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丘樹宏提出中華文明史探源之嶺南文化“3+N”行策劃建議案,期待引起有識人士重視并予以實施。
中華文明史探源之嶺南文化“3+N”行策劃建議案
作者:丘樹宏
主旨:今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嶺南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與海洋文化相融合為特色,成為中華文明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至今,嶺南文化對中華文明有過五次的重要貢獻,分別是:以趙佗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貢獻;以六祖文化為代表的佛教文化貢獻;以孫中山文化為代表的近代文化貢獻;以中共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貢獻;以改革開放文化為代表的當代文化貢獻。可謂是文史浩蕩、貢獻宏偉。
因此,尋找和發掘嶺南文化,除了對重新審視和評價嶺南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對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之外,對于中華文明探源、增強歷史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策劃案以九組“3+N”為線索,選擇廣東最具代表的地理人文標志為切入口,延伸至其他重要的地理人文資源,通過大規模、成體系、有思想的建設性采訪和報道,尋找嶺南文化的歷史遺存、來龍去脈和靈魂核心所在,探索嶺南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特色、地位和貢獻,以及發掘、繼承、弘揚和發展的方向與路徑。
本方案自然還不夠科學和完善,但無疑給有關方面提供了一種思路、一種方式,期待能夠引起有識之士的重視,予以促成實施。
1、三遺跡:磨刀山、馬壩人、寶鏡灣, +南越王墓……
2、三座山:梅嶺、羅浮山、白云山, +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
3、三條江:珠江、西江、東江, +韓江……
4、三名人:趙佗、惠能、孫中山, +冼夫人……
5、三紅景: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廣州起義紀念館、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廣州市國民黨一大舊址……
6、三城市:廣州、深圳、佛山, +廣東所有城市……
7、三村鎮:珠璣巷、佗城、翠亨村, +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
8、三港口:黃埔港、徐聞港、鹽田港, +高欄港……
9、三族群:廣府、客家、潮汕, +華僑、新廣東人……
……
主辦單位:廣東省某機構聯合某媒體、并與各市媒體合作;邀請國家、省市專家學者擔任顧問。
采訪報道安排:
1、時間:待定。
2、廣東省主媒體派出專門隊伍赴各地采訪,各城市配合。
3、主媒體主要報道“3”,簡略報道“N”;各市簡略報道“3”,主要報道“N”。
4、全媒體圖文報道+視頻報道。
5、成果運用(略)。
2022年1月11日-6月14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