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栗山詩會的部分詩人在屈原投江之地河泊潭讀詩憑吊
屈原投江之地河泊潭讀詩憑吊
中國詩人環洞庭湖田野調查寫作計劃探尋詩歌源頭
第六屆栗山詩會暨中國詩人環洞庭湖田野調查寫作計劃22日在長沙啟動,參加栗山詩會的詩人、評論家23日經過在湘陰周瑟瑟胞衣地栗山、左宗棠故居柳莊、樟樹港辣椒小鎮的詩歌田野調查活動之后,24日來到岳陽屈原投江之地河泊潭讀詩憑吊,在河伯潭懷沙亭舉辦詩歌討論會,探尋詩歌源頭。詩人們在河伯潭讀詩,集體將酒倒入江中,詩人們在端午節即將到來時追懷屈原的詩魂。

河伯潭懷沙亭舉辦詩歌朗讀與討論會
清光緒《湘陰縣圖志•卷二十二•水利志》載:“河泊潭在鴨舌港西北,見洪武冊,一作河步獺潭,據盛宏之《荊州記》:羅縣北帶汨水西流注湘,去縣城三十里名屈原潭,《水經注》汨水又西為屈原潭,即羅淵也。”
河泊潭位于屈原管理區鳳凰鄉河泊潭村。1981年,河泊潭被公布為汨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豎有花崗石碑標志:“河泊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目睹楚國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在此處懷石投江殉國。”

詩人集體將酒倒入江中,在端午節即將到來時追懷屈原的詩魂
栗山詩會創辦人、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組長周瑟瑟提議,河泊潭為栗山詩會與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寫作計劃的一個駐地。李不嫁主持了當天的河泊潭讀詩會。
來自深圳的著名詩人、評論家徐敬亞談到:“我站在屈原投江處。一步之內就是汨羅江水。這條東亞大陸罕見的江流,正逆頂著黃河長江,由東向西翻滾而去。2299年前,一位詩人,就是逆頂著時空,向這條相反的江的相反方向游去。背后是低垂的鳳凰山,周邊是沁綠的稻田與山野。這是我們的墳墓,一座永遠翻滾的流水之墓。我目測了一下,墓寬百步,這也許是詩人選擇的本江最窄處。不遠的汨羅江大橋江水滿溢,橋寬896米。此墓更長,自江西修水起至湘江止,滾滾西逝,計250公里。得益于栗山詩會,得益于“環洞庭田野調查寫作計劃”這個永久的落腳之地,更得益于這個暗含著智慧力量和另類情懷的民間詩聚,讓我感受到了汨羅江中那滔滔不止的、另外的力量!”
周瑟瑟在河泊潭讀了他的詩《屈原哭了》,并以他父親生前為鄉鄰作悼詞的哼文腔調哼唱了屈原的《九歌•山鬼》。他說:“栗山詩會舉辦到第六屆終于來到了屈原的投江之地河泊潭,汨羅江是流淌在我們詩歌血脈里的河流,很多年我都是從汨羅江上過,也無數次想象屈原的幽靈突然出現在我面前,長須白袍的屈原向我發出天問,我也以詩寫過《屈原哭了》。今天來到河泊潭,看到深沉的藍色江水靜靜在河泊潭涌動,看到江邊橘樹上翻飛的彩蝶,看到岸上水稻田里的禾秧,我還是忍不住內心沉郁的情感,多年來我已經把屈原當作詩歌里的父親,他瘦削的臉,他的面容已經沉到了我的內心。在河泊潭,我想到了晚清湘陰人郭嵩燾為屈子廟撰寫的對聯‘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懷沙沉此地,兩千年后,唯有灘聲似舊時。’”
來自山東的詩人馬啟代說:“來到河泊潭,面對眼前一江跪著西行的波浪,在我精神時空里繚繞奔騰的汩羅江一下子具體起來,我知道,這里曾是中國文化被遮蔽的源頭,也是中國人精神的一個支點。作為來自《詩經》故鄉的詩人,我靈魂中一直回蕩著《楚辭》的聲音,它們所形成的傳統共同塑造了我們的文化品格和審美趣味,成為我們的精神基因。如果說中國有一個抒情傳統,那亳無疑問還有另一個傳統不能漠視或低估,這就是沉郁悲愴的家國情懷。河泊潭理應是一個坐標,在此浩蕩時空的交叉點上,我們應重新發出詩壇上業已微弱的天問之音。找到屈原沉江的河泊潭,是此次中國詩人環洞庭湖田野調查寫作計劃活動的重大收獲!”
來自浙江的詩人雪鷹說:“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的意義重大。在傳統與創新,縱承與橫移交織下的中國新詩,目前到了需要停下來思考的時候了!各種探索,各種流派的詩人們,需要深入大地走進田野,尋找中國新詩的根脈,以及與世界詩歌對接的節點。尤其在端午前,在詩宗屈原抱砂沉江之處舉辦這樣的活動特別有意義。如果所有詩人的靈魂都能有這樣的洗禮,實現詩歌精神的皈依,那么這樣的活動,將會為詩歌未來走向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
來自遼寧的評論家宮白云說:“很榮幸受邀參加第六屆栗山詩會、環洞庭湖詩歌田野調查寫作計劃,切身感到一種文化尋根的必要與重要,它為一些虛無縹緲的詩歌寫作找到了出口與途徑。當我們在屈原投江地方大聲誦唱他的詩歌,討論關于詩歌的種種,經歷與感受到的是一種靈魂的洗滌與對詩歌的大敬畏感。與其終日冥想虛構一些毫無意義的小情小緒,不如來到田野寫點觸動心弦的東西。面對原生的‘田野’,忽然便驚訝地發現以前懸在空中的寫作是多么的膚淺,唯有大地才是一切深厚的根源,而我們腳踏過的每一處地方經歷過的每一個平凡微小的事物忽然就都充滿了異常的意義。田野調查打開了詩歌深處的眼睛,一些平日視而不見的東西突然就有了神秘的聲音和暗示性的能量。”

詩人們在汨羅屈子文化園
彭麥穗先生是河伯潭本地的退休教師,他長期研究屈原,他向詩人們介紹了河伯潭的歷史文化。他說:“中國當代詩人環洞庭湖田野調查寫作組一行,來到了屈原管理區屈原投江地河泊潭江邊,詩人們仔細解讀石碑上的歷史文字密碼,在懷沙亭召開了詩歌誦讀會,每個人都把對屈子精神的解讀與認知,融進自己所寫的詩行,大家一致認為,詩歌的真正源頭在這里,我們怎樣才能在此落腳,開一代詩家新風,也期待端午節詩歌筆會與吟誦再一次能在河泊潭江邊懷沙亭舉辦。”
詩人徐敬亞、周瑟瑟、李不嫁、馬啟代、葉德慶、宮白云、王唯、榔頭、張朝暉,以及汨羅市詩歌學會副會長黃鸝、黃鳴凱朗讀了詩歌。
栗山詩會由詩人、評論家、紀錄片導演周瑟瑟2016年創立于湘江邊的栗山村,已經舉辦了六屆。由湖南省詩歌學會、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湖南湘陰縣文聯主辦,中國詩歌田野調查小組、湘陰縣詩歌散文學會、《卡丘》詩刊承辦。

汨羅江水由東向西翻滾而去

栗山詩會創辦人、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組長周瑟瑟寫下詩篇《屈原哭了》
附錄:
《屈原哭了》
——給我的故鄉
作者:周瑟瑟
很多年我都是攜妻帶子從下火車,天色微暗
很多年我都是從黎明的汨羅江上過,江水泛著泡沫
每次我都看見屈原坐在汨羅江邊哭
我不敢低頭,我一低頭酸楚的淚就會掉下來
那幾年我活得多苦啊,現在境況稍有好轉
但內心還是不能忍受屈原坐在汨羅江邊哭
我一下火車,他就跟著我,要我告訴他《離騷》之外的事
我吱吱唔唔只是嘆息,“我想念故鄉的親人
我想念在江邊哭泣的你……”
除此,我不能抱怨人生多險惡
家國多災難,我只能默默從汨羅江上走過
像所有離家的游子,我紅著臉在故鄉的大地眺望
我看見死而復生的屈原
我看見饑餓的父親代替屈原在故鄉哭
他終于見到了漂泊的骨肉,兒啊一聲哭
一聲屈原的哭,一聲父親的哭
把我泛著白色泡沫的心臟猛地抓住
我在汨羅迎面碰到的那個長須老頭,他是饑餓的屈原
我衰老的父親,淚水把臉都流淌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