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發模揮寫及力薦“抗疫詩”想到田間的“槍桿詩”
作者:張玉太
作者:張玉太
每當我們這個民族遇到危難的時刻,總會有些人帶著他們的詩,沖上前去。在這次抗擊疫情的危難中,著名詩人李發模所表現的一切,使我忽然想到抗戰時期的詩人田間,二者在關注現實、干預生活、展現情懷方面何其相似!
記得李發模曾寫過一首題為《時間》的短詩:
既知時間永恒,就讓心境如鏡
感動和痛失的容貌都會老的
而夢寐卻芳香
過于矜持和謹慎,自己也就會在時間的屏障之外
莫裝平靜,所謂淡然
不是哄人,也是哄自己
詩中“夢寐卻芳香”一句我很喜歡,因而總是在腦海縈回。我喜歡的正是這夢寐,以及這夢寐散發出的淡談芳香。
說到詩人關注現實、干預生活,就不能不提日前貴州廣播電視臺播出的發模創作的抗疫專題詩歌朗誦《天考中華》(仿歌詞)。當此疫情肆虐之際,發模此舉令我不禁心生感慨:發模的夢寐是根植于現實的土壤之中的。
當下的現實依然嚴峻。舉目神州大地,疫情陰霾未散,而貴州人民卻直面疫情,樂觀無畏,逆行向前。貴州廣播電視臺的主播們,借助發模帶著溫度的詩句,用他們的聲音為這些馳援武漢的英雄們鼓勁,致敬那些英勇無畏的最美逆行者。
發模在這首《天考中華》(仿歌詞)中不無理性亦不無激情地寫道:
老天在篩選人性,真善美留下來
假丑惡簸出去
日月星辰啊!是天上的漢字
欺下瞞上啊!是地上的毒疽
留下良種,長出春天
簸去忽悠,培育誠信
還給人間一部《道德經》
在這首詩的結尾,他發自內心地呼吁:
泱泱五千年文明
千萬別丟了真情相系,真心相依
大疫當前,詩人在用良知發聲,而非漠然處之,茍安一隅。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此次疫情,發模還特地推薦一首群眾創作的頗接地氣的“順口溜”形式的詩《流轉在甕安抗疫》,該詩內容看上去形同“抗疫手冊”,然而,其主旨意在通俗易懂、流暢易誦之中勸誡世人。如詩中寫道:
詭計毒,
黃賭毒,
最怕就是肺病毒!
紅軍路,
長征路,
亂竄就是黃泉路!
小康村,
朵云村,
老老實實家里蹲!
獅子橋,
紅軍橋,
出門就是奈何橋!
我知道,發模之所以力薦此詩,旨在通過傳播這種曉暢明白的“順口溜”,為抗疫盡綿薄之力。
作為詩人的李發模,可謂“資深”。他生于1949年,現為中國詩歌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詩人協會名譽主席,一級作家。已出版詩集、散文集等共60余部作品,堪稱著作等身。早年,他憑借長詩《呼聲》獲中國首屆詩歌獎,被前蘇聯作家葉甫圖申科譽為“中國新詩的里程碑”,其氣質與才情被廣為稱道。
由發模創作直擊抗疫現實的詩,以及熱心推介民間順口溜這種關注現實的“槍桿詩”、“墻頭詩”,我不由得想到老一輩詩人田間抗戰時期所寫的“槍桿詩”、“墻頭詩”,二者年代不同,但靈犀相通。田間所寫名篇《給戰斗者》,是以戰士的姿態在書寫,他在詩的結尾坦然而悲壯地寫道:
在詩篇上
戰士的墳場
會比奴隸的國家
要溫曖
要明亮
真正的詩人應該是一名戰士。老一輩詩人如此,我們這一代詩人也當如此。在這方面,發模是不乏傳承意識的。
再看田間著名的“槍桿詩”《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
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
說:“看,這是奴隸!”
戰爭年代的革命對象是拿著刀槍的敵人,今天的抗擊對象是洶洶的疫情。但是,作為文學工作者,依然需要有那么一股戰爭年代不畏艱險、敢打敢拼的精神,站在沙場第一線,與廣大人民生死與共。
我之所以贊佩發模,也正緣于此。
面對此次疫情,發模坦蕩直言:“……我們的詩,我們詩人,只一知半解民生,民意,民情……忘了思考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人、民族與世界之間的聯系……在拯救自已的過程中,老是‘可是’、‘可是’……地球造人,人毀地球……這不正詩與詩人應警省的嗎!”
發模其人其言其行令我想到,一個真正的詩人,必須有社會擔當和責任感。發模年輕時成名作《呼聲》,以其深邃的旨意、激昂的情懷震撼詩壇,那里面所抒發的即是廣大人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而這次貴州電視臺為他開辟專版朗誦會,可見發模的社會影響力非同一般。記得那年我為他的詩集《這個世界與我》寫了一篇序言《詩品和人品的雙重魅力》,在那篇序里,我就著意點贊了他作品的正能量。
說了發模這么多的人品及詩品,我還想就當今社會上的諸多不良詩風作一呼吁:堅守詩品,勇于擔當,做個時代和人民的代言人!
張玉太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家出版社資深編輯,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委員,曾為賀敬之、臧克家、翟泰豐、李瑛、柯巖、李發模等300余位詩人做嫁衣出版詩集。日前在故鄉由賀敬之題字成立了張玉太藏書屋,公益開放,深受好評。
注:本文由作者張玉太先生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