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作者在劇院合影
她很低調,低調得讓人感到美好!
作者:張玉太
12月13日上午,湖北省枝江市作家張同,打電話邀請我晚上七點半到長安大戲院觀看湖北省優秀劇目、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我有些疑惑,又有一種說不出的驚喜。疑惑的是張同和演出有什么關聯?和張同自從在茅臺鎮的筆會上認識,質樸文靜的她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算算時間,一別三年了。我高興前往,張同已在大廳等候。見到張同,她還是三年前我們認識時的模樣。她告訴我,這次來北京,是隨枝江市文化旅游局的同志們一起來的,枝江市歌舞劇團要在這里演出黃梅調音樂劇《花漾年華》。張同幫我拿了《花漾年華》的宣傳冊,我看到桌上還擺了一些書,張同也送我一本。原來這是她出的又一本新書。我要她在送我的書上簽個名,她笑著說:“在您這樣的名家面前簽名,這不是讓人笑話嗎?再說,我們作者共有三個人呢。還有賀青燕和張先明,他們倆這時不在現場。”我說留個紀念也好??!她就簽了。
跟她在一起聊了一會兒,她難得來一趟北京,想請她吃頓飯,她卻說請我吃飯。認識張同,是因詩而結緣。記得三年前,在貴州茅臺鎮,在那個“百名文藝家 醉美茅臺行”采風活動中,經貴州著名詩人李發模介紹認識了張同。她說她不是一個作家,也不是詩人,謙稱自己是個喜愛讀書的人。她讀了我的詩之后,給我寫了評論,刊發在他們宜昌的《三峽晚報》上。我也非常喜歡她質樸的文風,就像她謙遜的為人。她在文學創作上的選材和立意,充滿著正能量、主旋律。我看了《花漾年華》的劇情介紹,對張同發現的李文英這個人物充滿了敬佩。這臺劇呈現了李文英于1957 年 7 月從華中農學院農學專業畢 業后,扎根枝江,致力培育棉花新品種,服務“三農”一輩子的感人事跡。李文英是我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一 懂兩愛”的典型代表,曾受到過習近平主席的親切接見,她的故事傳遍了荊楚大地,人們親切地稱她為“棉花奶奶”。我想,這樣的典型為什么是張同發現的呢,是因為張同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她扎根人民的情懷。
全書散文與詩歌兩種形式交替運用,散文寫得枝繁葉茂,詩歌則寫得像泥土一樣樸素,刻畫了李文英一生為了棉花增產的奮斗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被譽為時代楷模,曾受到習近平主席的接見。張同為這部作品投入了很濃厚的情感,請看作品中這樣美麗的詩句:
它們找到了
你在白云間的微笑
于是它們向上生長著
想縮短和你之間的距離
直到棉桃吐絮
解開了所有的謎底
你和棉花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多好的詩句啊,這是作者向一個高尚的靈魂致意!
和張同正聊著詩歌上的話題,以前一個老同事打來電話,催我快點過去參加他們的活動,我才想起曾經有約。張同知道了,便說:“您有事先去忙吧,我們還有機會再見面的,也歡迎您攜家人到枝江做客!”
其實我是很想來看這場演出的,沒想到時間這么不湊巧。能受到張同他們的邀請,我也感到很榮幸,因為他們同時還邀請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中國文聯等相關領導和文藝界的部分專家。
等我們的活動結束時,我再給張同打電話,她已經乘飛機回宜昌了。我只好在心里祝福張同。
后來我看媒體報道,在《花漾年華》。演出之前,舉行了新書《永遠的李文英》首發式。張同絲毫沒跟我提起新書首發式的事。這個低調的作者,其處事風格讓人回味。每一片天空下,都會開出美麗的花朵,湖北枝江,那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也祝愿張同再著華章。
張同很低調,低調的讓人感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