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軸線建筑詩歌征集活動在北京建筑大學啟動
詩詠軸線 助力申遺
3月30日,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建筑與詩歌的對話”詩歌沙龍在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四合院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主要圍繞建筑詩歌文化研究中心啟動的北京中軸線詩歌文化研究展開。參加活動的嘉賓有:中國文學館研究員北塔、《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總編金石開、作家網總編冰峰、北京建筑大學附中校長楊建、北京領讀文化傳媒出版家康瑞鋒和詩人楊超等。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譚五昌教授從珠海發來賀信,預祝對話成功。北京建筑大學校工會常務副主席劉艷華致詞,北京建筑大學云水詩社社長、云水音文化工作室負責人云水音(賈榮香教授)做專題發言,活動由北京建筑大學人文學院辦公室主任林青主持。出席本次活動的還有北京建筑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土木學院、測繪學院、電信學院和人文學院分工會代表及云水詩社成員。杜苗、畢瀚文、劉小紅、田啟川、丁克良和李海萌等。
劉艷華在致詞中表示,建黨百年是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我們都是文明的繼承人、文化的創新者,在百年學府北京建筑大學,我們從此時此地出發,通過校內跨學科、跨部門及校外跨領域的詩意活動貢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教職工感知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她還提到,開展北京中軸線、中國文化的建筑解讀是建大服務社會、倡導建筑文化的新形式;云水詩社發揮建大優勢,開展主題系列的建筑詩歌研究,是秉承新時代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云水音從建筑詩歌的歷史與鑒賞講起,重點介紹了云水音文化工作室(建筑詩歌文化研究中心)所承擔的責任,將以不同主題開展建筑詩歌文化研究,首項工作就是與云水詩社聯合校內外多家機構圍繞北京中軸線的67座知名建筑及民居建筑進行建筑詩歌的收集和征集工作,展開從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建筑詩歌文化的研究,包括收集不同歷史時期的詩作和征集詩人現時創作的詩歌,對中軸線文化進行挖掘和呈現。她同時還提出收集和征集關于北京中軸線建筑的攝影作品,出版詩歌攝影集、舉辦詩歌攝影展覽,并且在征集過程中組織采風、開展學術研討等。她指出本次研討會著重務實性,對具體工作安排和要求做了詳細說明,并將面向社會發布“關于征集北京中軸線建筑詩歌及攝影作品的通知”。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助力,為詩界建筑詩歌研究領航,為北京建筑大學的辦學特色增彩。
與會嘉賓圍繞中軸線上的建筑詩歌文化研究進行了研討。楊健指出這是一項需要熱情的事業,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并表態北京建筑大學附中一定鼎力相助。
冰峰指出研究建筑就是研究人類學、研究民族,建筑與文化和文學有自然的相關性,做建筑詩歌的研究符合北京建筑大學的辦學特色,做實做好建筑詩歌文化研究有助于提升北京建筑大學的發展內涵、品質,擴大影響力,提升學校的學術規格。
北塔表示北京中軸線建筑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北京建筑大學最有資格擔負起研究任務,近幾年在云水音文化工作室和云水詩社的努力下做了不少工作,也最有作為。他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設性建議,增加對中軸線建筑文化的探討和培訓,購買相關資料,如何選定中軸線的建筑范圍,分段、分類型、分批次進行采風等。他還對如何建立云水音文化工作室學術委員會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保證工作室的學術水準。
金石開認為建筑和詩歌是互生關系。建筑渴望永恒而不得,詩歌為其注入了生命,使其永恒。后世傳誦的,是詩人的個人經驗、情感,而不是物質上的建筑,所以他指出在設定征集詩歌標準時給予考慮。
康瑞鋒在明清中軸線建筑圖片的收集、胡同文化、名人故居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特別提到德國學者在上世紀初所拍攝的中軸線建筑照片是非常值得參考的攝影資料,為收集攝影作品打開一條新思路。他作為出版家很期待將會是怎樣的詩文攝影書稿交到他手中,會以怎樣的展覽形式呈現。
楊超介紹了詩人們走北京寫北京的經驗,建議多走多看北京中軸線建筑,獲得靈感,從已經完成的數百首詩中精選,共同合作做好這項工作。
丁克良對測繪與詩歌的結合提出了建議,認為對中軸線建筑詩歌文化研究可以在時空結構分析方面有所延伸。杜苗認為應該多了解外界的相關研究,確保我們做的研究不是重復勞動,真正具有創新性。林青最后終結,她認為此次詩歌沙龍既是開展北京中軸線建筑詩歌文化研究的重要序章,也是北京建筑大學助力北京市教育工會開展“讀懂中國·認知北京”的活動之一,是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獻禮建黨百年華誕的典型成果。
研討會后,在風和日麗,繁花似景,彩球飛揚的四合院小院進行了詠詩交流。詩人們朗讀了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歡的作品,樂隊同學演唱了自己創作的歌曲,并為朗誦全程配樂。北塔將自己創作的包括北京中軸線建筑詩歌的詩集《巨蟒緊抱街衢》贈送云水詩社,并贈送眾詩友自己的譯著。
此次活動是北京中軸線建筑詩歌文化研究的新起點,希望得到北京中軸線申遺機構的更多關注,得到詩界朋友的更多提攜,得到北京建筑大學的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