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鄉謠
詞曲:烏薩
編曲:張潛 烏薩
錄音:色特比且
混縮:張黎兵
演唱:行走鄉謠
啵
我們要迎著風雨走
請忘掉所有的憂愁
我要一段段歌唱每一個午后
長長的旅途在我們身后
啵
雖然不可能有盡頭
也從不曾想過要回首
但愿有一天我能微笑著訴說
長長的旅途有我們走過
我是風中的一片葉子
故鄉總在我旅途的身后
我留在鄉間的歌喉
默默的伴著我行走
我是夕陽中一只歸雁
風雨兼程只為了守候
我留在鄉間的歌喉
行走在城市里的鄉謠
行走的音符,流動的鄉謠
——簡評行走鄉謠同名曲《行走鄉謠》
文//吉木里呷
似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特殊的行走方式,比如孔夫子出訪六國,詩仙李白神游華夏山水,游圣徐霞客行走大半中國再到近代詩人北島二十年的流亡生涯......仿佛不停歇的腳步聲就是他們創作的琴鍵,琴鍵一直在創作的載體上“嗒嗒嗒”地在敲擊著,于是許多作品開始顯山露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行走其實就是一種追尋,是不停追尋自己內心答案的過程,也是不斷在追尋中完善自己的過程。這或許也是行走鄉謠之所以用行走命名的原因吧。而鄉謠便顧名思義了,可以把它引申為“故鄉的歌(民)謠”抑或“鄉間的歌(民)謠”。從上一代人延伸到我們這一代人,其實行走的現象更為突出,從“下海”到“北上廣深”隨一系列以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加速度式的行走也更為普遍,而在這樣地大環境大背景下,“行走”其實更能代表當下人們的一種處境,至少是大部分人共有的一種環境驅使下的屬性。同時,我想“行走”這兩個動詞也更能精準的說明我們在鮮活地活著的事實。此外,“行走”“在清朝時期,凡不屬于專設官職,調充某項職役的都用此稱。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此稱額外派充的官,如:參事上行走;秘書上行走等”。由此看來,當時的“行走”之職好比當下的合同制,這一紙合同包含著許多人生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象征著某種宿命論式的成分,更符合于當下大部分人的境遇描述,所以,我想“行走鄉謠”的職能也可以理解為為當下而歌。這個結論可以從他們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行走鄉謠》里找到一些答案。這張同名專輯里反響較為強烈的應該是略帶雷鬼風格的歌曲《阿惹妞妞》,他們從大涼山彝人共有的情人阿惹妞(阿表妹)開始寫起,以充滿戲謔的演唱方式,從本土眾多范本《阿惹妞》的抒情風格中跳脫出來,以風格的迥異為母語歌曲的創新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歌曲內容也突顯當下性,即從他的阿惹妞“遠走”打工的事實以點到面的銜接出本世紀“打工潮”,以當下的境況反映社會大環境下生活現實,具有警覺性地提升了作品的人文環境性功效。專輯中還有像《鄉戀》、《問鄉》等表達鄉土情懷的歌曲,在大“行走”的環境中,更容易與“行走”的人群產生共鳴。歌曲《我在夏天等你》、《守緣》等則是以愛情為主線的歌曲。之后,行走鄉謠接連推出單曲《我的村莊》、《古史》(大雁)、《昭通,我的孜孜普屋》、《烏蒙姑娘》、《云朵下的思念》等單曲,這些歌曲都帶著濃濃的鄉愁,印證著這一代已然出走的事實,也照見著想要回歸的心。
同名歌曲《行走鄉謠》是行走鄉謠組合醞釀近十年后準備發布的一首屬于自傳性質的歌曲,歌曲前奏以電子吉他的清脆和干凈表現出純粹的音樂特質,加上鼓點的-強-弱-次強-弱-猶如一只只腳踏在吉他的旋律之上,表現出“為音樂行走”內在張力,給聽者安排了想象的空間,特別是在前奏旋律停頓下來的三秒空白條內,鼓點并沒有跟著停頓下來,而是單獨踩在白條內繼續“行走”,讓“行走”的腳步聲更加的真實化,這些有意化的精心安排和處理可算良苦用心,其功效也極為顯著。整首歌曲的處理方式其實還是偏向于主流音樂的處理方式,這里就不做過多的贅述了。歌詞則簡單中透露著質樸和真誠,他以“一片葉子”表現個體命運在時代的颶風中所扮演著的微不足道的角色,然而重點在于創作者知道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的同時,仍然選擇了行走的事實,這或許是大勢所趨之后只能“背風行走”的無奈之舉,可謂之“隨波逐流”,然而從歌詞“我留在鄉間的歌喉/行走在城市的鄉謠”可看出創作者其實一直在沉默著抗爭,具有不羈的性格體現。其次,“城市”和“鄉謠”之間可否存在一種“主流音樂”和“鄉間民謠”的隱形抗爭?是否是“小眾”音樂在“大眾”音樂席卷而來的浪潮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持與決絕?其實從歌詞的最后一句“行走在城市的鄉謠”不難看出,作者是做出了回答的,比如如果城市代表主流音樂的話,那么“行走在城市里的鄉謠”則體現了音樂的包容性,也即城市所具有的包容性。城市不僅包括原有市民,它還包含了所有進城從事各行各業的來自農村或其他地方的人群,他們共同組成了城市,顯然這個道理轉換到音樂上也是如此,它也體現了音樂的豐富和多樣性。所以,我想創作者試圖通過這首作品更多的是想表達人人各司其職,各種音樂風格各就其位的健康且良性互動發展的市場之愿,從這個概念上來說,“歸雁”的“守候”是具有拔云見霧之勢能的,它的堅韌因行走而堅韌,也因為故鄉在其身后像父親的臂膀一樣一直將他舉起,所以這讓“行走”的初心變得更加得堅定,于是,那些行走的音符,流動的歌謠才能在街頭巷尾如影隨形,也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吉木里呷:南墻詩影創始人,寫詩兼文藝評論。)


作者:吉木里呷
來源:眉凌文化
https://mp.weixin.qq.com/s/eKLBr0uikV2cVi7JjBtf0A
來源:眉凌文化
https://mp.weixin.qq.com/s/eKLBr0uikV2cVi7JjBtf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