文學中,稱得上是鳳毛麟角。
4萬字的《中國處方》是一部電影劇本,發表在《中國作家》影視版2019年第10期上,并榮獲第一屆“英雄兒女”杯電影劇本征文三等獎、“2019年粼國劇本創意大賽”優秀獎 。
《中國處方》講述了“南國藥都”江西樟樹王家的后人——老字號“中藥王”的繼承人王巍面臨假藥危機,在力挽狂瀾之后,赴美國開拓海外市場,經歷了一番艱難曲折后,終于獲準在歐美推出新藥,并成功上市。在劇本中,孫博延續了之前長篇小說《中國芯傳奇》的情節結構方式,將生意場中的競爭與合作、男女情感糾葛、跨國文化沖突融為一體,編織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商戰故事。該劇本聚焦于中藥的海外發展之路,為此,作家對相關領域進行了實際考察,具體描寫了中成藥進入美國的具體流程、所需認證手續、中藥在國外的臨床試驗過程等事實細節,此外,也對中藥企業在海外常見的文化沖突困境、所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都有所表現,可見,作家對該領域相當熟稔,這部劇作可說是為中藥企業的海外之路而開具的、對癥下藥的“中國處方”。
劇本的寫作與小說不同,需要平衡“戲劇性”與“文學性”的關系,這也是編劇領域多所探討的問題。由于難以對場景、背景、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細致描寫與刻畫,語言與行動的表現就格外重要。孫博從事編劇、導演多年,自然深諳其中異同。在劇本中,可以見出作家對藝術角度與藝術結構的重視,譬如在表現中藥王的企業文化時,并沒有過多鋪排,而是以對假藥事件的處理態度,舉重若輕地體現了藥企端方自重的老字號風范以及仁者之心。在講述海外拓展生意時,通過股權轉讓、人才引進、打官司等幾個典型的事件,揭示出中外跨國合作時的常見糾紛、以及中藥在異文化中經常遭受的誤解,體現出編劇的匠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充分發揮了劇本的特殊優勢。譬如,在塑造王巍這一人物形象時,通過其語言、動作的形象化刻畫,既寫出了他的勇毅、進取,也寫出了他輕率、沖動的一面,增強了人物的立體性、豐富性,有效避免了劇本無法進行細膩心理活動描寫的弊端。在貝拉與喬守一的情感戲中,通過對兩人眼神交流、舉杯動作的簡單注腳提示,而暗示出其情感的波動,含而不露地運用了劇本的特長。
此外,在描寫中藥企業向海外進軍時,并未一味謳歌、頌揚中藥文化,而是更多強調對海外本土文化的尊重、與當地本土文化的相融,體現了自信、獨立、互相尊重的平等交流意識與現代商業精神。自然,劇本也有缺陷,對部分人物如肖琴、古永權的塑造,還不夠生動,一些情節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鋪墊而略顯突兀,比如肖琴的換肝行為僅僅是為了答謝老師,以及貝拉對喬守一的感情變化也頗令人困惑,其形象因此較為模糊等。劇本寫作與小說寫作的差異所產生的問題,對于跨界寫作者來說,或許仍有需要注意之處。
身為海外作家,孫博始終關注著國內的發展,他的寫作多聚焦于跨國語境下的中外合作、競爭,特別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時代發展過程中的艱難、失敗與成功,體現著作家難能可貴的社會責任感與峻切的民族意識。
這兩年,國內影視行業并不景氣,這與市場效應、顏值經濟影響下的經典匱乏有關,也與制片發行、審查等方面的問題有關,而缺少優秀的編劇人才、少有好劇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沒有優秀的劇本,就沒有成功的電影制作。如何深刻反映時代的變化,描繪時代精神圖譜,如何把激情與夢想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藝術創作,提供富有感染力、富有時代精神、藝術品位的文藝作品,是值得編劇創作者深思的。海外作家孫博的《中國處方》,在某種意義上,既是一副關于中藥企業海外之路的“處方”,也是給當下影視業的一劑“處方”。
作者簡介:
王小平,女,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師大副教授,發表論文多篇。
(原載2019年12月13日加拿大《星星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