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實驗紀錄電影《夢見犀牛》開拍
11月6日,第七屆栗山詩會暨永州詩歌田野調查寫作計劃啟動儀式在湖南長沙的紅網5G演播中心舉行,來自國內外眾多詩人、學者、詩歌愛好者與藝術家,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參與了這場一年一度的中國詩歌盛會。
由賈樟柯擔任藝術顧問,歐陽江河擔任文學顧問,張廣天擔任作曲,黃明祥擔任導演的紀錄電影《夢見犀牛》在活動現場發布了預告片與海報。該紀錄電影采用自述、紀實、對談等方式拍攝詩人周瑟瑟“人即超文本”的現實與夢境。目前在長沙、湘陰樟樹港與栗山拍攝,這是一部先鋒實驗紀錄電影,時長90分鐘。由黃明祥電影工作室、香港藝文控股有限公司出品。
電影講述的是詩人周瑟瑟到長沙,晚上夢見一頭犀牛在栗山塘里打滾,次日凌晨回到老家,天剛蒙蒙亮,發現原來碧波蕩漾的栗山塘已經干枯開裂。遇見發小周先德,到江邊漫步,聊家常,跟隨周先德到村里去給母牛配種。第二年,周瑟瑟又回到家鄉,在田野上發現一只牛偷看著他,他開始讀詩《犀牛》……
導演黃明祥闡述,進入互聯網開啟的時代,信息粉塵化,傳播碎片化,加速了內容重組,以細胞分裂的方式產生新的內容,不斷更迭。而信息、交通的快捷,時間得到最大化壓縮,又造成了空間重組的幻覺。社會以技術賦權讓每個人都成為了媒體,思維的活躍可謂盛況空前,人的表達欲、表現欲得到極大釋放。詩人周瑟瑟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寫作,即與多地詩人、作家通信,之后一路北上求學,武漢的碼頭文化、北京中關村文化,讓他在文學藝術界交游廣泛,其后三十年間,做過報社記者、雜志主編、IT公司高管、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企業投資人、出版人等,隨著與國際文學圈的交往變得頻繁,于知天命之年赴深圳任兒童文學院執行院長。他迄今的主要經歷是從洞庭湖經由武漢北上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再到以拉丁美洲為主要文學場域的西方。他如今在北京與深圳兩地生活,從北漂到南漂,視野從內陸轉向海洋,也是從傳統讀寫到感受力開放、認知、表現的過程。他的創作涉獵詩歌、小說、戲劇、書畫、評論等,龐雜中藏匿著他時刻嘗試改變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當一個人展露出個人性、隱私的部分,新媒體傳播讓每個人都成為了超文本。紀錄電影《夢見犀牛》的角度就是詩人周瑟瑟“人即超文本”,行為即寫作。
周瑟瑟對記者說:“電影是一場漫長的夢境,在栗山的前期拍攝過程中,我重新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隱秘的呼應。當我在故鄉面對一條孕育生命的母牛時,我仿佛回到了母胎。黃明祥作為詩人導演,他曾為我父親拍攝過短片《栗山:父親的床》,那是我父親離世后留在人世間的一張木床,那是我生命的一部重要的影像。”
周瑟瑟還表示,紀錄電影《夢見犀牛》有賈樟柯、歐陽江河、張廣天的支持與幫助,詩人導演黃明祥充滿了各種“超文本”的想象與創造,《夢見犀牛》值得期待!
紀錄電影《夢見犀牛》在活動現場發布了預告片與海報
活動現場發布會現場
紀錄電影《夢見犀牛》海報一
紀錄電影《夢見犀牛》海報二
紀錄電影《夢見犀牛》海報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