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 詩韻黃姚”
2020黃姚詩會成功舉辦
時值葭月,北方初雪早已下過,千年古鎮黃姚,卻依然處處葉子花競相綻放,詩意盎然。12月12日,第二屆黃姚詩會在廣西賀州黃姚古鎮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十余位詩人、學者、評論家、詩歌刊物負責人齊聚黃姚,進行交流、頒獎、研討、采風等活動。本次詩會由《詩刊》社、廣西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廣西黃姚鎮旅游文化產業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詩刊》社中國詩歌網、廣西宋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出席會議的嘉賓有《詩刊》社副主編、評論家霍俊明、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詩人黃國輝、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詩選刊》主編劉向東、廣西黃姚古鎮旅游文化產業管理委員會主任湯松波、廣西作家協會副主席田湘、中共賀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賀州市廣播電視臺臺長葉景松、以及詩人趙智、孫曉飛、子川、吳元成、李木馬、劉偉雄、張應輝、哨兵、邰筐、高建剛、孫思、王單單、吳新宇、西娃、陳波來、吳辰、劉頻、羅勛、林芝、王曉笛、孤城、祝雪俠,以及賀州當地文聯、作協負責人、部分獲獎詩人代表和媒體記者。開幕式由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主持。
開幕式上,與會嘉賓觀看了黃姚古鎮宣傳片,通過直觀的、景觀化的感受,提前與黃姚有一個相遇。黃姚古鎮地處廣西東部,漓江流域下游。古鎮發祥于宋朝開寶年間,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1048年的歷史,有著優良的人文、生態環境。在新的時期,開拓出發展新格局,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古鎮,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特色小鎮、中國最美十大古鎮等稱譽。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湯松波在歡迎辭中,向各位遠道而來的嘉賓表達了熱忱的謝意。并對賀州、黃姚從歷史到現在,進行了深入描述,多角度地分享了當地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成果。湯松波說,近年來,賀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文化藝術事業發展,而黃姚古鎮更是賀州市文學交流創作基地和重要窗口。賈平凹、陳建功等一大批文化名家走進黃姚。希望各位遠道而來的詩人們,在黃姚慢慢欣賞、細細品味。用無限的熱情,擁抱黃姚的山山水水;用獨到的視角,訴說黃姚的魅力故事;用美麗的語言,彰顯黃姚的千年韻味。希望借助《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等平臺,吸引更多的詩人關注黃姚、走進黃姚、宣傳黃姚,在黃姚這片有著豐富文化資源和創作資源的土地上,描繪好黃姚形象、說好黃姚故事,創作出一批抒寫黃姚的優秀作品。
霍俊明在致辭中指出,自然山水如果沒有詩歌文化的浸潤,是不完美的。為什么黃姚古鎮和《詩刊》社一起聯手合作,來做詩歌征文和現場研討,確實是它恢復了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就是詩歌文化和自然山水的融合,一直是延續至今的。黃姚本身就是一個時間的化石,作為當代人,可能時間非常有限,可是當我們面對永恒的歷史遺跡,和詩人流傳至今的命名的文化沖動時,我覺得黃姚詩會,它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文化在旅游產業,包括在地方建設當中,所起到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面對黃姚的群山,我想到,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兩句詩“滿眼山川流水在,古來靈跡必通神。”這兩句詩可以刻在每個詩人的心里。希望大家以此次詩會為契機,走近這座千年古鎮,在參觀的過程中,認真感受時光、歷史、詩歌與人之間的深度對話,激起詩興和詩情。同時,霍俊明對未來第三屆詩會做了更深一步的展望與設想,通過不斷提升、更新活動品格與內容,讓更多的詩人和作家來了解這座千年古鎮,助推黃姚古鎮煥發詩歌的魅力與光彩。
會議期間,霍俊明、湯松波對"黃姚詩會"主題征文獲獎詩人代表,進行了頒獎。"黃姚詩會"主題征文活動自2020年1月15日正式開始征稿,截至2020年10月1日,收到網上投稿共數千件。經過嚴格的初評、復評、終評,共評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10后,優秀獎20名。聶沛、八零、王世長、李俏紅、邱保青等詩人獲獎。

黃國輝強調,黃姚的美,帶著很濃烈的古人文氣息。近期在一次全國4A級景區網絡評選中,排名第二,得到網絡和游客的如此認可,確實難得。江浙一帶的古鎮文化也很多,但是黃姚古鎮與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生態文明的主題,是全國文學創作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學有的時候,就是一種火花,這種火花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通過認識、感知,我們把這種火花變成火堆。通過本次詩會,希望以后跟大家能進一步建立更多的聯系。劉向東提到,來之前讀過大解和宗仁發寫的黃姚的詩,寫得非常好。很多時候,我們的旅游詩歌,不是旅游詩,實際上是詩旅游。我們不是看歷史現場、生活現場,而是詩歌現場。古詩在生態文明中的功能非常強大。那么,新詩也能完成這樣的使命。區別于夾雜其中的參賽體詩歌,詩人們從生活的現場,抵達了詩歌的現場,是非常有效的。黃姚有別于黃鶴樓鸛雀樓等等,作為一個千年古鎮,既是前人的生活現場,歷史的現場,又是現代的生活現場,我們如何用詩歌有效地跨越千年,更深入地指向未來,這可能是我們要做的功課。
“桂林山水甲天下,美麗的自然環境,為我們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田湘表示,希望能通過文化活動,來提高本地的文化品位,擴大影響力。作為黃姚詩會的策劃者,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幾年,在這方面,我們也一直在做出努力。歡迎詩人們多來,多品味。通過采風,深入了解古鎮的文化底蘊,寫出優秀的詩篇。
趙智談了采風的意義,對寫作的影響。再次來到黃姚,認識更加深入,誘發他創作了很多詩歌。認為采風為他提供了創作的資源和途徑,并不是說,讓我們的詩歌變成強迫式、命題式的創作。我們為什么而寫,如果寫一些不痛不癢,沒有現場感的詩歌,失去了社會功用的詩歌,是毫無意義的。反之,通過采風,黃姚歷史的厚重感,喚醒了我們對詩歌寫作的沖動,真正創作出有分量,有價值的詩歌。我們的作品要靠近生活,要有東西。孫曉飛認為,“通過書寫,我們將自己向他人的凝視敞開。”福柯的這句話,揭示出了我們今天來到黃姚的意義:我們書寫黃姚,書寫這一詩性空間中的自我,從而將黃姚與自我雙雙置于他人的凝視之下。通過凝視黃姚,人們發現這里的自然美。通過凝視寫作黃姚的詩歌,人們發現了隱含在自然美后面的詩性美。黃姚是美麗的自然空間,在詩人們涂抹了詩歌的繽紛色彩之后,黃姚的自然空間在一種詩意的感受中悄悄地進行了“版圖重構”,詩人們在這里尋回神秘與詩性,創造具有依戀感和懷舊感的氛圍情境。子川第一次來黃姚,他對生態文明做了多角度的闡述。認為除了自然角度、文化角度,政治角度對地方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古今學而優則仕,文化與政治的合二為一,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蘇東坡、白居易、歐陽修等。黃姚不僅僅是大自然對它的厚愛,與地方上出現的一些文人,也是有著非常大的關聯的。因為一首詩成就了一個地方,一個詩人。同時,作為終評委之一,對本次征文入圍稿件質量,予以了肯定。吳元成比喻,一座古鎮,一朵綻放了兩千多年的花朵,就在這里開放。青石板發出的光亮就是詩,黃姚本身就是一首詩。生態文學與生態文明,其實是一為二、二為一的。詩意的山水和山水詩也是一為二、二為一的。中國的詩人與山水的結合程度,最為緊密。來到黃姚,是一次內心的震撼與洗禮,中原文明與嶺南文明的融合,造就了既有優美山水,又有和諧生態,人文歷史、文化厚重的千年古鎮。
李木馬首先表達了參會的喜悅心情,作為《詩刊》的原編輯,他對詩刊社有著深厚的感情;其次,對黃姚詩會主題征文評選過程中,發現如此集中的好詩,感到意外;來到黃姚,迫不及待走在古街,看見青石板上,有鯉魚脊背的光芒,有了包漿。還有小街的拐彎抹角,就像詩歌斷行,長短參差,高低錯落。一下子就被點燃了詩情。劉偉雄談了對廣西、黃姚的印象,古鎮和自己的故鄉霞浦有相似的地方。他介紹了霞浦的詩歌生態,話題從霞浦到黃姚,稱對古鎮有一種很深的親切感。認為詩人的成長,也成就了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一個地方,一定要有詩歌的地標,要有詩人的地標。
來自武漢的詩人哨兵表示,經歷了疫情,作為一個詩人,這次走出來,來到美麗黃姚,與新老朋友相聚,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黃姚優質的生態、食材、長壽之鄉八十多歲的老太太還能砍柴等,都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讓他發出由衷的贊美。并從先賢的自然觀出發,對當下自然觀的建立,提出了要“接地氣”的看法。邰筐總結,詩人寫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回歸到自然狀況。詩人太需要多走一走,多看一看好山好水。今年疫情給我帶來的一個特別大的啟示,就是如果沒有疫情,誰也想不到,見面會很難。偉大詩人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中有兩句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沒想到一千多年后,變成現實。建議黃姚鎮旅游文化產業區管理委員會跟中國詩歌網搞深度合作,把黃姚打造成詩歌小鎮。高建剛比較了一下,去過一些古鎮,感覺黃姚是理想、夢境式的地方,是電影《面紗》的拍攝取景地。在自然生態方面,黃姚獨有的卡斯特地貌,是其它古鎮不具備的。是一個非常抒情,詩一般的地方。人文生態方面,民風淳樸,人們善良,聲音柔和,給我很感動的印象。黃姚自在、悠閑的詩意生活狀態,需要一個類似“愛在遙遠的附近”這樣一種符號式、中心詞來做宣傳、傳播。孫思對黃姚的山形有著濃厚的興趣,旅途的勞頓,隨之一掃而光。她通過列舉自己編輯工作中,親歷的一個個真實事例,說明采風詩除了現場感,還要有歷史感。光有靈氣不行,還要有功底。反對詩歌里運用大量密集、繁縟,而又令人費解的意象。作為詩人,不能無病呻吟。寫山水詩不能空洞,沒有內容,要有擔當和責任心。
王單單談及現代詩歌和黃姚的結合,如何讓一個古鎮走進真正的詩歌文本里去。這個采風活動,顯得很有必要,而且迫切。黃姚的山川流水對我們展示了一種公平的力量,這些山都是在地平線上拔地而起,平起平坐,每座山峰的高度,都是每座山自己的努力。自然的張力,在黃姚這個地方,獲得了很好的詮釋。古鎮是時間的上游,是時間凝固的一種形式,它供養著曾經的人間煙火。而現代詩歌是一種向前力量,它要守住的是現代感,要把這兩個處于不同時間極端上的物體,熔鑄于詩中,簡單的參觀,是不夠的。身體與所處時空,沒有很深的膠合,是很難寫出好詩的。采風詩歌創作,其實是很難的,要求一個詩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所獲得的見聞經驗,轉換為詩歌,應避免輕浮。來自瀟水之畔的吳新宇,來到黃姚之后,非常驚訝,很有感覺,黃姚山水調動了他創作激情。結合創作,他認為,采風詩不僅僅是在描摹當下的風景,或者感觸,詩人的每一首詩,都是在用他一生的積累,一生的閱歷在做準備。

吳辰提到,如何處理采風過程中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寫出獨有的詩歌,把陌生化的感覺破除掉,變成熟悉印在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寫出一個地方的詩歌。滿街飄著的豆豉味,才是獨屬于黃姚的味道。生活中的細節,反映了黃姚的獨到之處。比如黃姚八景中的“南蛇出洞”,尤其是在人多土地少的客家人居住地,為了把那塊石頭保存下來,不惜讓房子后移。他還建議,讓詩歌走進黃姚校園,走進孩子們當中,培養孩子們熱愛詩歌的興趣。擴大黃姚影響,邀請詩人們走進來是一個方面,讓這些孩子熱愛詩歌,以后走出去是另一個方面。來自柳州的詩人劉頻笑稱,他對黃姚非常熟悉,多次來過,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促成自己心靈的第二次發育。通過討論,感覺到大家對詩歌的真誠、認真、負責。與其說是在討論生態詩歌,不如說,我們通過這樣的討論,在還原詩歌生態,重塑詩歌生態的可能性。柳州有一個老市長,叫柳宗元,歡迎這樣的詩會活動,以后能放到柳州辦。羅勛從詩歌營銷的角度,談了他的看法,認為文旅結合中,詩歌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黃姚古鎮”,它首先是一座非常的旅游價值的旅游景區,然后,它與詩會聯在一起,就讓詩人有詩歌創作的強烈欲望,讓不寫詩的人有憧憬“遠方”那樣美好的向往。能不能像平遙成為攝影之城那樣,把黃姚古鎮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詩歌之城?打造“詩意古鎮,夢境黃姚”。
林芝談到,這次來到黃姚,在高速路上,看到廣西獨特的山形地貌。感覺這邊的山,像竹筍一樣,忽然從平地上樹起來。生活在這里,巨大的盆景就樹在門前,仙境一樣。通過參觀,對黃姚有了更深的認識。相信在詩人們的抒寫、歌詠中,通過點線面的宣傳,黃姚的形象會更加靈動、鮮活起來。后商發現,黃姚是一個交錯的歷史空間,有古老的祠堂,有幾十年的民居,也有新建的仿古建筑。這樣駁雜的狀態自然也是當下狀況的一種反應和表達,在詩歌也是如此。新近的狀態總是一種變動中的、不確定的狀態,就像歷史在重復它自身,觀念和寫作重復它自身。葉景松表示,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一直積極參與有關詩歌的活動。他對賀州歷史,對嶺南文化中的詩歌淵源,以及古文化名人的故事,如數家珍地進行了追溯,對黃姚做了更加準確、深入的介紹。并現場朗誦了科學家高士奇的詩歌《別了,黃姚》,認為還是詩,更容易讓人記住一個地方。盤春華說,黃姚是鑲嵌在瀟河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有“北有平遙,南有黃姚”之說。黃姚歷史底蘊深厚,具有比較重要的地理位置。在今后的時光里,詩人們多關注賀州,多關注黃姚。
與會詩人紛紛對詩人大解的黃姚采風詩歌,提出了贊許。王曉笛現場朗誦了大解的詩歌《夜走黃姚古鎮》。獲獎詩人代表高瞻、稠衣發表了感言。廣西詩人高瞻說,三次來黃姚,酒是故鄉濃。對黃姚的山山水水,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描寫黃姚的詩歌能獲獎,有一種意外的喜悅之情。來自賀州本地的詩人王忠民、黃萬雄、楊美英、劉俊、唐波、余潔玉、張麗等參加了詩會,并就研討會主題,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劉向東做了會議的總結,說這次研討會,大家現場感非常強,說真話,充分體現了大家所處的詩歌狀態。采風古來有之,李白、杜甫等詩人的詩,都是在行走中得來的。還有上一輩的詩人艾青等。我們的語境在發生變化,但是對于詩意的呈現,變化不大。對于采風詩,我們有一點誤區,我們過于看重一個詩人對于采風目的地的意義,過于看重你要寫一首詩所要表達的社會意義,詩不是這么來的,詩要的不是這種意義,詩要的是一種意義的可能性。詩人首先需要天賦,接下來是后學。詩人大解最近出版的詩集《群峰無序》中,大多都是采風詩,很受讀者歡迎,詩集脫銷加印。傅天琳獲獎詩集《檸檬葉子》,里面三分之二的詩歌,都是采風詩。當寫詩的時候,就要考慮用詩的方式來表達,我們過去的這種失敗,即或,采風詩很多的失敗,都是失敗在采風之后忘了你是詩人。用腦過度,用心不夠。好詩人幾乎是不用腦的,如果用腦去分析,有些是不成立的。一旦用心,這詩歌就成立了。非常期待這次采風之后,能產生優秀的作品。
會后,開展了采風活動。詩人們流連于黃姚老街的青石板街,賞游古建筑、古樹、石拱橋、清溪、古井……感受黃姚古鎮彌漫在空氣中,無處不在的美好詩意。
(照片由黃姚作協詩歌委員會提供)
作者:孤城
來源:中國詩歌網
https://mp.weixin.qq.com/s/8BGtU6BE0DJlUptbEUt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