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四千行詩為李冰樹碑立傳
春風文藝出版社2022年3月精心包裝推出的四川詩人、小說家凸凹四千行長詩《水房子》,近日已在京東、當當等網絡平臺和全國實體書店上架。詩集8.25印張,266頁,異形開本,詩近4000行,文近3萬字,由“序詩”“上游:水之房基”“中游:水之房體”“下游:水之房頂”“后記”,以及序、跋和附錄構成。詩集扉頁文字為:謹以四千行長詩《水房子》獻給偉大的李冰和世界的都江堰。
凸凹此前用小說為李冰寫過傳記《湯湯水命》,這次的《水房子》是用詩歌為李冰寫的傳記。
北京中華世紀壇雕塑有上下五千年四十尊中華文化名人,李冰位居第六。排在他前邊的五位是管仲、老子、孔子、孫子、屈原。緊挨在他后邊的五位,是司馬遷、張衡、蔡倫、王羲之、祖沖之。李冰在兩千多年前創建都江堰,成都平原因此成為天下聞名的“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蜀守冰”就這樣來了,從《史記》中來,連姓氏都沒有。但他的水,流了兩千多年了,至今都在灌溉我們。李冰的水,是對古蜀“蜀水文化”的繼往開來。
《水房子》是第一部敘寫李冰的長詩,第一部出版的“獻給偉大的李冰和世界的都江堰”的詩集,由72首相對獨立又相互嵌合、渾然一體的詩作構成。每首詩,均配有摘錄自古今中外名人名著有關李冰或都江堰的一個金句,作為題記。作品勾古連今,集詩藝性、思想性、科普性、稀缺性、收藏性于一爐,呈現出其獨有的文化價值景觀與儒釋道同構的精神情懷。該選題由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立項,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全程支持。
詩集甫一出版,就獲得各方讀者好評,被新華網、中詩網、封面、紅星等媒體重點報道。同時,業界專家也紛紛予以高度評價。
耿占春(詩人、批評家、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員、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評價:凸凹《水房子》提供了書寫山水的當代范例,他不僅書寫著個人內心的山水,流淌在血液中的山水,還書寫著山水之間循環著的人類世代;這山水是君臨天下之人的胸中河山,也是坎坷于人世的苦命人隱藏肺腑的丘壑;凸凹詩歌修辭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倫理意義的想象力,他在寄情于山水之間時,沒有忘記那些從勞動者的掌溝或“從額紋流過的河流”。
李舫(作家、批評家、《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指出:凸凹用四千行長詩《水房子》復盤的李冰的生命水向,沉潛而敞亮,充盈著獨特的藝術微瀾和滴水穿石的思想鏨痕。其對歷史人物生平與事功之史料、傳說、物證和實地踏勘雜糅的詩學化處理與呈現,尤其對時間閃電的截圖機栝,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長詩生成原理與探索方面水到渠成的可喜突破。
霍俊明(詩人、批評家、《詩刊》社副主編)直言:凸凹的長詩《水房子》是當代“水經注”,以李冰、都江堰以及水系為歷史命運的精神共時體,深度、立體、多維地展現了空間、地理與人、社會、歷史的綜合視野,詩人個人化的歷史想象力、求真意志力在縝密的結構和地方性知識的再度發現中獲得了精神重力和思想載力。
北喬(詩人、作家、批評家、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認為:凸凹的目光回到歷史現場,以詩人的方式與李冰展開心靈對話。在宏闊的視野下端詳細微的質感,在詩意的流動中展開人物與歷史的雙重敘事。四千行長詩《水房子》在水的生命之源和質樸且玄妙的意象中藝術互動,繼而獨具個性地讓水成為詩性之眼,人物之靈,歷史之道。
王學東(教授、博士,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院長,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冰研究輯刊》副主編)在序文《瞧,這個人!瞧,這首詩!》中寫道:在我心目中,唯一能與孔子相提并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是蜀守冰,也就是李冰。孔子和李冰,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互相推進的兩極。以孔子為核心的整個中華文化體系,更為關注社會建構和心靈的安頓問題這樣的一極,而李冰所體現的則是中華文化另外的一極,那就是對于肉體生命存在這一極。孔子更為關注的是心性的修煉,鑄就了一個博大精深的道統體系;李冰則直接指向肉身的日常需求,修建了具有鮮明科學理性精神的灌溉工程。孔子讓我們在“天人合一”之境中,提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李冰則在“天人兩分”的視域之中,維護肉體的光澤和輝煌。
王國平(詩人、作家,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協副主席、都江堰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在跋文《請允許一位詩人向另一位詩人致敬》中寫道:凸凹先是捧出了頗具影響力的35萬字長篇歷史小說精品《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向李冰致敬。然而小說寫完,意猶未盡。最終,他捧出了72首共計4000余行的詩,實現了致敬李冰、致敬都江堰的一個最隆重最龐大的詩歌儀式。這座由詩歌搭建而成的《水房子》,不僅是當代山水詩寫作的典范建筑,也是向李冰和他身后千萬個李冰致敬的川主祠堂,更是灌區兒女守望故鄉的精神家園。
張媛媛(95后詩人、批評家,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在詩集附錄的一篇一萬二千言專論中說:長詩《水房子》不僅是與小說《湯湯水命》“互文共生”的姊妹篇,也是孳乳于凸凹全部創作的“叢生型”文本。《水房子》不僅在詩歌的內容上呈現回望歷史,感念故鄉的主題,更在形式上呼應歷史書寫對生命的構擬。長詩在結構上的層次分明、彼此映照,娓娓道來、絲絲入扣,既綿延復寫將逝的記憶,又不斷淬煉詩匠的技藝。這是獻給李冰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頌歌,也是獻給百年漢語新詩的禮物。漢語新詩的歷史書寫正是如此借記憶的互文與技藝的建構,不斷逼近未竟的想象
都江堰灌區成都、綿陽、樂山、德陽、遂寧、眉山、資陽7市40縣(市、區)的1130萬畝農田灌溉,2500多萬城鄉人民生活生產用水及生態環境用水,無不是李冰的水。
近年,四川在提振文化自信、建設成渝經濟圈行動中,提出了一個很響亮的理念和口號,那就是,“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恐怕少有人注意到,居于巴蜀文明與天府文化之間節點,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正是李冰。李冰出現在古蜀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之后,文翁、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王褒之前,承襲古蜀治水之法,創建都江堰,奠基天府之國,發蒙天府文化,居功至偉,無能出其右者。在巴蜀,在古蜀開明王與西漢文翁之間,129年中,除了李冰,誰還能數出幾個甚至一個有名有姓像模像樣的人物?
據作者凸凹介紹,《水房子》因系72首短詩合成,他就一邊寫,一邊以發表的方式檢驗、修訂詩作。詩作得到了《天津文學》《雨花》《朔方》《四川文學》《民族文匯》《鴨綠江》《中華辭賦》《星星》《草堂》《詩潮》《詩歌月刊》《詩林》《中西詩歌》《中國詩人》《上海詩人》《芙蓉錦江》《三峽》《川江》《岷江》《沱江文學》《幾江》《三江潮》《群島》《瀘州作家》《HPW(國際詩壇)》《國際詩歌翻譯》等專業文學期刊、刊名與“水”有關的期刊,以及《南方周末》《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讀者報》等主流媒體的認可,紛紛節選刊發。《四川經濟日報》更是在李冰生日(民間傳說為農歷6月24日)前一天,以兩個整版連排計二十七首的特例規模推出《水房子》(節選版)以資紀念。
凸凹說:“《水房子》中的絕大部分作品完成于2020年4至7月間,但有十來件作品是之前完成的,最早的一件叫《河流》,成稿于1991年4月,距《水房子》出版已31年了。合成長詩的72首短制中,其中的《河流》其實是2首,加上后記中的《龍泉山引水隧道小傳》,嚴格說來,全部短制應為74首。”
成都美術家協會主席姚葉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周敬,分別為詩集封面提供畫作和題寫書名。(涂維/文)
作者簡介:
凸凹,本名魏平。1962年春天生于都江堰,現居成都東郊龍泉山下。詩人、小說家、編劇。有長、中、短篇小說在《長篇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作家》《北京文學》《芙蓉》等文學期刊發表或轉載。著有長篇小說《甑子場》《大三線》《湯湯水命》、中短篇小說集《花兒與手槍》、詩集《大師出沒的地方》《蚯蚓之舞》、散文隨筆集《紋道》、批評札記《字簍里的詞屑》等書20余部,其中,獲獎圖書7部。編劇有30集電視連續劇《滾滾血脈》。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