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中劍水墨畫:視覺的宴享,審美的逍遙
作者:楊青云
作者:楊青云
楚中劍是一位極有才華和藝術感受力的詩人書畫家。他在藝術的道路上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天性本色,讓自己的心靈飄移在瀟湘秀水桃花江故鄉之間,吟詠著內心無盡的鄉思和鄉情。他謙虛質樸平和風趣,而對自己的作品格調要求極高。因受莊子思想的影響極深,他的作品多以“遠”立意,講究作品感情的傳遞,講究和接觸者的心氣相通。他一直在開辟自己癡迷的藝術空間。他有很好的基礎功底和創作技巧,然而他并不玩弄技巧,就如他的水墨畫《蘭花》《白玉》以及《新雨》《春潮》等,都使人感到不事雕飾。但是他在塊面切割的講究上卻十分注意,每一幅作品都在確立了骨架之后,它所表達的超然物外、不為世俗所累、恬淡逍遙的意趣,詩意而瀟灑地反映出自然山水、花鳥蟲草的風貌。使人享受到構圖、色彩、筆觸的舒適與愉悅。無論是江南水鄉風光或是田園山色,既是寫實,又是通過畫家頭腦整理過的真實??戳诉@些作品,我領會到“江山如畫”的審美宴享和畫中飄逸的逍遙情趣,以及由此深深滲透著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畫家重疊透明的水墨效果,傳達了畫家對生活的深層感受和渲染。在這里,繪畫與生活的關系,轉換為繪畫尋求自身純粹的執著探索。我們在他的云煙縹渺、虛實濃淡的洇洇水墨圖景中,看到了一種靈性、一種幽遠、一種意蘊和一種沁人肺腑的清新氣息。
齊白石說: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楚中劍的畫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對白石老人主張的深刻實踐,揮灑自如。
楚中劍的水墨畫是嶄新繪畫資源整合的奇葩,他帶來了一種神秘而寫實的山重水復、幻化莫測的水墨境界。他的水墨寫意,富于流動感,他的山水畫空間表現與主體心理的關系以及意境,在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都有體現:“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點數百里,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此之謂不失其本?!背袆Φ乃?,最基本的精神指向和內在結構,在游刃有余、從容不迫的揮灑中,水、墨、色、筆的互動,造成了畫面的透視,并不受固定透視限制。它是把一個視象引向另一個視象,在同一畫面中可以多元或曲向自由排列視覺引入,為畫面的視覺沖擊帶來元氣淋漓、氤氳酣暢、波瀾突起的節奏變化,而畫家率性的意象表現與水墨技法的嫻熟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期而至。這一切,顯示了畫家對水墨藝術不同尋常的感受能力,它所帶來的直接感悟是緣于畫家生活情趣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向往,它其中的現代性,不拘泥於現代生活抽象化的山水語言。畫家是以“寫意”精神為根本理念,在實踐中,以盡量虛的方式和手法表現煙雨迷離的山水。可以肯定地說,楚中劍的山水符號,體現的完全是湘楚文化的波詭云譎、變幻莫測、幽深神秘的境界與氣息;在激情變成靈感,靈感化成意象,意象落實為圖式的過程中,他既發揮了獨具特點的筆墨個性,又以線條組合筆勢運動為經,以平面構成為緯,把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物件組成了點線面、形光色交響的感覺與興趣的自由隨意,卻時時注意到畫面形態的結構需要。他愛戀自然、生命,憧憬著和平與寧靜,所以他的作品多以風景畫為主,題材涉及江南水鄉、湘楚現代都市等?;蛟S因為楚中劍祖籍美麗的桃花江之故,夢中山水,潛意識里帶有對那片土地的強烈情感和懷戀,因而江南水鄉也就成為畫家藝術創作表現最多的題材。
在某種意義上講,故鄉的小橋流水人家成了畫家探索水墨畫現代化之路的切入點。也正是帶著這樣的一種鄉土情節,使楚中劍的作品具有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很強的表現主義色彩,如《新雨》《白樺》《青竹》等,從中透出了一種孤寂、空曠、抒情的格調,一種平和而含蓄的水墨語言與寫意精神,構成了具有現代中國畫審美特征的繪畫樣式,也許這只是一個理想的目標,但它確實具有吸引力,從線條與色彩的墨韻里,構成了諸多因素的隱藏與顯現、沖突與互補,達到了理想把握下中國筆墨心手相應的敏銳諧調。
在選材上,畫家主要著眼於它們的形式構成特征,他喜歡那些可以使他自由發揮的水墨點線的疏密和力度、韻律和節奏的景物。樹木的枝杈、屋宇的錯落、石頭的疊加。這一類東西最能引發他的創作靈感。他對這些景物的處理與傳統水墨畫家遵循的范式大不相同。畫家心目中的“山”不像古代畫家喻指的崇高、靜穆、永恒……,他們或得山之骨,或得山之質。而楚中劍眼中的山岳,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律動,可以說是得山之律。他的新作《新雨》,我們在畫面上幾乎看不到山的多少偉峨與高不可攀,僅僅看到了山的一個大體輪廓,然而卻能夠感悟到生命活力存在的痕跡。這種描繪山石的方式雖然在技法和章法上都遠離了傳統繪畫形式,但在精神上卻是與歷代水墨畫大師們“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樣的風格還可以在畫家的作品《白玉》《子芽》中表現出來。畫面中只是以輪廓的形式出現,我們似乎能夠感受得到畫家筆下的山水是那種靜穆與博大,同時又賦予了一種詩人氣質的生命律動,仿佛昭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一種對寧靜安詳境界的向往。在這一過程中,最初的藝術感覺轉化為理性的靈魂碰撞,最終納入一種視覺性的時空跨越,但比畫家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懷念追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讓我們的心靈沉浸于清穆之中,便感覺到畫面層次的簡化處理與樹木極具韻律感的線條、跳躍靈動的點苔,共同構成一幅幅富有趣味的水墨寫意。筆與墨的經營,實與空的置換,最后達到了心與物的交融。
雖然久居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深圳,但楚中劍常以故鄉文化的視角來觀景、取景、畫景。他的江南水鄉系列,如《夜泊》《春到湘江》《花江山水》等,畫中的古橋、小鎮、水巷、小舟更能使人觸物生情,詩興勃發。這些畫像散文詩一樣,散發著濃郁的東方情調文化氣息,而畫面結構、色彩的運用,當這一切都渾然地充盈在作品之中時,“精、氣、神”便顯現出畫面的生氣灌注、整體磅礴,使一幅幅作品成為大自然折射的現實與夢幻、歷史與當代交織在一起,給讀者凸顯了一個真實的“山水”情趣。而這種真實的藝術創作是以突破狹小“自我”的超越能力、把握能力去擁抱恢宏的人類精神文化,在更廣闊的空間內營造藝術的形式和語言,使藝術的精神質地更豐富與更充實生命的靈性。因此,楚中劍的水墨畫,已畫出了天地間的詩意與氣韻融為一體的和諧,充滿了單純與樸素的詩情,這自然是心靈圖景展示的可貴探索。由于畫家透徹地理解了“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論稿》)。因此,楚中劍在山水畫創作中一手伸向自然、一手伸入生活的同時,他率真而為,大膽地用大寫意水墨語言盡情揮灑,將江南山水的自然風貌用畫家的獨特視覺,提升到一個超凡脫俗的藝術高度。從而使畫面中山之巍峨的壯麗,又有至山巔上空俯瞰而下的壯闊圖景。這一切的明證都刷新了楚中劍如同他的方結構、滿結構一樣,都充滿神圣感與征服欲,當這四者相加時,更是體現了一種虔誠對崇高美的追求與堅持。這是一種在當今幾乎已被遺忘的英雄主義情結,在畫家內心與手中凝結的山環水抱、林木相擁的完美結合。
三十多年的讀、臨、畫、悟,中西結合、博采眾長而不拘一格、自成一格,使楚中劍創作的山水畫好評者如潮、收藏者云集。“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家鄉”,黃永玉給沈從文的蓋棺定論,或可作為我們對楚中劍藝術探索尤其是水墨探索成就的樂觀其成。
楊青云:范曾研究會會長,賈平凹研究會會長,中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北京總會評論總監,北京時代書畫院首席評論家,《二月河研究》執行主編、《蕭寬研究》執行主編,著名詩人、書畫評論家,原籍河南,現居北京。
楚中劍:本名蔡鍵,現名李鍵,齋號九里軒,1970年11月生。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工學學士,武漢大學工程碩士,曾進修于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F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會員、香港特別行政區藝術家聯合會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武陵書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西部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炎黃書畫院特邀書畫家、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炎黃文化出版社特約編審、國際華文詩人協會理事、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十七歲加入湖南省桃江縣美術協會,曾任《新一代》雜志記者,原籍湖南,現居深圳。
附:楚中劍作品小輯




















楚中劍近照




















楚中劍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