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李銑新作讀者分享會在幕廬書院舉行
5月14日,夏雨剛至,萬物生發。
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老街社區幕廬書院里,書聲瑯瑯,詩人云集?!拔覀兊闹袊鴫?文化進萬家——李銑《赴永遠的遠》凸凹《水房子》讀者分享會”在此隆重舉行。
本次活動由成都市作家協會主辦,成都市龍泉驛區融媒體再次中心、區作家協會協辦,幕廬書院承辦。龍泉驛區委宣傳部為支持單位。
這是一次暮春的邀請,這是一次詩意的召喚。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成都市文聯主席、《青年作家》《草堂》主編梁平,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作協副主席蔣藍,成都市作協主席、《青年作家》《草堂》執行主編熊焱,四川省作協省直分會主席劉紅立,四川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尚仲敏,西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王學東,詩人、作家雍也、崔哥、李永才、劉曉雙、何春、黎陽、彭毅、李茂鳴、曾涌、劉學偉、金指尖、茶心、卓兮、王小閣、李揚舟、小乙、雪馨、王仁根、其然、吳文政、易杉及龍泉驛區宣傳文化等系統朱秀萍、劉洪、魏純鳳、曾祥旭、李世健等有關人士和洛洛帶老街社區的部分居民參加了這一詩歌盛會,成都市作協副主席王國平主持讀者見面會。
“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聯合發起。旨在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面向基層一線、深入人民群眾,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以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和藝術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信、精神力量。本次活動是成都市作協“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之一,期待文學深入基層,讓詩歌走進尋常百姓家。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讀者分享會,凸凹和李銑不僅都用分行文字抒發情感,歌唱生活,在六十歲之際同時捧出了他們的新作,而且兩位詩人的生日也在同一天,這既是歲月賦予的緣分,也是生活給他們的饋贈——人間朋友加詩歌兄弟,這也是他們聯袂舉行新作讀者見面會的原因。
分享會上,成都市作協主席熊焱致歡迎詞。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水房子》作者凸凹和成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赴永遠的遠》作者李銑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悟和心路歷程。與會詩人紛紛發言,對凸凹和李銑的新作進行了研討交流,給予了高度評價。部分與會詩人還現場朗誦了兩本新著中的詩歌作品。
著名詩人、首屆魯迅文學獎獎得住張新泉因故不能到會,特委托李揚舟宣讀了他的書面發言,他說:“‘文化進萬家’這種活動很好,好書應該走到社區老百姓當中去。凸凹和李銑兩位成都詩人的新作出版,在洛帶古鎮舉行讀者分享會,面向社區群眾,面向普通給游客,組織者和舉辦方都很用心。凸凹是個非常勤奮的詩人、作家,多面手。這些年他用功很深,從選題的角度看得出他的個人儲備十分豐富,所以寫作很有成就。祝賀李銑的新作《赴永遠的遠》出版。我佩服那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堅持創作、堅持探索的詩人,有時候讀到他們的作品,會有意外驚喜。李銑是一個,龍泉崔哥是一個,這樣的詩人在成都還有很多。詩人崔哥我還沒見過面,有時子君轉發給我,詩寫得干凈,有機趣。很遺憾這次我不能到場活動,期待以后的機會和詩人們交流。向出席活動的詩人們問好,?;顒尤〉脠A滿成功?!?/span>
據悉,李銑祖籍重慶秀山,1962年生于成都。自幼受父李紹明先生書香熏陶。就讀于成都大學時,受教于白敦仁、鐘樹梁、謝宇衡和鐘文諸先生。作品大量發表于《詩刊》《星星》《四川文學》《草堂》《延河》《海燕》《陽光》《青年作家》《四川日報》等,多件作品收入《中國年度優秀詩歌》《海內外華語詩人自選詩》《中國詩歌年鑒》《中國年度詩歌》等選本。出版有詩集《感動》(成都出版社,1995 年版)、《歌聲從天而降》(重慶出版社,2001 年版)、《月亮上有水》(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F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四川詩歌》副主編。新作《赴永遠的遠》共分“憂郁之書”“何處安身”“尋常時光”“風中遠行”四輯,收入作品近200首。這些作品堅決摒棄矯揉造作與無病呻吟,發乎心、情、理,說真話、說人話,始終不渝在詩歌中不懈地對人間之愛、世間之美、社會之善以及人生、人性、生命、價值觀等問題展開思考和探求,也是對自我寫作的反省。
凸凹本名魏平,祖籍湖北孝感,1962年生于四川都江堰,作品見于《詩刊》《星星》《長篇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作家》《北京文學》等。著有長篇小說《甑子場》《大三線》《湯湯水命》、中短篇小說集《花兒與手槍》、詩集《大師出沒的地方》《蚯蚓之舞》等20余部。編劇有30集電視連續劇《滾滾血脈》?,F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端孔印酚伞靶蛟姟薄吧嫌危核炕薄爸杏危核矿w”“下游:水之房頂”“后記”構成,收詩72首。這些詩歌相對獨立又相互嵌合、渾然一體,勾古連今,集詩藝性、思想性、科普性、稀缺性、收藏性于一爐,呈現出其獨有的文化價值景觀與儒釋道同構的精神情懷。
本次活動舉辦地幕廬書院為著名學者王叔岷先生(1914-2008)舊居所在地,集研究、紀念和學術傳承于一體、是對居民和游客開放的公益場所。王先生名邦浚、字叔岷、號慕廬、以字行,是廣受推崇的歷史語言學家、校讎名家和詩人,其父王增榮時為成都著名詩人。詩人們在討論詩歌,也是用詩歌語言向先生致敬。(王國平/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