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雄安聲音 講好雄安故事
——寫在作家李素榮長篇歷史小說《雄安劉因》出版之際
——寫在作家李素榮長篇歷史小說《雄安劉因》出版之際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承和書寫。
一個有文化傳承的雄安,必定是一個文化繁榮發展的雄安。
由雄安籍作家李素榮創作的又一部反映雄安新區的長篇歷史小說《雄安劉因》,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該長篇小說以正史及本土文化為主線,以民間傳說為輔助,深入挖掘燕趙北學文脈。藝術地再現了元代理學家、詩人、大儒劉因(河北雄安容城縣人)的多彩人生,并敘述了他在北學及教育方面的貢獻。作者意在傳承弘揚雄安優秀歷史文化,為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擂鼓助威。
雄安新區容城“三賢”,分別是元代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明代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明末清初始于豪杰終以圣賢的大儒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鐘元,世稱“夏峰先生”。
可以說,容城“三賢”,是雄安人的驕傲。也正因為此,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不覺間帶有一種責任于擔當、正氣與奮斗精神。“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文化自信所給予新區熱土的填充,無疑是給新區的藍圖增色而靚麗。
作家李素榮出生于容城縣一個農民家庭,后到上海工作,曾刊發百余篇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詩歌和文章。從2016年秋開始,她潛心創作,歷時兩年,完成了雄安第一部以平民百姓百年奮斗、進取及奉獻精神的故事展示給世人的小說《李子花開》。
談到《雄安劉因》一書的創作時,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方旭東教授說:“李素榮是一位認真的作者。她在撰寫《雄安劉因》這部作品之前,就對劉因的思想、學術做了必要的了解。為了弄懂劉因的理學思想,她幾次不辭辛苦登門求教,我被她的好學精神打動。我大致瀏覽一遍,感覺劉因的形象十分豐滿,彷佛穿越了七個多世紀向我們迎面走來。作者充分發揮了文學的具象功能,使得劉因不再只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堆理學概念,而是一名有血有肉、經歷人生悲歡離合的奇偉男子。在演繹學者劉因的人生傳奇時,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自己對故鄉風物的記憶,清香四溢的槐花餡餅、令人饞涎欲滴的白洋淀全魚宴;又借書中主人公的雙足,踏遍了古燕趙長城、宋遼古棧道、黃金臺、白溝、易水等名勝古跡,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
說到《雄安劉因》一書的內容與現實意義,上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孫曉忠教授如是說:“寫儒學大師往往容易用精英化的視角來塑造形象,而這部小說的長處,就是將理學家放到日常生活中來寫。這部小說有故事的地方往往讓劉因形象有血有肉,這是作者所具有的文學基礎與寫作熱情的展示。” “該書是近年來寫燕趙儒學、寫雄安劉因家族歷史的第一部。這部歷史小說回應了今天重新理解傳統中國歷史的命題,也正好趕上建設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可以說是開創性的。”
據了解,《雄安劉因》全書分上、中、下篇共46章23萬字。可謂一卷在手,先賢智慧、北國風光、金元遺事、兒女情長,絡繹繽紛,美不勝收。《雄安劉因》既是尊重事實的歷史小說,又是弘揚北學的地域方志。作者懷著對故土的濃濃鄉愁,向歷史深處尋根,往人物性格著墨,這樣用心用力的長篇大作,值得所有熱愛雄安、關心雄安的人關注。傳播雄安好聲音,講好雄安故事正當時。
作者:王淵 霍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