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紫金文化優(yōu)青南京市百名文化優(yōu)秀人才
王憶:一位南京女孩輪椅上的“奔跑”
“再普通渺小的角色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希望能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你們對生活、對感情,甚至對生命的理解和釋然。”
深夜十一點, 南京一棟居民樓的一扇窗里還亮著燈。
一燈如豆,人影搖曳。
只要燈不滅,小區(qū)里的媽媽們就都能再說幾句狠話——人家王憶還在寫作,你們怎么好意思不努力?
他們口中的王憶,就是中國作協(xié)、江蘇省作協(xié)、南京市作協(xié)會員,南京青年作家王憶。張海迪曾稱其為“不倒的生命之樹”。
從19歲到現(xiàn)在,13年間,王憶靠著并不靈活的一根手指,在輪椅上堅持寫作,陸續(xù)出版了散文集《輪椅上的青春》《在輪椅上奔跑》,詩集《愛,不能等》《等待春天》《愛,無止息》《在寂靜里逆生長》,小說集《不虛此行來看你》等9部作品,總發(fā)行字數(shù)超200萬字,敲爛了3個鍵盤,將她生命的一分一秒磨成了一本又一本書。
“奔跑,我一直在奔跑 / 以最獨特的方式奔跑 / 跌倒也好,流血也罷 / 摔破的傷疤總會結(jié)痂 ……輪椅上奔跑的速度很慢 / 齒輪轉(zhuǎn)動的時速已足夠 ……”
在散文集《在輪椅上奔跑》中,王憶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而王憶的人生,也如同一場場跑步比賽,將她一次又一次地送上人生的領(lǐng)獎臺。

△王憶
障礙跑||寫作給了她另一種“活法”
1989年的一個冬天,江蘇鹽城,隨著王憶呱呱墜地,一道無形的“障礙”擺在了她的人生軌道上。
出生后,醫(yī)生診斷其為“小腦偏癱”,甚至預(yù)言她“活不過十歲”。

△王憶和父母
小腦偏癱給王憶的生活帶來很大困難,最主要的是影響了其肢體的發(fā)育和語言交流能力。
但她的父母沒放棄。
為了給女兒看病,父親王鳳剛帶著小王憶跑遍了全國各大醫(yī)院,遍訪名醫(yī)。
為了讓女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998年,全家搬到南京,讓整天“吵著要上學(xué)”的小王憶如愿以償。
讀書后,王憶漸漸對文字有了感覺。
十歲那年圣誕節(jié),參加完篝火晚會,王憶在一張方格紙上用一篇小短文記錄了當時的感受。
那是她“寫”下的第一篇文章。
說是寫,更像是“刻”。

△王憶的日記本
由于無法像常人一樣握筆,王憶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得用盡全身的力氣,字跡深深地“刻”在了稿紙上。
從那時開始,王憶堅持每天寫作。
每當父親王鳳剛收拾王憶手稿的時候,都不忍去摸紙張上那凸起的一個個小點。
“有點硌手”父親形容。
“小時候做什么都不行,一件衣服要穿半個小時,但她卻能堅持寫作?!笨磁畠簩懽鞯倪^程尤為煎熬,母親呂開萍每次都受不了,只能躲進房間偷偷抹眼淚。
小學(xué)二年級,她的作文被老師貼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四年級時在作文比賽中獲一等獎;初中時,作品在南京市作文比賽中摘得獎項……
王憶的文學(xué)夢一點點破土、萌芽、開花。
越野跑||成功靠的是挑戰(zhàn)極限
2007年,完成了九年義務(wù)教育的同時,王憶自學(xué)了大量的文學(xué)知識,把張海迪、史鐵生當作偶像,認定“自己的未來一定會與文字發(fā)生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張海迪贊王憶為“不倒的生命之樹”
盡管身體被禁錮在那一小方空間內(nèi),但文學(xué)創(chuàng)作讓她能獨立自由地奔跑,把苦水、淚水化作照亮人生夜路的星輝和燈盞,讓她與命運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26歲那年,王憶將自己從19歲開始寫的隨筆整理成書——處女作、隨筆集《輪椅上的青春》出版。
發(fā)布會上,天南海北的讀者簇擁著她。

△簽售會上,王憶的粉絲們
王憶眼睛瞇成了一條線,笑得像一個孩子。
“在那之前我從未想過自己能夠在二十多歲的年紀綻放出自己的價值?!?br />
創(chuàng)作時那種“自由和幸福”的感覺讓她沉醉,文學(xué)創(chuàng)作為她單調(diào)的生活打開了不同的模式。
“當把自己的心里話寫成一篇動人的文章,不僅有一吐為快的順暢,還讓自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感?!?br />
但這些幸福的背后,卻飽含血淚,猶如一場場挑戰(zhàn)極限的“越野跑”。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謝紅回憶起王憶寫《冬日焰火》的那段日子,總覺得自己有點“狠心”。
整整兩年時間,謝紅“逼”著王憶七易其稿。
只能用一根手指打字的王憶,指尖不知道被鍵盤磨破了多少次。十指連心,實在忍不了,她就拿起手機,用外殼繼續(xù)敲擊鍵盤。
2020年,自傳體長篇小說《冬日焰火》出版。
就是靠著一根手指、一臺電腦、一輛輪椅,讓她鑿開了命運密不透風(fēng)的墻。
馬拉松||創(chuàng)作這條路風(fēng)雨無阻
兩年前,湖南評論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劉誠龍見到了三十歲的王憶。
他感慨,“三十而立,三十她不能立,只能坐在輪椅上;三十而立,很多人不能立,她卻在作家群里立成一道風(fēng)景,多少人夢寐以求而不能,她已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
寫作的“馬拉松”,開始了,就停不下來。
那種“我就要和別人一樣”的自尊心支撐著王憶在寫作的路上向前狂奔。
于是,到了晚上,那盞綠色的小臺燈又準時亮起來了,鍵盤又噠噠噠地響起來了,打印機又嗡嗡嗡地動起來了。
“佛系青年”們在網(wǎng)上喊著“努力太累,我只想躺平”時,她在寫;
“中年少女”們開始在社交平臺上曬出退休生活,想著“就地臥倒”時,她還在寫。
有人問她,這么難,你怎么能一寫就是二十多年?
她在日記中寫下這樣揪心的話:
“如果不能寫作,我的眼淚一輩子都流不干。字,多寫一行;夢,就更進一步?!?br />
在給王憶的書《等待春天》作序時,作家曹文軒寫道:“我覺得上帝非但從未給她關(guān)上門,反而仁慈地多給了她一扇獨特而明亮的窗戶,讓她能透過這扇窗戶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風(fēng)景?!?br />
王憶的窗口,總有花,臉上,總有笑。

△生活中的王憶
別人眼中是苦,她能咂摸出甜。
只要全身心投入寫作,她就能變成一個完整美好的自己。
接力賽||照亮越來越多人的路
2020年,在去云南的飛機上,王憶認識了一個四川女孩。
因家庭貧困,父親患病,女孩很早就出來打工。什么都干過,甚至開過挖掘機。跟嫌棄她的前夫離婚后,她出來創(chuàng)業(yè),發(fā)誓要讓人生變好。如今,她有了新生活,這次就是跟男友去旅游。
分別時,她抓住王憶的手,“別鉆牛角尖,人哪有過不去的坎呢?”
女孩被王憶寫進《不虛此行來看你》,成了在地震后殘垣斷壁間開著挖掘機的“金花”。

△王憶的作品總能讓人看到希望,看到光
在作品中,她還寫下帶患病女兒送外賣的女騎手,寫一個患病女生漫長的尋醫(yī)之旅,寫有著辛酸歷程的女保姆……
這些作品里的女孩,仿佛拿到了王憶人生的“接力棒”。她們面對災(zāi)難勇于迎戰(zhàn),然后將這些經(jīng)歷蛻變成“鎧甲”,穿在身上。

△旅行也是王憶收集素材的途徑之一
“再普通渺小的角色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希望能在我的文字里找到你們對生活、對感情,甚至對生命的理解和釋然?!?br />
王憶是追光者,亦是燃燈者。
曹文軒說,王憶內(nèi)心明媚的陽光透過紙張,光芒萬丈地四射開來,帶給我們每一個人力量與希望。

△曹文軒贈書給王憶,并寄語
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主席汪政說,王憶用三十年的不懈奮斗,解鎖了自身無數(shù)的“可能性”,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和答案,那就是珍惜生命,用好生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王憶高舉的那盞“燈”,漸漸注滿“燈油”,照亮了越來越多人的路。
數(shù)年間,她的輪椅經(jīng)過特殊教育學(xué)校的操場,也路過南京女子監(jiān)獄的鐵窗。
有人拉住王鳳剛,懇請他多帶女兒來辦訪談會和詩歌朗誦會。
“她的書在特校很受歡迎,很多人從中得到了力量?!蓖貘P剛說,“看到王憶,很多讀者心里想的,是追問一個殘疾人如何成長為作家的,但我更希望大家能看到她是如何在逆境中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堅定的優(yōu)秀青年,并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積極回報社會的溫暖和關(guān)懷。”
夜又深了,王家小窗的那盞小臺燈又亮了。
燈火常在,行者不孤;一燈如豆,也能照亮希望的汪洋。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 張?zhí)鹛?br /> 編輯 | 祁績
設(shè)計 | 畢婷
排版 | 王婧
校對 | 熊向?qū)?br />
作者:張?zhí)鹛?nbsp;
來源:南京文化人才
https://mp.weixin.qq.com/s/CvkdxXJTazHTMymc7eci3A
記者 | 張?zhí)鹛?br /> 編輯 | 祁績
設(shè)計 | 畢婷
排版 | 王婧
校對 | 熊向?qū)?br />

作者:張?zhí)鹛?nbsp;
來源:南京文化人才
https://mp.weixin.qq.com/s/CvkdxXJTazHTMymc7eci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