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劇評
1、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方標軍:《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評析
2、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寧,《中國文藝家》雜志副總編輯、一級作家沙克:《以戲劇的名義銘記》
3、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宋寶珍:《少年強則中國強》——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觀后
4、江蘇省文聯副主席、一級編劇劉旭東:《兒童劇創作的重要收獲》——評《新安旅行團》
5、淮安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作家協會顧問韓鵬翔:《寓教于賞、于思的兒童劇》——對《新安旅行團》的一點看法
6、淮陰師范學院教授、淮安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丁昕春:《分享<新安旅行團>的觀感》
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評析
方標軍/
伴隨著田漢作詞、張曙作曲的《新安旅行團團歌》和塞克作詞、王洛賓作曲的《新安進行曲》等旋律,備受矚目的現實題材兒童劇《新安旅行團》終于迎來高光時刻:5月30日晚在淮安大劇院精彩首演,這一天正好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小學五(8)中隊少先隊員回信一周年,新安小學專門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告、請總書記放心。首演同時通過線上直播形式與全國少年兒童分享,以此祝賀全國小朋友“六一”國際兒童節快樂。
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共淮安市委聯合出品的這部兒童劇,以敘事體和戲中戲結構、故事片段組合手法、豐富的舞臺樣式,通過歷史與現實的時空跳蕩、不斷切換,讓排練校史故事的新安小學學生逐步走進曾經的同齡人、曾經的母校前輩。該劇旨在通過回溯當年新安旅行團故事,激勵當代少年兒童傳承和弘揚新安旅行團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從1935年到1952年,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安旅行團,在連吃飯都沒有保障的前提下,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壓迫,毅然走出學校,以電影、演講、歌詠、話劇、舞蹈、寫作、繪畫等形式,到全國各地開展抗日救國的宣傳鼓動工作。從14人到近600人,17年時間,新安旅行團走遍全國22個省份,行程5萬余里,為爭取民族解放和新中國成立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新安小學少先隊員重要回信中,高度評價了新安旅行團的光輝業績,明確指出,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新安旅行團不怕艱苦,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以文藝為武器,喚起民眾抗日救亡,宣傳黨的主張,展現了愛國奮進的精神風貌。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藝術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歷史性評價。縱觀全劇,黨的關懷和領導正是這部兒童劇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新安旅行團始終是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開展工作的。籌建工作和到達上海后,得到上海黨組織和上海進步人士的支持。1938年3月,經八路軍蘭州辦事處批準,發展徐之光、張杰、張牧入黨,并成立了新安旅行團黨支部,陜甘寧邊區隴東特委還派出牟永春、蘇純俊到新安旅行團開展工作。蘭州期間,得到中共中央代表謝覺哉和八路軍蘭州辦事處伍修權的悉心指導。西安期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林伯渠及時傳達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武漢期間,董必武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始終指導新安旅行團開展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對新安旅行團無比關懷,多次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約見汪達之和新安旅行團秘密黨支部負責人,耐心聽取工作匯報,對新安旅行團的生存困難非常關心,并親自與陳誠交涉。武漢保衛戰危急關頭,周恩來指示新安旅行團一分為二,部分團員留在武漢堅持斗爭,其他團員轉向長沙,留在武漢的黨員成立臨時黨支部。周恩來三次路過桂林,都看望新安旅行團同志并對新安旅行團工作給予方向性指導。皖南事變后,周恩來親自安排新安旅行團從桂林經香港、上海到蘇北,實現3500里秘密、安全大轉移。在鹽阜根據地,新安旅行團更是得到黨的直接領導,劉少奇、陳毅多次對他們的工作給予具體指示,新安旅行團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1946年5月20日,毛澤東主席在日理萬機的緊張工作中,親筆復信,給新安旅行團以極大鼓舞。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該劇的巧妙構思。在過去時空,先后出場的人物有:汪校長、大塊頭、陳默、大塊頭爸爸、小少爺、小少爺爸爸、馬市長、馮則文、馮先生、小巴特、小巴特爸爸、老革命、紅小鬼、盛盈盈等,劇中汪校長、馮則文、陳默、盛盈盈貫穿全劇,而老革命和陳默、馮先生和馮則文均為父子關系。劇中陳默出場時十三歲,父母是地下黨,由黨組織送至新安小學。在第二個故事片段中,汪校長是這樣講述的:他是陶行知先生的朋友的朋友的孩子,信也是先生的朋友的朋友委托轉交的,陶先生好像有很多這樣的朋友,我們新安小學也有不少這樣的朋友的孩子。在第十一個故事片段中,有一段陳默與老革命的隔空對話:陳默說,爸爸,我在黃河邊,就是你信中說的黃河邊。爸爸,我就要離開了。按照黨組織的要求離開,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而努力。老革命說,親愛的兒子,原諒我。每個人生來都有他的使命,你跟著新旅去完成你的使命,我帶著我的使命在黃河邊上等你。此情此景,十分感人。
馮則文出場時十七八歲,本來已被復旦大學錄取,但他毅然加入新安旅行團,并捐贈了上大學的學費。在第十一個故事片段中,經過組織上的考察和審查,在黃河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第十四個故事片段中,一次日本鬼子大掃蕩,為掩護新安旅行團其他團員而壯烈犧牲,這個時候馮則文已成長為新安旅行團總干事。于兆文同名長篇報告文學中有一個復旦大學高材生張平,也拿出家中供他上學的錢而加入新安旅行團,可能就是馮則文的人物原型。馮則文的父親馮先生,其人物形象不落俗套,是國民黨時期南京市政府沒有什么話語權的副市長,也曾是熱血青年,在日本留過學,加入過同盟會,參加過武昌起義。盡管他知道新安旅行團與共產黨的關系,但還是悄悄為他們辦好了通行證,這讓馮則文頗為驚訝,更讓新安旅行團欣喜若狂。在第十個故事片段中,馮先生拿著手雷,發出“士可殺不可侮,一命換一命”的錚錚誓言,與日本鬼子同歸于盡。馮先生是多個人物形象的結合體,其中就有國民黨中央黨部高科長的影子,歷史上就是通過這位淮安老鄉的牽線而辦成了新安旅行團全國通行證。
汪校長是貫穿全劇的最關鍵人物,人物原型來自于汪達之。對于他為什么沒有及早加入黨組織,也許觀眾一直心存疑慮。直到第十四個故事片段中,馮則文壯烈犧牲,汪校長暗自對馮則文吐露心聲的一段話,才讓我們把謎底揭開。汪校長說,1938年新旅建立黨支部,你作為支部負責人沒有告訴我,但我是知道的,那時候我沒有提出入黨要求,是因為我認為我還不夠條件。現在,馮則文同志,我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劇中汪校長是否加入黨組織沒有交代,而人物原型汪達之的入黨可謂一波三折。他一方面無條件地尊重黨對新安旅行團的領導,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和新安旅行團的獨立性。后來這個顧慮打消了,曾于1942年、1943年兩次申請入黨,鹽阜區黨委慎重考慮后決定,汪達之留在黨外工作更有利、更方便。1944年1月,在鹽阜區黨委書記劉彬等人介紹下,汪達之終于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入黨,是眾望所歸的大事,具有里程碑意義。
最純真的孩子、最本真的表演是該劇的最大亮點。這是一部為孩子寫、由孩子演、給孩子看的兒童劇,參加表演的除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9名專業演員、淮安地方文藝院團2名專業演員,還有新安小學25名學生和3名老師。總編劇、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馮俐說得特別好,希望以此為起點,實施“新時代種子計劃”,我們和新安小學的孩子一起采集了這顆種子,通過我們藝術的實驗室把它培育出來,首演之后,再把它種回“母親土”里,讓種子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長成參天大樹。最純真的孩子、最本真的表演,才最直抵人心。導演兼編劇張顏再三堅持要讓沒有受過戲劇教育和零舞臺經驗的孩子來演,結果三輪海選,在三至五年級2000多名學生中挑選出25人。兩個多月排練過程中,孩子們從緊張、局促到放松、流暢,收獲了成長,同時也讓新安旅行團愛國奮進的精神風貌融入到每一個參加演出的孩子身上。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已在新安小學掛牌成立實踐基地,新安小學也已組建新安兒童藝術劇團,將兒童劇《新安旅行團》作為新安小學保留劇目、特色劇目在校園內永久傳承,并以新安兒童藝術劇團為主體重走新旅路,讓全國更多的少年兒童從中汲取成長前行的力量,這是對新旅精神的最好致敬,可望也必然水到渠成。
該劇的舞美、燈光、音樂和多媒體同樣特色鮮明。精益求精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對每一部作品的要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的燈光設計任冬生、多媒體設計張松也都加盟該劇。如果你在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舞臺上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自然環境與生存因素,那么你就體會到了宏觀史學的宏偉敘事與人文關懷;如果你震撼于幕布間的硝煙彌漫、殘垣斷壁,那么你就沉浸在微觀史學的客觀事實,感同身受。兒童劇《新安旅行團》的風格是詩意般寫意,劇中多處采用了珂勒惠支繪畫風格的背景,有版畫和動畫效果。大飛機吊景以及空戰被擊中長時間燃燒、南京大屠殺火紅背景相當震撼。歌隊表演行進中的蒸汽火車、移動的鹽蒿草叢和偷襲時的鬼子稻草人,非常適合兒童口味。黃河邊上兩個孩子想去延安的一段音樂、馮則文入黨宣誓時的一段音樂完全融入劇情之中。該劇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基本沒有實景,用了極少吊景,舞臺裝置一輛卡車就能運走,非常適合學校巡演,有助于新安小學重走新旅路,更好地把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落到實處。
作為文化和旅游部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重點劇目、2022年江蘇省重大題材文藝創作重點劇目、2021年江蘇藝術基金理事會指定資助項目,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初戰告捷,主創團隊、全體演員、技術人員等都付出了巨大心血,尤其可貴的是,這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疫情跌宕反復期間一次特別艱難的“逆行”。作為創排該劇最初的提議者和推動者,我真誠期待兒童劇《新安旅行團》更上一層樓,如果能將周恩來總理對新安旅行團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演繹得再充分一點,該劇將更加完美。
————————————
以戲劇的名義銘記
王寧 沙克/
編者按:2022年5月30日,值習近平總書記為新安小學題詞一周年之際,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淮安市委聯合打造的現實題材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在江蘇淮安大劇院隆重首演。
1935年,江蘇淮安新安小學,14名年齡不等的孩子,在汪校長的帶領下,從學校所在地淮安出發,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修學之旅。十七年間,旅行團行程五萬里,跨越22個省,以演講、歌詠、話劇、舞蹈、電影、寫作、繪畫、報紙等形式,宣傳黨的主張,喚起民眾抗日救亡。旅行團通過增設分團,成立分部等形式,先后吸收600余人入團,產生了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1946年5月20日,毛澤東主席為新安旅行團題詞。
新安旅行團是民族抗戰史上奇跡,在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的今天,當我們以戲劇的形式重新走回這段歷史,無疑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深思、感懷。
(引)新安旅行團:中國教育史與抗戰史上的雙重奇跡
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旅行團。沒有山水景點作為目的地,沒有導游,甚至,旅行者不知道終點,也未知旅行終止的時間。其實,這也不是傳統意義的游學。因為它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學,盡管它秉持的是以社會為課堂,以實踐為課程的理念。
自1935年始,江蘇淮安新安小學的14名年齡不等的孩子,在汪校長的帶領下,從學校所在地淮安出發,開始了長達十七年的修學之旅。十七年間,旅行團行程五萬里,跨越22個省,以演講、歌詠、話劇、舞蹈、電影、寫作、繪畫、報紙等形式,宣傳黨的主張,喚起民眾抗日救亡。旅行團通過增設分團,成立分部等形式,先后吸收600余人入團,產生了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
旅行團的活動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毛澤東、周恩來、鄧穎超、宋慶齡、郭沫若、陶行知、謝覺哉、田漢、王洛賓、塞克等都曾經以不同方式支持、關注新旅的活動。
2021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為新安小學回信,激勵孩子們“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個小小的旅行團,居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不論是在抗戰史,還是中國教育史,都堪稱一個奇跡。
2022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淮安市委聯合把這個奇跡以戲劇的樣式呈現于舞臺。該劇由馮俐、李森任出品,揚帆、張笑總監制,閃增宏、方標軍任藝術總監。總編劇:馮俐,編劇張顏、孫夢竹、郭驚,導演張顏。演出則由兒童藝術劇院和淮安一同擔當。尤其是新安小學的一批孩子,更是以小演員的身份,重新走回了這一段民族歷史。
(一) 劇化 “三難”
然而,將這樣的題材帶入戲劇,無疑面臨著一系列困難。
一難在故事。指題材的碎片化和非故事性帶給戲劇“走戲”的困難。
從編導角度出發,這確實是一個很難措手的話題,尤其是要以戲劇的樣式來表現,會面臨很多具體問題。比如:這是一大堆比較零散的記憶碎片,體量很大,頭緒繁多,關涉人員很多,甚至很多名人要人都有參與,但卻很難根據戲劇表現的需要,找尋出主要事件。尤其是缺少貫穿性質的人物和事件。而最最艱難的,是需要在人性和人情層面,挖掘出符合戲劇表現的細節和場面來。這種碎片化和“去故事化”其實構成了戲劇編導的巨大障礙,是編導必須首先面對并予以解決的。
二難在紅色。
具體是指紅色題材給戲劇帶來的主題制約。新安旅行團的故事本身具有顯見的“紅色”,它其實折射了一部全民抗戰史和民族解放史。但這種顯見的紅色屬性,往往在某種程度上對主題表達形成一定的制約甚至傷害,因為人們已經厭惡了那些單一淺薄的呼號。因此,如何避免主題的單純和淺薄,追求主題的豐厚和深刻,是操持者必須面對的第二個重要難題。尤其是如何克服概念化、符號化的塑造,避免標簽人、符號人,都是難題。
三難在“兒童”。
這不是成人劇,而是面向兒童、很大程度上又要由兒童承演的兒童劇。因此,表現童心、童趣是戲劇的要務,從言語行為、衣帽服飾到氣質做派,都應該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但同時,盡管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卻由于人物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它與一般的兒童劇又有所區別。孩子們所有的“行走”,都不能走出亂離的歷史鏡框。這樣,戲劇就面臨走回歷史,走進童年的雙重吁求,擔負了比表達童趣更沉重、更復雜的使命。
(二) 基于“三難”的“五求”
針對以上難題,該劇的編導們用心竭力地在五個方面達成突破:
一、以敘述與表演的頻繁切換,達成人物和故事的隨時出入和戲劇時空的靈活轉換,從而以另外一種方式完成了戲劇的“整體結構”,形成明晰的故事線索。這一點,看看戲劇故事的時空處理,即一目了然:
第一場:當代,新安小學,戲劇社排練場,通過輔導員的講述走回1935年10月。
第二場:過去,汪校長組建旅行團。
第三場:本場末,通過輔導員和汪校長對話,把視線重新拉回當今。
第四場:南京,申辦通行證。
第五場:過去,南京,新旅遇馮則文。
第六場:過去,馮則文父子告別。
第七場:過去,馮則文帶著通行證追隨汪校長。
第八場:當代,新安小學排練場,輔導員等人敘述引出第九場。
第九場:蒙古草原,新安旅行團與巴特父子相遇。
第十場:通過汪校長敘述回到1937年年底的平涼,結尾通過輔導員敘述完成切換。
第十一場:過去,馮則文、陳默與老革命、紅小鬼黃河邊會面。
第十二場:當代,借助輔導員和孩子們的敘述回到1938年桂林的無差別轟炸。
第十三場:當代,從新安小學通過講述1941年新旅回到鹽阜地區。
第十四場:過去,馮則文的犧牲。
第十五場:當代,兩代少年同場。
可以看到,編劇在戲劇時空的處理上,采用了高度靈活、隨意切換的作法,同時又借助平行空間的使用,達成了敘述和代言、表演和追述的頻繁轉切。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戲劇通過敘述和表演的轉切,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體結構,避免了碎片化導致的松散和凌亂。在這個意義上,編劇首先完成的是一個高明的織造,顯示除了高超的編織技巧。
二是用幾個貫穿性人物,通過個體故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給歷史以血肉,給歷史以溫度。尤其是陳默、馮則文兩對父子的亂世離合,讓觀眾走進人情人性,把歷史還原成了“人”。
三是借助豐富的戲劇手段,完成和場景和故事的戲劇化表達。給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歌隊的設置,具體則借助肢體表演、輪誦、敘述等表演手段,完成了場面的戲劇化。如第二場的輪誦、第七場的模擬火車、第九場的模擬風聲、第十二場的歌唱、第十四場的模擬鹽蒿草叢等。平行空間和跨時空交流也時有可見,如第二場,關于是否組建新旅的討論,家長們發表意見就用了平行空間。第四場涉及教材問題,則使用了隔空對話。第十場表現馮則文父親的殉難,使用了平行空間。第十三場,盛盈盈、馮則文、陳默,都是通過定點光來體現平行空間里面的故事。編導甚至讓不同時空的人物在舞臺相遇,如第十五場,兩個不同年代的兩群孩子,在舞臺上一起舞蹈等。
四是運用圖像敘事和意象化的場景構造達成“戲劇化”。背景大幕的圖像呈現隨著故事轉移而隨時切換,而拉纖、腰鼓舞、黃河等意象化場景的設置,也都寄寓了作者畫面背后的言說,耐人回味和咀嚼。
五是通過群場戲和表演的游戲化,契合了兒童劇的獨特需求。全劇幾乎都是群場戲,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的界限雖然清晰,但表演卻差別不大。這些群場戲很適合兒童演員以群演的身份大面積參與,對于演技的需求也相對簡易。歌隊的歌唱以及模擬物體的游戲化表演,也很能適應童趣和“戲”的需求,諸如模擬火車和鹽蒿草的表演,既能迎合劇情,又具備很強的游戲屬性,非常適合孩子們參與。劇作的編導們正是通過此類表演的刻意打造,達成了劇作的“兒童化”。
綜上所述可見,面對特定題材和主題的三難,劇作的編導們苦心經營,借助“五用心”來實現對于題材和主題局限的超越和跳脫。具體則形成了“三化”,一是情節的故事化,尤其是完成了類似編年史的一體化和整體化。二是戲劇化,借助豐富的戲劇手段,諸如圖像敘事、平行空間、歌隊等手段,達成了以戲劇的方式表達表現。三是兒童化,即通過群場戲和游戲化表演,完成了從題材到表演的全方面“面向兒童”。至此,原本零散的歷史碎片,不僅被渾然整合在一個統一的言說結構里,而且形成了從歷史到人的過渡,達成了從歷史記憶到戲劇場面的藝術升騰。
(三) 關于“思想性的穹頂”和“紅色的溫度”
在談到當代中國藝術時,我們提出一個具有貫穿性質的重要命題:“思想性的穹頂”。我們認為:當代中國的所有藝術,須臾未能少離、且必須提升到首要位置的正是思想性的關照。在此意義上,幾乎所有的當代藝術經典,其炫目的輝光都是在思想性的穹頂之下散發出來的。在此意義上,很多試圖逃離時代、追求所謂純藝術的行為,不僅不切實際,而且愚不可及。而這并非“當代”的賜予,它反映的是我們悠久的藝術傳統的現代訴求。因為我們向來注重道德評價,而且將它凌駕于藝術評價之上。因此,“三不朽”以德為先,因人廢言,則屢見不鮮。而當善與美沖突的時候,我們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善,而不惜對美的消解。以此為前提,當代中國藝術無法回避、必須回答的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就是:“跳好政治與藝術的雙人舞”。
《新安旅行團》又做出了一份新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鄧穎超、宋慶齡、田漢、王洛賓、塞克、郭沫若、謝覺哉,頂著這些令人炫目的光環,如何讓這所高大的建筑美起來,確乎是一個難題。
在這個角度,仔細體會戲劇的意境美、詩意美,通過版畫風格的畫面,雨水的聲音、風聲,戲劇確實賦予了歷史以詩意,雖然悲切,卻富有美感。音樂意象也很好的幫助了全劇主旨的表達,那些熟悉的旋律、不同年代的歌聲在舞臺上頻頻唱響,而圖畫、音樂等形成的復合意象又仿佛濃墨重彩,讓觀眾在深刻之外又體會到一份沉重。
在“賦予紅色以溫度”上,該劇也可圈可點。戲劇試圖把歷史還原為細節,還原為淚水和酒窩,通過亂離背景下的個體遭遇,來重現那一段歷史悲情。為此,劇作安排了三對兒父子:馮則文的父親是國民黨的官員、陳默的父親是紅軍,大塊頭的父親則是普通的勞工,三對兒具有一定代表性父子的不同遭際、不同命運,劃出了三個延伸的命運線條,找到了個體命運和民族命運的交集,在這個意義上,個體的犧牲和殉難,每一滴淚水和血,都是我們民族的歷史,溫熱而生動。
當然,戲劇雖然崇高而溫暖,卻也并非盡善盡美。于此,我們也萌生一點兒奢望和期待。比如提到溫度和濕度,我們建議戲劇在現有基礎上,再精心打造幾個“淚點”。在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讓你不能輕易忘記。戲劇也應該這樣,它完成的其實是一次銘刻,而所有的經典,都會給心靈以銘刻,持續而綿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期待《新安旅行團》可以塑造出更加豐滿的人物、更加溫暖、更加濕潤。再如主題方面,我們期待能否多一點兒“刺痛感”,除了激勵鼓舞,是否還可以帶來反思,尤其是對于歷史的深刻反思。因為反思其實也非常重要,正如銘記。
——————————————
少年強則中國強
——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觀后
宋寶珍/
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淮安市委宣傳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聯合制作的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反映的是抗戰烽火之中淮安新安小學的師生們自強奮進的成長故事。演職人員經過多次深入生活,反復精心打磨劇本,抗擊新冠疫情,經過2個多月認真排練,終于在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小學的回信發表一周年的日子,讓兒童劇《新安旅行團》跟觀眾見面。這是一臺結構完整、脈絡清晰、形象鮮明,具有文化反思、現實意義的優秀演出。
1、此劇從輔導員帶著新時代的孩子們重溫校史開始,帶著孩子們重溫歷史,展現了汪校長帶領新安旅行團(簡稱新旅)的少年兒童們長途跋涉、宣傳抗日的閃光的足跡。抗日戰爭時期,大敵壓境,民族危機,東北淪陷,華北告急,新安小學的師生們奉行陶行知先生的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毅然成立新安旅行團,決定邊旅行邊宣講,號召人民奮起抗敵。出發之前,困難重重,連陶行知先生都奉勸他們暫緩行動。可是,當敵人的入侵無法讓他們安放平靜的書桌時,在汪校長的帶領下,他們堅定地選擇了勇敢行動,踏上了宣傳民眾、教育民眾的漫漫征程。他們由淮安到南京,向國民黨政府請求發放通行證,可是卻被勒令回到課堂。全面抗戰爆發,國共合作開始,全民族爆發出誓死抗敵的呼聲,新旅的孩子們從南京,到上海、內蒙,到平涼、武漢、桂林,蘇北,直到到淮安解放。他們一路上跨越5萬里,行走17年,風餐露宿,忍饑耐寒,一路上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鼓舞民眾參加抗擊侵略者的斗爭。他們靠賣報紙、售地圖、做演講、放電影、教識字,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甚至直接參與了對敵斗爭。他們由少年而青年,由學生而戰士,在抗日烽煙中艱苦磨練,勵志成長。
2、此劇讓歷史與現實的敘事線索交替出現,旅行途中的多重時空景隨人動,為專業演員與沒有表演經驗的學生們的相互配合提供條件,并增加戲劇情境對于學生們的代入感。比如劇中以敘事體的方式,把抗戰時期的歷史背景做了比較充分的交代,讓新安旅行團不得不出發的歷史原因和前提具有了合理性,歌隊的設置,合唱的陣型,《新安旅?團團歌》《蒙漢團結歌》《新旅團進?曲》等音樂成分的加入,強化了歷史的規定性和敘事的豐富性,讓業余演劇能夠比較容易進入規定情境。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魯迅在《狂人日記》里就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今天意識形態的斗爭依然嚴峻,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時代要求依然迫切,我們必須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今天的少年兒童。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新安旅行團所走過的旅程,是汪校長和孩子們自救然后救國救民的責任擔當,是全民族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縮影,更是“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的愛國主義情感體現。抗戰時期,連小孩子都不怕犧牲,奮起抗日,中華民族就一定有希望,一定能取勝。新安旅行團孩子們的成長故事,對今天的少年兒童深具思想教育意義,不僅能夠啟悟他們團結奮斗的志氣,而且能夠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
3、演出貫穿了一條紅線,那就是新安旅行團的救國行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支持密切相關。陳默的出現就是例證。他是陶行知介紹給汪校長的孩子,出身于革命家庭,母親犧牲,父親投身革命,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來到新安小學讀書。新安旅行團出發前,碼頭工人、大塊頭的父親和士紳、小少爺的父親阻攔自己孩子隨行,理由是新旅與共產黨有關。馮則文的父親本來是南京政府的高官,馮則文因為投身抗敵宣傳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他不得不離開南京,他拿上父親給他的大學學費,毅然加入新安旅行團。新旅與八路軍的接觸在劇中做了正面表現,馮則文的父親在南京淪陷后與敵人同歸于盡,馮則文在黃河邊宣誓加入共產黨,并且在新旅成立秘密黨支部;新旅在蘇北接受陳毅和新四軍的領導,建立了一系列抗日兒童團;馮則文犧牲后汪校長要求入黨。這一切充分說明,新旅的抗敵宣傳行動的思想根源來自民族尊嚴和社會正義,而使他們的行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來自中國共產黨的指引。此劇開篇是毛澤東主席給新旅的來信,結尾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小學的回信,黨的領導人的殷殷囑托、深切關懷一脈相連,劇情首尾呼應,紅色主題一線貫穿,戲劇意象生動鮮明。
4、演員在敘事者、表演者的兩重身份中自由轉換,在歷史環境和現實空間里跳進跳出,彼此呼應,過度自然。導演努力為專業演員與小學生們的相互配合提供條件,增加了音樂鋪墊和肢體表演,他們模擬火車運行,他們集體向南京政府請愿;在內蒙草原為牧民放電影,小巴特看到銀幕上的鬼子的燒殺劫掠情緒激動,揮刀砍向銀幕上猙獰的鬼子;黃河邊陳默父子相見卻無法相認,彼此告別時,表演中加入了安塞腰鼓和紅綢舞,讓人身臨其境并在這樣的意象里產生情緒共鳴。父母被敵機炸死、哥哥參加空軍的小女孩盈盈,孩子們在戰爭環境里一邊打瞌睡一邊行軍、累得倒地便睡的樣子情形,都很有行動性和畫面感。馮則文為了引開日寇,保護新旅的孩子們,他舉起馬燈毅然獨自奔行,被一堆稻草人圍困,舞臺處理上避免了滿臺跑鬼子給孩子造成的心理不適,還啟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因為馮則文就此失蹤,也許在他引開敵人時,已沉沒于深水或泥淖之中,英勇犧牲。這種含蓄的舞臺意象處理,有深意,有新意。劇中強化了音樂的感染力、身體動作的表現力,這對塑造人物很有幫助。舞美設計簡捷,為表演提供充分的空間,色調淡雅,風格質樸,有江南煙雨的朦朧,也有蒼茫大地的遼遠。
這一次演出,是在世界兒童戲劇展演中屢獲殊榮的專業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從未登上戲劇舞臺的新安小學的師生們共同完成的藝術結晶,專業的演員與愛好戲劇的小學生密切合作,同臺獻藝,不僅讓專業演員們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路向上有了新的進步,而且帶領孩子們重溫校史,夢回當年,讓他們愛母校,重傳統、戀鄉土,愛祖國,聚正氣,揚精神。大家一起深刻體悟了愛國救民的情懷,增強了民族責任以及建設強大祖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
兒童劇創作的重要收獲
——評《新安旅行團》
劉旭東/
新安旅行團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一教育理念的實踐和嘗試,在中國教育史上,在現代文藝史上都是不可復制的奇跡。1935年,淮安新安小學的十幾位孩子,組成了新安旅行團,開始了最早的“游學”。隊伍從小到大,成員陸續結業,先后共計600多人參與。新安旅行團歷時17年,行程五萬里,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他們歷經千難萬險,吃盡千辛萬苦,以各種文藝形式,一路宣傳抗戰,宣傳黨的主張,被譽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這是一種文化的長征、文藝的長征、教育的長征,也是一種成長的長征。毛主席曾經為新安旅行團復信,給予充分鼓勵,使其影響倍增。
新安旅行團的事跡已經積淀為紅色歷史文化,成為文藝創作的寶貴題材。去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學校少先隊員回信,又一次為這一題材賦能。但是,再大的IP資源,也要天才的藝術創作才能轉換成優秀的文藝作品。這一題材的創作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今年六一前夕,看到這部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淮安新安小學學生聯合演出的兒童劇《新安旅行團》,真是喜出望外。這是國家一流藝術團體與地方學校學生的合作,卻是一場一流的演出,可喜可賀。
新安旅行團是天然的兒童劇題材。用兒童劇這一藝術形式表現新安旅行團的故事,應該是最為合適的。兒童劇除了具有戲劇的一般特征以外,還要適應兒童的心智特點和對事物的理解方式。我以為,兒童劇要有童心、童真、童趣。兒童劇不僅要寓教于樂,還要寓教于美。這是兒童劇最可寶貴的。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待《新安旅行團》,我以為它都是當下兒童劇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一部上乘之作。
該劇構思非常巧妙。在人物群像中突出塑造了陳默、馮則文、盛盈盈、汪校長等主要人物。陳默的母親是烈士,父親是八路軍,馮則文的父親參加過辛亥革命,盛盈盈的哥哥是對日作戰的空軍飛行員,汪校長則是陶行知的學生。這樣的人物構成具有廣闊的社會背景,人物的前史異常豐富。加上配角巴特父子、大塊頭父子、馬市長、馮父、老革命等等都各有個性,使得舞臺呈現特別飽滿充實。從中可以看出,其故事情節從歷史敘事上提煉而來,準確地反映了歷史的煙塵、把握了歷史的脈絡。
雙重時空的戲劇結構,贏得了敘事的自由、強化了主題的表達。當代時空中的人物對話主要承擔了交待歷史的任務。歷史時空中的戲劇內容是該劇的重心所在。
兒童劇其實也有多種藝術形式。該劇選用了現代話劇這種方式相當討巧。它打破了傳統話劇三一律的局限,背景視頻的大量運用,實現了舞臺調度和時空切換的自由,使得戲劇進程十分順暢。有時時空的轉換干脆由人物直接交待。還有道具的使用,有一種卡通化的傾向,如火車、馬、甚至稻草人(日軍)等。這也可以說是從傳統戲曲舞臺上借鑒而來。所有這些元素,都符合兒童受眾的心理特征,突出了兒童劇的假定性,豐富了該劇的藝術性。
細節難得。比如,劇中盛盈盈拿到餅子要等更餓的時候再吃的戲,看似不符合兒童心理,但卻特別符合特定情境,讓人心酸。這種細節在歷史題材創作中實在難能可貴。
好戲都是磨出來的。這是舞臺藝術的優勢所在。在祝賀《新安旅行團》首演成功的同時,我們當然希望它越改越好。建議從幾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強抒情性。陳默的父子戲,馮則文的父子戲,甚至于大塊頭的父子戲,都可以更加感人。尤其汪校長和學生的感情,也應當情同父子。二是當代時空的戲要有戲,不要只滿足于敘事、交待歷史。三是個別臺詞要盡量口語化,以適應兒童接受能力。
總之,我相信這部浸透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兒童劇會走得更高更遠。
——————————————————
寓教于賞、于思的兒童劇
——對《新安旅行團》的一點看法
韓鵬翔/
新安旅行團是現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存在,淮安新安小學的一幫青少年學生在校長、教育家汪達之的帶領下,克服艱難險阻,奔走在國統區、敵占區、解放區、東西南北的國土上,他們與民族抗日救亡斗爭相結合,在漫長的五萬里行程中不斷壯大,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從事文藝演出活動,傳播進步文藝思想,以自發、自覺的先鋒姿態融進了民族斗爭史和解放史。
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和淮安市委聯合編創的《新安旅行團》是一部現實題材、歷史題材、政治題材的兒童劇,特定的“三題材”制約,使得該劇在把握政治話語與藝術話語之間的平衡上,具有相當大的敘事難度。如果過分寫實,則會變成羅列歷史事件的年度大事記,流于概念先行的宣傳俗套,變成生硬的政治說教。該劇采取了歷史背景與現實空間并行交錯的敘事策略,孩子與成人互動,劇情與現實交織,舞美及多媒體光色、音響等各種技術手段并用,渲染舞臺的情節情緒,增強細節表現力,實現了該劇“寓教于賞,寓教于思”的基本訴求。
《新安旅行團》以人物命運化和矛盾沖突性,結成全劇的骨骼脈絡,陳默父子、馮則文父子、大塊頭父子、老爺小少爺父子、小女孩與飛行員哥哥,幾組人物關系之間的明暗呼應,形成角色塑造的復式結構,達到通過典型人物敘述典型事件的目的。在戲劇最有感染力的悲劇性、悲壯性方面,該劇也以馮則文父子等的犧牲作了凸顯。愛爾蘭戲劇大師貝克特在他的戲劇作品中,竭力表達對人類生存的終極關懷,強調人的內心空間的矛盾狀態,那種荒誕性。我想,貝克特的戲劇思想,便是大膽地拓展藝術表現力,悲劇的最大力量是內在的反思,荒誕性是反思的最好工具,也是現代戲劇的常用手法。民國時期包括民族抗戰的“國破山河在”的歷史中,有許多值得反思的社會現實,完全可以在劇中表現出來。
觀劇的專家們對于《新安旅行團》給予了較高評價,列舉了諸多優點,我在這里就不重復表揚了,提一點建議就教于各位專家,或可供主創人員作些參考。
劇中的臺詞動作可以軟化一些。《新安旅行團》的人物主體是來自社會底層的一群弱勢少兒,缺乏財力物力勢力,在特殊而殘酷的年代從事旅行活動及文藝斗爭,需要對應環境、講求策略,如果處處言辭高亢、行為激揚,既未必符合孩子的性情,也未必適應所處的形勢,可能不利于團隊的生存發展。比如孩子們與南京市長的對話,可以處理得軟和一些,孩子們對市長“不抗日”的責問顯得成人腔太濃,也許采用童言無忌式的疑問則更具妙趣效果,同樣市長對孩子們以“溫和的哄騙”代替生硬的訓斥,則更符合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對話情境。
既然是兒童劇,情節設置和藝術表現必須少兒化,符合孩子們天真幻想、活潑快樂的經驗特征,人物對話應該盡量口語化,過多的成人腔看似傳達了思想性,實質會削弱藝術性。少兒化,并不影響細節的含蓄表達和深刻揭示,兒童劇《皇帝的新裝》里的那個男孩說,“他沒有穿衣服。”可以說既天真活潑到了極點,又含蓄深刻到了極致。
曹禺說過這樣的箴言,“我以為必須真知道了,才可以寫,必須深有所感,才可以寫。要真知道,真深有所感,卻必須下很大的勞動。” 一部央地聯手制作的兒童劇《新安旅行團》,需要彼此互動的密切合作,而不適合一邊倒的單方操作,在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基礎上,從劇本創作開始就應該有地方專家介入把關,不僅是地方的業內人員介入,更需要文藝評論家的介入,以強化作品的深度、高度和準確性,以及必不可少的審美價值。
希望在今后的巡演中,《新安旅行團》邊演便完善,不僅能成為影響全國的文藝宣傳作品,也能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藝創作精品。
————————————————
分享《新安旅行團》的觀感
丁昕春/
觀看央地合作兒童劇《新安旅行團》首演后,我有一些觀點與大家分享。
這是淮安第一部央地合作的兒童劇,劇情取自“新安旅行團”這個真實的故事,劇情的時間跨度定格于1935年至1945年,以“新旅”的社會活動作為主線,讓我們重溫了這個兒童團體他們在國之危難中,以約5萬里的長途修學旅行的方式,踐行了人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以文藝為武器,宣傳抗日救國主張喚起千百萬民眾共赴國難,譜寫了少年兒童革命史上的壯麗篇章。
這部兒童劇的藝術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劇本的主題鮮明,結構緊湊、邏輯嚴密,語言精煉。在劇情的展示上,采用現在與歷史、表演與真實的多維空間中交織進行,轉換自然、自如。在時空不斷轉換中,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感人的歷史。汪達之、馮則文、、陳默、盛盈盈……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們為之感動。劇中的一些臺詞也讓人記憶深刻、令人深思:“別笑年紀小,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
其次,舞美設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特別是在場景中多次運用了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家珂勒惠支的風格。這種繪畫風格是由魯迅先生帶入中國的,在當時青年藝術家們尤其是版畫家們以珂勒惠支為榜樣,掀起了一場新興木刻運動,成為中國現代版畫的新發端。珂勒惠支長于為“生與死”、“骨肉親情”、“壓迫與反抗”等沉重現實題材的版畫風格,在這部戲劇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與戲劇所要表達的情感巧妙地結合,充滿了藝術性和人文關懷。
再次,劇中的音樂設計合理巧妙。全劇以全體合唱《新安旅行團團歌》揭示主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旅行團義無反顧地出發時演唱的學堂樂歌《送別》;馮則文離家時,父親大提琴發出了不協和的旋律,預示著馮則文與他父親的犧牲;綏西大草原的馬頭琴聲;《蒙漢團結歌》;黃河邊嗩吶吹奏的《陜北民歌》;熱烈歡快的安塞鼓聲歡慶勝利。最后又在《新安進行曲》歌聲中回歸主題,音樂充滿了斗志與對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希望和信心。音樂構思巧妙很好的烘托了劇情。
最后,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們還要思考這部兒童劇能夠我們的學校教育帶來什么。
應多渠道的讓學生能夠觀看到這部作品。這部作品的主要面向應該是中小學生,通過觀看作品,可以讓在對歷史的情境學習中可以讓青少年學生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
可以探索構建美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教育與宣傳、文化等部門及文藝團體的長效合作機制,推進學校美育協同創新,盡可能地將這部優秀的兒童劇進行價值和意義的最大化,并能創作更多更優秀的主旋律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要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把文藝創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國家兩辦文件《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也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這部兒童劇的誕生意義深遠。
注:本文已獲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