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山區留守女人的主旋律電影
《留守山村的女人》已進入實質性的籌拍階段
《留守山村的女人》已進入實質性的籌拍階段
黃泥坪座落在四周環山的谷地里,村后是山,村前是畈,山路盤進云里,小溪繞村流淌,日日炊煙、裊裊娜娜,幾家垂柳,幾株綠楊,那是一幅風姿綽約的水墨畫。然而,昔日的小山村,如同一管洞簫,伴著山風山雨,嗚咽在山的皺折里,那是前輩們逃荒落腳的地方,草一蓬蓬地枯了,人一茬茬地老了,但山民們依然在低沉哀怨的簫聲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雞打鳴,母雞下蛋,養豬養牛,耕田耙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席卷全國的那一場農村變革中,小山村才邁出了最初的步伐。板結的泥土復蘇了,混沌的山民醒悟了,他們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后,鉚著勁在自己的責任田里耕耘播種,迎著秋風收獲自己的糧食,然而當商品經濟大潮帶來一個精彩世界的時候,糧食生產卻出現了經營性虧損,剩余勞動力要找出路,農民致富的眼光已超出了土地之外,這時候,城鎮建設一日千里,到城里掏金的夢想激勵著成千上萬的農民,他們紛紛離鄉背井,走向城市,涌進了上個世紀末的農民打工潮。血氣方剛的青壯年男人們都出外打工去了,家里只留下老人、小孩和女人,他們被人們習慣地稱之為“留守族”。那些留守女人,用自己一雙并不粗大的手含莘茹苦地把“女”字一筆一筆寫在屋檐下,構成了一個個穩穩實實的“家”,成為走四方男人們夢中的寧靜港灣。
留守山村的女人從丈夫手上接過負重的扁擔,把自己鍛造成一枚金屬十字架。把男人的挺拔留下,把女人的溫柔掖在懷里。從后面看,是一座雄奇峻峭的山,從前面看,也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
留守山村的女人從丈夫手里接過犁耙,把自己塑造成一頭牛,把男人的汗珠子滾太陽留下,把女人的胭脂花粉藏在梳妝臺里。從側面看,是一張犁,從正面看,也是一張耙。
留守山村的女人天蒙蒙亮就起床,趁著晨靄把昨天的汗濕的衣服浣洗好,等太陽出來的時候,衣服已經晾曬在門前的樹枝上;夕陽西下,月出東山時,才荷鋤帶月歸。
留守山村的女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故鄉的日月擦得锃锃亮;
留守山村的女人用些微的柴禾將炊煙裊繞在故鄉的上空,把故鄉的生活燒得有滋有味。
留守山村的女人把自己流放在田間,細心觀察莊稼的長勢、墑情、蟲情,把故鄉的莊稼伺候得笑彎了腰,好讓丈夫在城市里一心一意種好高樓,城市不種高粱只種高樓。
留守山村的女人不僅把外面的承包地弄得井井有條,也把家里弄得雞飛狗叫。好讓丈夫懷揣收割高樓后的收成回家后,還有一個鍋熱灶熱的溫馨。
留守山村的女人也有心煩意亂的時候,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只好就著清風自己去梳理。
留守山村的女人不僅守住了土地也守住了自己,而且還在家鄉土地上開辦了公司,居然將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為那些外出打工的男人們預備了一條退路。
留守山村的女人是故鄉的一面旗,旗在陣地在。
留守山村的女人是故鄉的一口井,井在生活在。
留守山村的女人是故鄉的一片月,月在故鄉明。
留守山村的女人是故鄉的一棵樹,丈夫飛得再遠也會葉落歸根。
……
由著名作家、編劇、導演遠山根據以上主題思想編劇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留守山村的女人》已由國家電影總局審查通過,并頒發了電影拍攝許可證(影劇備字〔2021〕第2366號)。該片將展現出一朵朵獨具特色的女人花,情節千回百轉,人物性格突出,故事扣人心弦……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詮釋解決“三農”問題任重道遠,是一部謳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鼓舞億萬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旋律電影作品。
電影《留守山村的女人》由中潤海天傳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攝制,目前已進入實質性的籌拍階段,擬定2021年底前完成拍攝任務,將由中潤海天傳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遠山擔任總導演、總制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