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大家:著名作家周瑟瑟深圳龍華書城主題演講
詩歌田野調查與國際詩歌現場
8月13日下午,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周瑟瑟以“詩歌田野調查與國際詩歌現場”為主題在深圳書城龍華城展開演講,吸引了眾多讀者線上線下參與。本次活動系“對話大家”系列活動之一,由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深圳市龍華區文化體育發展中心承辦,深圳書城龍華城實業有限公司協辦。活動在深圳書城龍華城五樓鴻博廳現場分享,與龍華圖書館2樓報告廳遠程連線,周瑟瑟與讀者進行互動對話。深圳大學文學博士、青年作家歐陽德彬主持對話。
周瑟瑟是當代詩人、小說家、藝術批評家、紀錄片導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為新聞記者、電視編導,現居北京與深圳。著有詩集《松樹下》《栗山》《暴雨將至》《世界盡頭》《犀牛》《種橘》《向杜甫致敬》(多語種),評論集《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當代詩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長篇小說《曖昧大街》《中關村的烏鴉》等30多部。獲《北京文學》詩歌獎,“2009年中國最有影響力十大詩人”等。曾參加哥倫比亞、墨西哥、智利等地國際詩歌節。主編《中國當代詩歌年鑒》《中國詩歌排行榜》。創辦栗山詩會與卡丘?沃倫詩歌獎。擔任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金筆獎評委。
周瑟瑟的演講風格鮮活、生動,具有很強的現場感染力與說服力,讓參與的讀者從中獲得人文新知與文學的力量。他從詩歌田野調查的緣起、國內外詩歌發展背景談起,層層剝開讀者的疑惑。他說詩歌田野調查是一種方法論,是詩人自我啟蒙的一條路徑。七年來周瑟瑟與他的朋友們通過在國內外進行詩歌田野調查,踐行了在以行腳僧乞食的虔誠精神狀態在大地上漫游的寫作,為此他結集出版了《犀牛》《世界盡頭》《種橘》《向杜甫致敬》等多部詩集,以及《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當代詩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等專著,并且在他故鄉南洞庭湖畔的栗山主辦了六屆栗山詩會,環洞庭湖詩歌田野調查、南岳詩歌田野調查、北京宋莊藝術村詩歌田野調查、安徽涇縣桃花潭詩歌田野調查、貴州十二背后詩歌田野調查寫作計劃等30多場活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周瑟瑟與讀者進行互動
有讀者現場提問,什么是真實的文學?什么是虛幻的詩歌?周瑟瑟以他拍攝中國國家圖書館百集古籍善本紀錄片《館藏故事》的親身經歷,闡述了他的觀點:“真實存在于內心的體驗,當我置身于歷史與文明的現場,真實的文學就產生了,虛幻的詩歌伴隨敏感的心靈而散發勃勃生機。李白、王維這些古代詩人比我們當代詩人走得更遠,他們的靈魂在詩歌的國度如生命的彩虹,突然照亮了陰郁的天空,給人帶來真實生命的虛幻光芒。而道家莊子對真實、虛幻與生死物化的思考給了詩歌堅實的思想,我現在依然依賴這些千古不熄的思想寫作。”
周瑟瑟強調說:“在詩歌田野調查過程中,我發現語言的自然屬性與思想傳統、詩歌美學的緊密關系,通過深入歷史與文明的現場,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內心的變化給寫作造成的重大影響,過去碎片化的詩歌寫作轉變為現在的長詩寫作,碎片寫作固然重要,且是讓心靈保持敏銳的手段,但長詩與詩劇寫作讓我的精神獲得長久的顫栗與慰籍。”
當天,周瑟瑟在十多年前博客時代交往的詩人老友突然上臺發言讓活動現場氣氛有了穿越感,講座進行了一個半小時。深圳大學文學博士、青年作家歐陽德彬對講座進行了總結評議。講座結束后,來自深圳龍華區作協的作家、詩人們還與周瑟瑟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
一些讀者久久不愿離去,對“詩歌田野調查與國際詩歌現場”話題充滿了討論的興趣。周瑟瑟說:“所有的言說都是雙向的啟蒙,詩歌田野調查是一種與外部世界敞開的對話。”(李想/文)
“對話大家:周瑟瑟詩歌田野調查與國際詩歌現場”講座
“對話大家:周瑟瑟詩歌田野調查與國際詩歌現場”活動海報
周瑟瑟專著:《中國詩歌田野調查》
在安徽涇縣桃花潭舉行的詩歌田野調查活動海報
在湖南岳陽舉辦的栗山詩會暨環洞庭湖詩歌田野調查寫作計劃海報
注:本文已獲主辦方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