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哪比運河鄉
——《詩詠運河》讀后感
作者:高昌
運河文化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巨大的魅力詩歌場。中國大運河文化更是異彩紛呈的璀璨寶庫,吸引來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們各種角度、各種聲部的深沉詠贊。近日讀到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詩詠運河》,忽然想起清帝弘歷在運河之濱寫下的兩句詩:“一日之間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古老的運河如同一條浪漫而飄逸的文化紐帶,把不同年代和地域的溫馨而美好的詩心,緊密而深情地聯結在一起。
《詩詠運河》采用的是當代詩詞中的一種宏大敘事方式,喚醒的是那些穿越時代的恒常情感和內心力量。該書在眾多人文地理和詩學研究的著作中,以其化古生新、縱覽中外的恢宏氣度而獨樹一幟。其中詩詞與“小注”的有機結合,再加上書法、攝影的同時發力,有效而有力地突破了詩詞形制上的逼仄和局限,開拓和擴展了傳統文化的典雅內涵和表現潛力,開掘出了運河沿線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詩情和畫意。
《詩詠運河》是用中國傳統詩詞來逐一描寫 “中國運河城市”“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點”“世界遺產運河”的專題詩集。該詩集由詩人、學者、書法家周文彰先生歷時三年精心創作而成,既是一個激情的系列工程,也是一個優雅的美學創造。詩人把世界遺產中的六大運河,特別是中國大運河遺產點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地理空間概念,深情地貫注以詩性思維,巧妙地從審美視角、精神意蘊、時代風韻和鄉土情懷等諸多維度出發,激活傳統詩詞和古老書法這兩種“祖傳”藝術的時代魅力,并恰當引入現代攝影、時尚裝幀等科技創新手段,奉獻出了一個匠心獨運的情感空間和津津有味的文化長廊,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周文彰故鄉寶應——荷藕之鄉 王懷林攝)
好的詩人都是有故鄉的。有故鄉,就有根。作為詩人出生地和成長地的運河岸邊的寶應縣,在《詩詠運河》中已經突破了原初的地理意義,而在精神層面上與運河的波濤進行了深情地交融。運河岸邊的特殊童年經歷,在詩人心中打下運河文化的精神底色。運河的濤聲流淌在他的血脈中,運河對他而言首先是精神原鄉、是靈魂鄉愁、是心靈樂土。這一點,我們可以用清帝弘歷筆下的寶應縣來做一個小小對比:
過寶應縣
清 · 弘歷
古縣闉阇濱運河,安宜三度此經過。
艤舟策馬從民愿,就日瞻云聽彼歌。
昨歲雖云被災小,僻鄉寧鮮向隅多。
越堤邏壩原林立,蒿目修防竟若何。
再請看周文彰筆下的寶應縣:
故鄉寶應
真如獻寶得皇恩,年號為名縣貴尊。
東蕩蓮荷香沁腑,西湖閘蟹味勾魂。
干渠靜密連江海,公路縱橫達鎮村。
一曲淮腔情已醉,欣看翰墨滿家園。
弘歷皇帝筆下的“就日瞻云”四字妙不可言,很有種高高在上的作秀口吻。而周文彰筆下的“香沁腑、味勾魂”六字也頗見深衷,其如數家珍的深懇情致與弘歷皇帝那種過客觀光、游客玩賞的他者視角,是迥然而異的。他筆下的運河更多一分亮色,更多一分溫暖和珍惜,也更多一份主人式的責任意識和心靈慰藉。

(周文彰書《故鄉寶應》)
周文彰先生之所以集一人之力,歷三年之功,系統構思,持續創作,勤勤耕耘,不辭辛苦奉獻出這樣一本別出心裁的運河著作,是有其特殊的心理背景和發生淵源的。倘若在運河文化的童年背景上進行探尋和體察,就能夠理解他在《詩詠運河》的素淡詞句中所隱含的和煦溫情、深切關懷和厚重哲思。閃耀著的詩性光輝,讓運河籠罩著奇異的明燦。運河情結所牽系的人與世界的明亮關聯,也給詩人帶來取之不盡的寶貴的精神饋贈。出現在他筆下的這一系列運河詩詞,實際上聯結著童年就開始醞釀和積淀的情愫根基。詩人用了很多美妙芳醇的筆墨來描繪運河沿線的風土人情和人文底蘊,急切而直接地表達著心中的沉醉、喜悅和憂思。他是真正把運河放在心靈深處、靈魂深處進行情感開掘和理性觀照的。而需要說明的是,作者筆下的鄉愁和熱愛都不是淺層次的單薄的小資抒情,而是凝聚著滄桑因子和理念質感,更加豁達和堅韌,甚至還不時暗暗流露出運河人的倔強與明慧。

(大美運河 三紅攝)
《詩詠運河》采用了詩詞和書法這兩種古老藝術形式,但內容上、意識上卻并不陳舊,而是有著濃郁的時代色彩和探索勇氣。尤其值得關注是寫意式地大筆描繪了當代中國的雄奇瑰偉和曲折跌宕,展現了新時代的昂揚風采和瑰麗氣象。其詩詞和書法作品有的深沉、有的豪放、有的質樸、有的飄逸……不同的辭采風格相互交響和交織,唱出了同一節拍和頻率共振的、獻給運河的悠遠而深情的奔騰之歌。
請看詩人筆下的《京杭大運河》:
一流南北貫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
汽笛聲聲行日夜,車輪滾滾逐陰陽。
史沉兩岸城池古,水潤千村魚米香。
羨煞牛郎常俯瞰,銀河哪比運河鄉。
這首詩不僅生動勾勒出今日中國運河兩岸的秀麗風光,淋漓地抒發了心中的自豪和贊美,而且敏銳捕捉到了汽笛和車輪這兩個古人沒有寫過的現代意象,恰切而和諧地使之融入到古典詞匯的語境氛圍之中,既有時代氣象,又有古典美感,確實是雅韻新聲。尤其“車輪滾滾逐陰陽”的“逐”字,頗見煉字之功。詩人在結尾時把牛郎的目光大膽引向運河鄉,既淋漓展示了繼往開來的豪邁情懷,又在謹嚴工穩的構制中恰切抒發了一縷風趣幽默的悠然自得,頗有些“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情韻和格致。

(周文彰書《京杭大運河》)
《詩詠運河》并不停留在單純的場景敘述和品類寫照,不滿足于僅僅成為人文地理中的詩歌名片,而是堅定地立足于蒼生視角,回旋著深沉的歷史憂思。正如黃河是汪洋恣肆的,而運河的波濤則有特別的節制和旨歸,《詩詠運河》相對于原生態的嘈雜、困頓、焦慮、沉重而言,更多的是沉靜、優雅、贊賞和從容。不過這并不是說這部作品就沒有批評的鋒芒和反思的銳氣。比如這首《臨江仙•蘇州寶帶橋》就很耐人尋味:
湖口澹臺飄玉帶,修長素潔輕盈。青山綠水獻真情,啞言作映襯,嫵媚四時生。
天塹悠然成纖道,萬千船只通行。珠糧滾滾運京城,皇家倉廩實,百姓哭無聲。

(蘇州寶帶橋)
寶帶橋位于蘇州市東南7.5公里處,橫臥于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相傳是唐朝蘇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寶帶助資始建古運河邊的纖道,因此該橋以“寶帶”命名。詩人并沒有泛泛復述這些歷史資料或機械描摹表面風景,而是直接喊出了“珠糧滾滾運京城,皇家倉廩實,百姓哭無聲”的百姓心聲。一個粗糲而質樸的鮮明對比,彰顯了扎實的寫作準備和詩詞功力之外的深邃觀察與思考。詩人揭出祥和歷史風煙背后的驚心動魄和劇烈變遷,讓我們跟進辨析更深層次的政治生態,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獨到切入視角和沉郁家國情懷,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引導我們跟隨詩人的思緒,一起向運河歷史的更深處漫溯……
如何讓詩詞敘事和人文地理更好地喚起當代共鳴,《詩詠運河》用有溫度的文字作了認真而恰切的一次大膽嘗試。將整個運河領域容納進詩詞這一平平仄仄的對話機構之中,是一種誠懇而又細致的艱辛勞作。我注意到詩人在詞牌選擇和詞句推敲上,是進行了一番頗具匠心的特別設計的。比如“恨來遲”的詞牌比較少見,但作者用在表現家鄉寶應的創作時就很妥切,詞牌名的雙關寓意,詞與牌的互相豐富和補充,二者確實相得益彰,妙成天趣。另外,詩人用“小橋流水,二妹纖腰”這四個名詞,不動用任何一個動詞,就把水鄉特有風景和愛情故事(說明:二妹子是電影《柳堡的故事》的女主角,該劇是在寶應拍攝的)描寫得優美而真切,也是很見匠心和功力的。記得《詩詠運河》中還有一首《醉太平》的詞,直接用“比鎮江盛哉”這五個字來結句,大膽創新而又曉暢親切,給我印象也很深刻。詩人描寫瘦西湖的詩中有兩句“五亭高聳千橋遜,一樹低橫百趣生”,同時配上“一樹低橫”正對“五亭高聳”的攝影作品,天趣爛漫,相互映襯,效果頗佳。尤其是用“一樹”這樣的特寫鏡頭來進行樸素表達,簡約含蓄,意境深遠,構成的畫面感鮮明而強烈。

(揚州瘦西湖:五亭高聳千橋遜,一樹低橫百趣生)
我還想特別點評一下周文彰先生題詠國外運河的五首詞。這五首詞文采飛揚,視角宏闊,很值得反復品讀?!对娫佭\河》是一部縱貫古今的運河歷史文化大觀,也是一座橫穿中外的運河主題詩詞花園。這五首國外運河詩詞是中華詩詞與世界運河的和諧呼應,也是中國詩人與世界遺產的心靈和鳴。盡管不能說盡善盡美,但確實讓我感受到了雄心勃勃和生機勃勃。從中可以追蹤運河文化的氣象輻射、精神灌溉,也可以感受到運河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美學化育和生生不息的心靈滋養。
《詩詠運河》是一部體例上很獨特新穎的書。這并不是一本單純的詩詞作品集,其中還更多地結合了書法攝影等等姊妹藝術成分,以多形式、多角度的藝術融合而相互生發,交相輝映,共同彈撥出運河文化的華彩樂章。詩、詞、文和書法、攝影,都飽含深情,美在其中。珍珠般的一串串資料卡片,連穿起一段不同尋常的人文歷史。循著詩人的吟哦去追尋運河的槳聲燈影和流光逝水,與詩人一起體驗運河風情和不懈跋涉,不僅能夠感受到濃郁的古老詩意,還能夠領略到更多的地理場域情狀,學習到更多的關于運河的硬核型的人文知識。正是有了這種綜合藝術的化合魅力,才使詩詠運河的情感馳騁空間變得更加博大,使詩詞意境也變得更加充分而飽滿。我想特別點贊一下本書詩詞后面的樸實的小注。這些小注大都參考百度百科或360百科,經過作者的篩選和轉化,特別具有詩性而豐足的知識儲備,文辭簡約又不乏深情,爬梳剔抉也頗見功夫。在地理想象、情感價值之外,其資料性和知識性,也是可以單獨作為一種關于運河的小工具書來看待的。

(詩詠運河 韓紹芳篆)
據我所知,作者涉獵詩詞創作的時間也就10年光景,創作遺憾在《詩詠運河》也有顯露,但讓我驚訝的是,這種遺憾在我閱讀過程中并不感到刺眼或突出,也許是因為這些遺憾被全書所給予我的興奮與感動所沖淡。相信待以時日,作者會帶給我們更好的詩詞作品。
原載于《中華詩詞》2020年第10期
(本文作者高昌: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中華詩詞》雜志主編、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主任)

作者:高昌
來源:撞鐘就要撞響
https://mp.weixin.qq.com/s/qcva5MqziRnwqt2S5ZLd9A
來源:撞鐘就要撞響
https://mp.weixin.qq.com/s/qcva5MqziRnwqt2S5ZLd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