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鼎一,1967年生,重慶云陽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榮寶齋》期刊主編、榮寶齋畫院教授。出版有《鑒識齊白石》《鑒識李可染》《中國畫名家作品真偽—李苦禪》《中國畫名家作品真偽—齊白石》《徐鼎一說書畫》《徐鼎一山水畫集》等。
畫巴蜀山水敘
巴蜀山水,巍峙華夏西南,以幽、奇、雄、險為天下勝。天府沃野,西挽橫斷,南倚云貴,北托秦巴,東領夔巫,云興霞蔚,斗綠爭紅。長江西來,一脈貫之,納岷、沱、涪、烏、嘉陵諸水,浩浩湯湯,東注于海。古往今來,文人豪士,遷客旅人,無不嘆此天地之壯觀、宇內之奇域也。無數雄文詩篇,極盡意蘊,贊美之,嗟嘆之,歌詠之,傾倒之。計其作者之眾、作品之多,不勝枚舉。僅唐之杜少陵一人,在夔三年,得詩三百六十余首。故山川之奇壯、民風之淳厚,可以發人之感興、啟人之遐思,又豈可無詩文以紀之哉?前漢以來,文翁治蜀,天下文脈,盡歸巴蜀矣。即以古今治《易》者考之,亦稱巴蜀為盛。唐之李鼎祚《周易集解》,明之來知德《周易集注》,尤為杰出。而北宋程頤之《易傳》,作于涪州,且自言“三陽失位”之說“聞之成都隱者”。蜀中集市之箍篾桶者知《易》尚如此,可見巴蜀文風之盛矣。故山川之煥綺,必有人物之藻發也。

嶺樹紅黃秋漸深
清光暉林際68x138cm

清光暉林際68x138cm
文風郁起,畫亦興焉。畫者,所以開天地也,奪造化也,驚鬼神也,移情志也。故畫與文偕,圖與理俱,道與物通,技與靈會,與六籍同功,與自然合運者也。自漢揚雄、司馬相如開巴蜀文風以來,巴蜀畫風亦日漸肇興,作者輩出。唐玄宗幸蜀,后每思嘉陵山水,遂命吳道子往寫之,歸于大同殿壁一日繪成,嘉陵三百里風光赫然在目。前此,大將軍李思訓亦于殿壁圖繪嘉陵,數月方畢。玄宗慨曰:“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宋明以來,名家迭出,焜耀區宇。就二十世紀畫壇言之,諸大家亦得巴蜀山水之滋養。黃賓虹之壯年巴蜀之游,上三峽,臨夔門,登青城,畫風為一變。其寫嘉陵詩曰:“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跡吳裝收。煙巒浮動恣盤礴,圖畫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牗入,唐人縑楮無真跡。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墻頭月移壁。”尤以“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傳為佳話。后之李可染、陸儼少、傅抱石諸家于抗戰中入渝,亦為巴蜀山水所影響。李可染作逆光山水,為其居重慶金剛坡時,見夕陽返照,穿林越嶺,幽深杳冥,因而有悟。陸儼少戰后乘木筏東下三峽,穿濤入浪,驚駭萬狀,歷時月余。后每寫峽江山水,無不極盡波詭云譎之致。傅抱石寓渝,雖前線戰事正酣,而渝中山水之幽奇時出筆端,散鋒紛披,秀野兼至,故有“抱石皴”之成。古今一致,鐘情巴蜀山川之美,各以詩筆文筆畫筆,狀其瑰麗幽深。然以吾觀之,又何如哉?

秋山幽居 68x138cm
山水雄渾 68x138cm

山水雄渾 68x138cm
巴蜀山水,賅備眾美。吾尤心賞者,則有四焉:曰野,曰幽,曰清,曰幻。何以謂之野耶?巴蜀山川,連綿橫亙數千里,關山不絕云千疊,復嶺聳峰至遠天。登眺則逶迆無盡,仰之則橫日蔽月,恍若入于泰古之世,茫然居于無何之鄉。此之謂野也。何以謂之幽耶?巴蜀群山多植被,叢木交榮,素蓋披空。深峽之中,古洞云升,芝草芬縈。猿嘯鶴鳴,忽遠忽近,時隱時明。觀此景也,頓生世外之想,似乎羽化而仙登。此之謂幽也。何以謂之清耶?若夫霽雨初開,群峰如洗,山花紅艷似火,遠天碧藍如玉。天地之清清朗朗,透明令人陶醉。魚翔深底,石滑如脂,炊煙裊裊,人面紅映。一呼一吸之間,清新透徹心底,滋養生命無盡鮮活。此之謂清也。何以謂之幻耶?巴蜀多水故多云。唐元稹詩云:“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巫山十二峰,楚王高唐夢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似真似幻,若有若無,忽東忽西,時聚時散,未曾有定,變化多端。此之謂幻也。野、幽、清、幻四者,又互為交融,渾然一體矣。此乃吾強為之名也。巴蜀之美,又豈可以四字盡之哉?

繁陰冒綠空 68x138cm

芳春何處在 68x138cm

芳春何處在 68x138cm
巴蜀山水之美,猶如人之性格使然。有是性必有是體,有是體必有是美。故畫巴蜀山水也,必就是美而立意焉,必就是體而結構焉,必就是性而運筆焉。得巴蜀山水之氣象,合巴蜀文化之精神,則巴蜀山水繪畫之靈魂備矣。
二0一七年五月三十一日于榮寶齋

巒壑晴陰 68x138cm
穆穆山橫黛 68x138cm
夏深漸轉秋 68x138cm
野隱好讀上古書 68x136cm


來源:中國藝術公社

穆穆山橫黛 68x138cm

夏深漸轉秋 68x138cm

野隱好讀上古書 68x136cm



來源:中國藝術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