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任我行 繆斯在我心
——記重慶酉陽縣最美鄉村教師崔榮德
作者:黃大榮(重慶)
——記重慶酉陽縣最美鄉村教師崔榮德
作者:黃大榮(重慶)
童年的故鄉
崔榮德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為重慶市酉陽縣小河鎮干田堡。他童年的故鄉,是一幅沒有陽光的畫卷,山旯旮里高墻四角的天空總飄著幾朵藍灰色的云。他童年的雙眸,就是追著這幾朵云在四角天空里晃來晃去,笑得那樣甜也哭得那樣痛快,多少沉重,多少辛酸,都推給祖母的白發和母親的雙肩。干田堡山坡的瘦綠,山溝溝的清泉,哪樣不是他童真的詩篇?每當日落黃昏,山月歸來,等待母親歸來的腳步,企盼著她又帶一些山果和小魚••••••
那時,故鄉是他的森林,日日夜夜把他籠在綠蔭里。每當想起,他真想把那段時光停留,把那歲月凝住,就永遠徜徉在童年的森林里。
他在大水讀完小學,就到小河鎮讀初中,再到酉陽一中讀高中,終于掙扎著雙翅飛出了那片森林。遙遙回首,故鄉的面容依舊。他多想帶回外面的滿天光華,照亮故鄉原始的黑暗;他多想化為紛紛雨露,滋潤故鄉枯老的面容。
1986年,他高考僅1分之差而名落孫山。秋雨打濕了他的翅膀,他忽然記起故鄉的溫馨,于是,他沉重地飛回故鄉。他撲在故鄉古老的懷里,盡情哭泣,愰如童年時偎在祖母懷里嬉戲撒嬌。可如今,望著祖母的墳頭已是野草叢生,他已無法尋覓祖母慈愛的音容笑貌,只有故鄉的面目依然如故。幾許鄉情如酒,故鄉的人們用恬淡的愛輕撫他疲憊的心靈,恍如少年時祖母嶙峋的手輕撫他磨破的雙肩。
青春的追求
他與許多平步青云考入大學的人不同,他的大學航船沒有風帆,他手中只有雙槳。有人說,成功和失敗源于同一河床,不問收獲,但求耕耘。他不怕失敗,他更需要成功,他 追求充實的人生。
或許少了月色沙灘上的一雙足跡,或許舞廳中已失去他的蹤影,但夜深人靜時,伴讀的燭光映紅了他的臉龐,自考考場上有過他充滿自信的微笑。
他蔑視虛榮,他憎恨平庸,他不愿過渾渾噩噩如僵尸一般毫無生氣的生活,他的心同時代一起顫栗、激動,他欣賞擁抱進取的人生。
“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學問。”當他從別人的眼里發現自己擁有的只是普通、平凡時,也就開始塑造其美麗的歷程。他告別了多姿多彩的高中校園后,成為了一名月薪僅50多元的鄉村代課教師。
他相信奇跡,他用一顆真誠的心,執著不屈地追求著能夠俯瞰人生的生命世界,任何失敗和挫折都不能使他屈服。大海的洶涌浪濤更能顯示一個水手的風采,逆境的頑石只能迸濺生命之火,使其閃現耀眼的光芒。
是的,他的船曾在海灘擱淺,他的淚曾在黃昏和長夜中灑過,但那“命運”中顫動的音符在時時折磨著一顆年輕的心。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夜光乳白,斗室里擺滿書稿,一腔熱血,一份青春歲月。學海茫茫,既有鷹擊長空之志,何不去千帆競發的海上試一試身手?不要徘徊,莫要停留,稍縱即逝的年華,該有夢中的風帆,該有那生命的最美之聲,他奮斗過,在那人生之最。
他要在屬于他的那片土地上,去創造一個多彩而令人神往的世界,在汗水和淚水之后,他要收獲一個季節。那是金黃色的,沉重而又瀟灑。他通過成人高考,獲得了重慶廣播電視大學英語師范畢業證書,后來通過招聘考試,他轉正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
讀書的境界
每當夜深人靜,在自考的同時,他常在孤燈相伴之下翻閱古今書籍,以擴大知識的領域,激發他前行的斗志。
一代偉人孫中山曾撰聯:“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史學家翦伯贊用了俗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面壁也罷,冷坐也罷,讀書是寂然而清苦的事,人世間千般困苦,唯有寂然是最難的。魯濱遜經歷了荒島的嚴酷,作家笛福大概因為這個緣故,才給他覓了個“星期五。”在現代都市里,寂然的難耐更甚喧囂。或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偏要蟄居斗室面壁冷坐,這不是與人性相悖嗎?”那么讀書的革命家,學問家他們真的不諳人性么?其實,他們是在寂然的讀書中升騰一種常人達不到的境界。如玉出山,那峰巔的璀璨使讀書人奮力攀登。書中的世界或許更精彩,駱賓王說讀書有修飾之美:“書引藤為架,人將薛作衣。”吳從先說讀書有興會之歡:“千載奇逢,無如 好書相遇。”黃庭堅慨嘆:“三日不讀書,自覺語言無味,對鏡亦面目可憎。”古人讀書之樂,甘入寂然之鄉,誠如屠隆所說:“風流得意之事,一過輒生悲涼,清苦寂然之鄉,愈久愈增意味。”聽古人說法,真可體驗讀書之味,更有助于他直面自學艱難的挑戰。
孫中山式的“破萬里浪”罕見,翦伯贊式的文章“不空”也不常聞。他曾用6年時間自考,寫過3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有朋友坦言于他,太不值。影星劉曉慶曾以“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一個書名就拍賣一百多萬元。但他愿意在“教”與“學”中不斷豐富其知識,充實其人生。
縱觀古今,事實上許多哲人并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給后世留下荊山之玉、靈蛇之珠。馬克思為寫《資本論》而讀書足有1500多種。令人扼腕的馬克思本人并沒有看到《資本論》第二、三卷的出版,便去見“馬克思”了。毛澤東愛讀書在歷史中可算是少見的,連逝世的前三天都還在圈閱批注《容齋隨筆》,而他給世人留下的詩詞可謂驚世駭俗,可望而不可及。比如:“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擲地有聲的豪邁詩句,曾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在革命血與火的斗爭中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辭。好書中的營養,會使人不斷 成長,并有所建樹。默默地讀書是面壁,自考書山中的不斷尋覓,輝煌的是一種境界,充實的是 奮斗的人生。
為師的情懷
簡易的書架,陳舊的辦公室,重疊的書本,十平方米的斗室,既空蕩又充實,既寒酸又豪華。燈光,漂白了四壁,也漂白了一個生命,任跳槽下海金元閃爍炫目,他卻心平如鏡地坐在這里,孜孜不倦地抒寫著綠蔭里的情思,任憑滄桑的歲月在額頭瀟灑,他用對教育執著的追求,精心在黑色的畫板前構思素描,勾勒一個個初綻的花蕾,托起明天的太陽。
于是,他便在每一天的勾勒中,勾勒一個個幼小的心靈世界。在作業本里出示剪刀,剪斷錯誤,剪出思維和智慧。垂下金色的魚鉤,用一瓣心香作餌,垂釣彎彎新月,滴滴雨露陽光,顆顆童心。從此,他會聽到,每天都有雄雞報曉,都有串串桃李青春的腳步,朗朗書聲,激越的歌聲•••••••
當他走進靜靜的教室,站在三尺講臺上,青春的熱血在一雙雙求知的眼睛中沸騰。耐心細致地輔導學生,對事業投入更多的責任和執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畢業的學生飛出校園,當一封封桃李寄來的鴻雁飛落手中,當重慶市精神文明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酉陽縣委、人民政府分別把“ 重慶最美鄉村教師”“酉陽十大師德標兵”等桂冠授予他時,他才發現自己原來擁有這么多的美麗。
在“教”與“學”的日子里,他又開始了多方面的努力學習,他還參加了 魯迅文學院文學創作學習,不斷拓寬其視野和才能,盡情地接受著雨水的滋潤,知識的瓊漿在不停地滋養他,使他的頭腦漸漸地豐富和深刻起來。
他開始業余積極勤奮筆耕,教學點滴、生活體驗、人生感悟,一篇篇文章從他手中誕生,又在報刊雜志上變成鉛字。他多次在全國性征文中獲獎,他感到生命中充滿著創造、奮斗和美麗。學生成長的季節,園丁春風化雨,春華秋實,不計辛苦一蹍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校園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自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他就把整個身心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潛心教育,積極參加教研教改,工作中,即使被人誤解,也甘受委屈,嚴守師德,為了維護學校形象,敢于犧牲個人利益,處處保持一個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2016年9月酉陽電視臺記者在崔榮德所在的后坪鄉中心校對他進行專題采訪時,該校支部副書記王仕海對著鏡頭說:“崔榮德老師是我校的優秀教師,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我們大家應該向他學習。”
碩果累累
他在30年的教學生涯中,業余積極從事文學創作,迄今已在全國各級報刊雜志發表文藝作品800余篇,獲國家級獎項20余次,2004年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評為優秀學員,2011年被《光明日報》、北京廣播電視臺評為全國100名最美鄉村教師,2012年被中國散文學會授予全國時代文藝家稱號,同年被酉陽縣委、縣政府授予十大師德標兵。著有詩集《崔榮德詩選》、《低處的樹說》、《逆光行走》、《夢回唐朝》和教育專著《六瓣文德書(我的作文秘笈)》《創新思維與語文教學》。個人傳略收入《中國文藝家辭典》、《中國翰墨名家作品博覽》、《星星詩刊詩人檔案》、《語文教壇明星》、《中華姓氏通鑒》(第四輯)等大型辭書數據庫。
作者簡介:
黃大榮,重慶酉陽人,青年作家,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記實學會會員。紅土地文學社會員,現供職于重慶酉陽板溪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