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國學中的傳統中醫學
作者:蕭勁風
作者:蕭勁風
國學在中國文化中博大精深,從前秦文化到清末民國,國學成為中國人的筋骨、血肉,中華文明皆為國學營養的細胞血脈所貫穿。不同時代因政治的需求而不斷調整糾偏,其目的是為了達到某一學派更好服務封建皇朝。但無論何種糾偏傳統中醫學始終以中庸立本的方式,成為皇帝、王公大臣們所依賴的一種調理身體、健康身軀的保命之術。王朝的大臣們政治觀點可以不同,治國之道可以大相徑庭,但是,保命之術必須符合身體的需求,必須按照身體的狀況施之以藥、用之以醫。否則,用錯了醫藥就可能一命嗚呼。
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易經》醫經不焚,易學家、醫學家不坑。到董仲舒倡導漢武帝實施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及至清朝的康乾盛世的“文字獄”,封建帝王的治國理政選項中,唯有傳統中醫學,在歷朝歷代的輪替中。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越是盛世清明,越是名醫輩出,并且各種版本中醫藥的書籍,大多數能夠在王朝更替的戰火中得以在民間,或者在皇家御書房得以留存。
一、易經為中醫的根本之學
從結繩記事、河圖洛書、倉頡造字到甲骨文再到“文王拘而演周易”,遠古幾千年的發展使漢文化以文字形式傳承至今,這條文化發展的主脈絡,上啟五千年,下承五千年。文字真正形成在前秦時代的石鼓文、甲骨文之后的竹簡文化。大量口口相傳的文化,刻于竹簡上,才能以文字符號的形式得以弘揚光大。
易經之學,從先天八卦到后天的周文王畫八卦,只有方位的偏差,并無五行的不同。因此,有的學者言,先天八卦的基礎是一部古人觀察星空與人和大地關系的天文奇書。后天周文王通過研究先天八卦之學,而形成的后八卦的易學,不過是文王因生于西北,故為乾位,是為武王伐紂形成的輿論基礎造勢。
但是,無論后人如何辯駁,文字是點亮《易經》的火把,并且文字由易經中分化出精神層面的陰陽,學術層面的儒、墨、法等諸子百家,而中醫學家之祖的扁鵲,也恰逢其時出現在百家之中。
扁鵲生于華北平原滄州市任丘的古鄚州,也即今天的雄安新區的白洋淀東岸。扁鵲以砭石、針灸及切脈聞名于世間,其著述的最早醫學著作《難經》《內經》,奠定中醫學切脈診斷之法,被中醫學界尊為醫祖。
春秋法家韓非子留世的名文《扁鵲見蔡桓公》中,精短文字中折射出扁鵲醫術的高超。公元前357年扁鵲渡過黃河來到齊國都城臨淄。拜見創辦“稷下學宮”廣納天下英才的蔡桓公田午。兩人相見,法家韓非子做了精彩的著述。
桓侯接件扁鵲時,扁鵲望著桓侯的面色說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寡人無疾”,桓侯答。扁鵲離開后,桓侯對左右人說:“醫之好利,好治不病以為功”。五天后,扁鵲又見桓侯說:“君有疾在血脈,不治將深”。桓侯答曰:“寡人無疾”。再過幾日,扁鵲拜見桓侯時鄭重說到:“君有疾在腸胃,不治將深。”桓侯沒有理睬扁鵲。再過幾日,扁鵲再見桓侯時,看到桓侯的臉色時,吃驚間溜走了。桓侯派人追問原因。扁鵲說:“病在腠理,燙熨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在腸胃,酒醪火劑之所及;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不久桓侯病發,派人請扁鵲醫治,扁鵲已取道魏國,跑到秦國去了。最終桓侯病重,醫治無效而亡。
扁鵲開創了綠色醫診的“望聞問切”,并且,麻醉術、經絡放血療法、推拿、按摩、植物湯藥、外敷藥膏等傳統中醫的絕大多數醫技,皆源于扁鵲醫術的傳承。
司馬遷《史記•扁鵲傳》中記載,扁鵲有透視人體五臟六腑之眼,謂為神醫。
扁鵲之神在于大量的行走民間的醫學臨床實踐,外加望聞問切脈診的經驗體會。如若說神醫,不如說扁鵲懸壺濟世,廣行善舉的行動和實踐,被廣大人民神話在人間。易經中,簡易、便易、不易,生活在東周時期的扁鵲,也正是易經、巫術廣為盛行的時代。可以肯定的說,周易中的陰陽、五行、八卦、玄學等內容深刻影響了扁鵲行醫生涯。否則,扁鵲不會出現在秦國都城咸陽,在簡易的平民病人家中診治了大量病人。因此,可以斷言《易經》是醫祖扁鵲當時必備的讀物。從相傳扁鵲留下的醫書《難經》《內經》中可以看到一些治病需天人合一的環境和面診辨疾中,《易經》中所論述的端倪。
二千多年前,法家韓非子用言簡的筆墨記錄了醫學家扁鵲與蔡桓公的精彩故事,說明當時扁鵲的醫術已深入影響力其它學派。
二、《黃帝內經》國學的精粹中醫學的始祖之著
《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人的對話形式而成書于前秦、西漢時代的傳統中醫學巨著。書中之內容涉獵醫藥、診斷、治療、病理學、病理環境學、病理天文學及解剖學、生理學等多方面內容,既可稱為中醫學之經典,又蘊含了人與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是一部稀世奇書,中華醫之始祖的醫學著作。
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一書中指出: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時之言,亦非一人之言。《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大致類似。但后者卻樸素、原始得多。據有關學者推斷,《黃帝內經》應是扁鵲時代以后,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
成書于2000多年前的一部醫學經典之作,在當時可稱為皇皇巨著。前秦時期,書本是以竹簡制成,東漢才有造紙術。所以用汗牛充棟稱《黃帝內經》一書是實至名歸的。
《黃帝內經•靈樞篇》中關于陰陽清濁的論述,可謂精辟。
皇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
岐伯曰:人之血氣,茍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者另之奈何?
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
大致意思:黃帝說,我聽說人體的十二經脈與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應,水色的青黃赤白黑不一樣,清濁也各不相同,而人身的血氣都是一樣的,其相應的狀況怎樣呢?
岐伯答道,人體的血氣,假使能夠一樣的話,那么推及天下的人也就相合為一了,哪里還會有變化的情況發生呢?
黃帝說:所謂陰清而陽濁,濁氣之中有清氣,清氣之中有濁氣,清氣和濁氣怎樣分別呢?
岐伯答:氣的大致區別;清氣是上注于肺臟的,濁氣是先下行而入于胃腑。胃腑的濁氣化生的清氣,又能上升于口,肺臟的清氣所化生的濁氣,又能下注于經脈,內積于氣海。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篇章中,人體陰陽與日月對應的關系更堪精彩。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舍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應以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陰陽與日月和身體的關系,被古人總結分析的很精確,這也是中醫學不僅研究出局部治療的醫術,而且,論證出病與人體、自然的關系,也就是中國古代醫學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診斷。在大自然中陰陽的缺失而致病是根本原因,而不是針對身體局部出現病變、而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片面局部的西醫治療,這就是傳統中醫學的偉大之處。
《黃帝內經》精粹部分可歸納為:筋的病癥治肝;骨的病癥治腎;肌肉的病癥治脾胃;血脈的病癥治心;皮膚毛發的病癥治肺。肝病先調理腎、膀胱經;腎病先調理肺、大腸經,肺病先調理脾胃經,脾病先調理必經小腸經。總之,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腎氣足,百病不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升化之源,鞏固脾胃功能,氣血充盈,中土厚實,五臟六腑才能健康運行。
三、太極陰陽與天干、地支的關系五行、五味、五音及五臟、五常的關系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陰陽,十六陰陽生三十二陰陽,三十二陰陽生六十四卦……《易傳•系辭上傳》,相傳為孔子著。
兩儀為陰陽(或乾坤),四象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五行為:木、金、水、火、土。八卦為:乾天、兌澤、離火、震雷、巽風、坎水、艮山、坤土。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八卦的基本單位為爻,爻有陰陽,陽爻為陽光,陰爻為月光。每卦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其中,五行、五常、五臟、五色及五言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五行中相生的關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中相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對應四季、五臟的關系:春天對應肝木,夏天對應心火,長夏(伏天)對應脾土,秋天對應肺金,冬季對應腎水。
《易經》中八卦與地理方位的關系如下:乾位對應西北,兌位對應西方,離位對應南方,震位對應東方,巽位對應東南,坎位對應北方,艮位對應東北,坤位對應西南。
八卦與人體內臟的對應關系如下:乾兌卦對應肺、大腸;坤艮卦對應脾胃;震巽卦對應肝膽;離卦對應心臟、小腸;坎卦對應腎、膀胱。
八卦與人體四肢、五官的對應關系:
乾位對應頭;坤位對應腹;離位對應目;震位對應腳足;兌位對應口;巽位對應屁股;艮位對應手;坎位對應耳朵。
大自然四季饋贈給人類的春華秋實,對應著人類的身體。春季為生發之季,宜戒殺生,那么人體就應補充綠色蔬菜類食品,要夜臥早起;夏季為天地合交,萬物華實,宜戒怒火,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長夏三伏,濕熱蒸騰,身體應以靜閑,毋以躁動,用以養心安神;飲食以清淡,黃色或白色瓜果多食為宜,要夜臥早起;秋季呈現肅殺容平之態,要收斂神氣,使肺氣清,飲食當以黃色、白色食品為宜,且早臥早起;冬季閉藏,陰長陽消,飲食不食寒涼瓜果,以黃色、紅色食品為宜,早臥晚起,去寒保溫,衣服保溫以杜絕寒氣襲身、身體溫度外泄。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陰陽組合,氣為陽,血為陰;外膚體表為陽,血脈筋骨為陰。故此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諸子百家的學問皆為國學,凡大成者必以身體健康為基礎;凡是早夭者,必不能成就人生,雖有文章行世,也即為曇花一現,不能成為一代宗儒。
國學從初期《易經》始,辯證陰陽、乾坤。法學家奠定律政、法制;道家、墨家無為、順應自然,縱橫家連縱、橫縱各國,合縱抗擊強敵。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倫理,唐朝以降,呈現多姿多彩,北宋的朱熹的理學,明中葉王陽明的心學,始終圍繞著治心以養身,治身以行道,治身心以報國的理念。無論這些鴻儒先賢如何論述,始終不能擺脫《易學》似有似無的光環,著作由文字組成,文字緣于甲骨,甲骨又緣于河圖洛書。無論朝代、歷史如何變革、變遷,文字始終為中華民族的血脈,著述的內容是血脈中彰顯的民族精神,始終用文字的象形符號畫下不同時代的“丹書符箓”。而傳統中醫學家在歷史的長河中似乎扮演著中庸隱士的身份,無論帝王將相,販夫走卒、商賈娼匪……中醫行走江湖之中,懸壺濟世,無論善惡人等,都以醫治病人為宗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名醫者造反起兵而成為封建皇帝,歷史上優秀的醫者,他們似乎以醫病謀生,實則是默默傳承國學之道,醫者之道即仁義之道。
中醫實則為中華文明、文化的傳承者。中醫亡,國學必亡,中華文明必呈現斷層,中華文化必然失去魅力,終將隕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傳統的中醫學是支撐國學進步發展的重要紐帶、基石,中醫藥應首先走向世界,才能推動國學被世界人民認可,才能在異域他國扎根。中國真正屹立在世界之巔,重新恢復王者歸來的英姿,中醫藥是真正的和平使者,也是物美價廉對人體無副作用的全球共享神品。
四、國學點亮中醫戰役
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這是古人對國學和中醫之間精辟的論述。
今年庚子之疫,全球至今已死亡百余萬人,西方發達國家在疫情大流行期恐慌無措。號稱世界最強大的美國,目前已死亡20多萬人,并且患病死亡人數還在呈快速增加態勢,疫情已無法控制。
中國從公元前243年至公元1911年,2154年的時間里,共發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次,在疫情大流行過程中,中醫沒有一次缺席,并且屢建奇功。
瘟疫古人稱之“天刑病”、“溫病”、“熱病”或稱“傷寒”病,是一種侵犯人體非里非表的癘氣。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誕生在漢朝的瘟疫大流行期。張仲景任長沙郡太守期間,對瘟疫病制定了診斷標準和治療規范方法。他每天處理完公務后,仍在府衙設立診堂給百姓看病施治。晉朝道學家葛洪放棄將軍、侯爵官位,在廣東羅浮山煉丹制藥,其著作《肘后備金方》是中國首部“抗疫應急手冊”。葛洪研制的治療天花病,狂犬病及青蒿治療瘧疾的藥方,至今仍在使用,并且青蒿治瘧方法,被當代醫學家屠呦呦女士及其科研團隊,用現代生物科技提煉的青蒿素研制成生物藥,廣泛應用在中國援助發展中國家抗擊瘧疾病毒上,救治了國內外幾百萬病人,取得了世界醫學界的贊譽。屠呦呦也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道家葛洪雖然仙逝千余年,但其功德仍福萌著屠呦呦女士等華夏后人。
道學家“藥王”孫思邈從隋朝楊堅到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都想招納到皇廷成為御醫,授以爵位,但孫思邈立志不為官,愿為鄉野百姓醫病。其留世的《千金方》是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式巨著,至今被國內外學者尊為“人類至寶”。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生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 ……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孫思邈著作的《大醫精誠》是其愿做“蒼生大醫”的人生境界和醫病的原則。孫思邈生前無保留的把其方劑藥方傳給民間醫者,以至后人把其《千金方》中常用方劑刻在陜西銅川藥王山上的石碑上,供更多的醫者使用。
五、上醫大道治國
孫中山早期是一名醫生,他看到積貧積弱的中國很難用醫術治愈更多的病人,因為,滿清王朝已呈衰亡之態。他棄醫革命,振臂高呼推翻滿清皇朝,建立共和;魯迅早期在日本習醫,但當他看到當時病態的中國和人民,受到不同列強的欺凌時麻木愚昧,他棄醫從文,用手中的筆做刀槍,用針砭時弊的文章喚醒廣大民眾。孫中山、魯迅都可稱上醫醫國的典范。
2020年2月武漢爆發新冠疫情,黨中央英明決策,軍人、白衣戰士披甲逆行武漢。短短幾個月,武漢控制住疫情。世衛組織一名高級官員感慨到,中國用老套的辦法成功控制住疫情。我如果感染一定到中國治療。
這位世衛高官不理解,中國能夠封城后不出現西方國家的混亂,中國老套的全員隔離背后,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作為強大厚重的理念為基石,才能人民安居樂業。西方人可能永遠不明白,中國人的自律是與國學文化息息相關的。
高齡的西醫學家鐘南山院士午夜逆行武漢抗疫前線,仗義執言;中醫學家張伯禮院士肝膽相照武漢抗疫前線。并且,在張伯禮等中醫人士的大力倡導下,中醫藥應用到抗疫臨床后,病死率大減。96歲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曾言,中國人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是的,中國最勇敢的人,就是身心血脈浸潤著國學精神的文臣武將,這些文武之士是用生命的火炬捍衛著民族精神。鐘南山、張伯禮、李蘭娟、王晨、陳薇等院士,都是國士無雙,國學、西學融合的飽學之士。他們在國學文化浸潤下踐行著嚴謹科學的精神,以國家情懷踐行著上醫大士治國的理念,終將成為一座座民族的豐碑。
中國傳統中醫始終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中醫學的強勁助推,國學可能早已支離破碎。每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都有醫治國家某些弊端的使命和情懷。
中醫亡,中國文化亡;國學興,中華文明再次中興!
(作者為中國智庫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高級研究員)
2020年11月仲秋北京大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