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大獎揭開謎底
首屆泰山詩歌大賽圓滿落幕
寒冬難掩熱情的詩意,泰山腳下盛開詩的花朵。12月3日下午,作為大學生詩歌節最核心的板塊,備受關注的首屆“泰山?中國大學生創意中文詩歌大賽”頒獎典禮,在泰山科技學院青未了劇場正式拉開帷幕。
據創意寫作學院介紹,大賽自2021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受到了全國各高校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投稿詩歌如雪花飛來,截至2022年5月31日,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海內外978所高校的14326首參賽作品。參賽學生不僅來自國內高校,也有五所海外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牛津大學、康奈爾大學、英國約克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長崎國際大學。本屆大賽宣傳覆蓋面較廣,投稿范圍遍布全國23省(含臺灣省)、4直轄市、5自治區、港澳特別行政區,實現了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全覆蓋;全國337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231座城市高校學生投稿,覆蓋率高達68.5%。本屆大賽共評選出40名獲獎作者,其中一等獎1名,獎金3萬元,二等獎6名,獎金各1萬元,三等獎13名,獎金各5000元,優秀獎20名,獎金各1000元,總獎金達17.5萬元。
觀禮陣容強大:終評委集體出鏡
大賽頒獎典禮采取的是線下頒獎與云直播相結合的形式,為全國參賽學生準備了一場視覺盛宴。早在數日前,評委會主席歐陽江河先生便致電創意寫作學院,表示本屆大賽來稿質量可屬上乘,雖然他要飛赴全國各地參加文學典禮,但一定要線上出席頒獎典禮。為此,歐陽江河還專門叮囑了所有終評委空出12月3日的檔期來。到了頒獎現場,評委會主席歐陽江河,終審評委李少君、陳先發、臧棣、李元勝線上出鏡,復審評委楊慶祥、李以亮、巫昂、胡赳赳、嚴彬、李斌、余笑忠,與數千名參賽選手共聚云端,通過視頻直播的形式觀看典禮。
騰訊會議室和云端直播間的觀禮規模龐大,達3000多人,陣容也尤為強大:5位詩壇大家、4位魯迅文學獎獲獎詩人、兩位省級文聯主席(含副主席)、一位省級作家協會副主席、6位大學教授,可謂是星光璀璨,堪稱詩歌界一大盛事。在現場,校黨委書記彭春雷、常務副校長胡繼連、黨委委員兼集團創意寫作學科帶頭人孫善清、副校長謝承紅、校長助理丁海奎以及有關部門、學院負責人現場觀禮,同200余名師生一起,共同見證了20萬元大獎的最終歸屬。
賽事之最:開啟高校賽事新紀元
本次大賽立足山東,面向世界大學生華文詩歌寫作者。大賽總獎金20萬元,高居目前全國高校同類文學大賽榜首。李孟代表大賽辦公室,現場匯報了大賽的評審環節:“為了保證整個評審環節的公平公正,6月初,大賽辦公室工作人員進行了稿件整理,隱去作者一切信息,實行全過程盲審。經過初審查重、復審、終審,摘選出排名前40的作品,確定為最終入圍評獎作品。12月3日,召開獎項研討會,終評會經過反復研討,最終確定了獲獎名單。”據悉,評審采取全過程盲審,確保了賽事評選的公平公正,直到公布獲獎名單的前一秒,甚至連評委會主席都被蒙在鼓里。對于大賽的征稿數據,評委會主席在組織終評委研討獎項時直言,上千所高校參與,上萬首投稿作品,這項賽事了不得。
殷切期待:詩歌永遠年輕,泰山詩賽恰逢其時
評委會主席歐陽江河致辭時表示:“由于疫情原因,我們不能親臨現場,一起見證榮耀的時刻,另一方面,我們在云端相會,這種形式更具有未來性質。這次大賽,經過層層篩選,到最后進入終審階段,嚴格按照評選程序,五位終評委,以自己的專業態度、對大學生詩歌創作的期待,認真閱讀作品,最終評出了各類獎項。我代表五位終評委,對獲獎的諸位大學生詩人表示祝賀,對所有參賽者表示感謝,中國詩歌的未來在你們手上,在你們筆下。希望創意詩歌大賽能夠延續下去,和大學生詩歌寫作相伴、相隨,一起走向未來。”
校長助理丁海奎在致辭中詳細介紹了我校的辦學特色,向云端觀看直播的各界人士推介了山東唯一的全員書院制大學,并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通過本屆詩歌大賽,我們發現了一批具有才華橫溢的校園詩人,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詩意,用豐富的創作經驗為詩歌作品插上想象的翅膀,這些美好的詩篇,從全國各地匯聚到泰山腳下,共同譜寫了壯麗詩篇。我們相信,所有參賽選手未來可期,將在創作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在文學的天空中會越飛越高!”創意寫作學科帶頭人孫善清總結大賽時表示:“語言可以不同,但詩歌永遠年輕。大學生洋溢著最為濃郁的生命氣息,是詩歌發展最為強大的源動力。發動了青年,就抓住了詩歌的明天。大學生詩歌大賽踏準了節拍,扣住了命門,未來一定會越辦越好。”
隆重頒獎:儀式感拉滿,榮譽感爆棚
典禮直播一開場,500人的幾個參賽作者群里就炸了鍋了,他們一邊看直播,一邊在群里刷屏,從優秀獎到一等獎,作者們沒閑著,一直在猜誰摘得大獎。當看到上臺領獎的學生以女生為多時,學生們在群里發問,大賽辦公室工作人員解釋稱上臺領獎的是我校學生,他們的身份是“委托領獎人”。因為受疫情影響,頒獎典禮不能線下舉辦,評委們深覺遺憾。創意寫作學院專門開會研討,創意寫作學院院長李孟老師認為一定要給獲獎學生現場頒獎的儀式感,要讓他們感受到這份榮譽,要讓全國參賽作者感受主辦方的熱情與嚴謹。典禮過半,激動人心的時刻降臨。優秀獎獲獎名單最先公布,接著是三等獎,終評委臧棣、李元勝、陳先發分別宣讀獲獎名單和頒獎詞,副校長謝承紅為三等獎頒獎。二等獎名單及頒獎詞由終評委李少君公布,常務副校長胡繼連為二等獎頒獎。
典禮的高潮,隨著評委會主席歐陽江河的出鏡到來。在萬眾期待下,歐陽江河云端宣布一等獎由來自貴州師范大學的賀澤嵐獲得。學校黨委書記彭春雷為一等獎頒獎。
40組獲獎作品,有的書寫山水地理、風物人情,有的以故事挑戰我們感受生活的固有方式,有的試圖在古典與現代的意象轉換間尋覓詩意,有的通過意識的攪蕩,充分激活自身的生命感覺,有的讓起伏的內心波動視覺化,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詩歌寫作水平。
名場面:新老兩代詩人同屏共振
評委會主席歐陽江河給予了一等獎獲獎作品《組詩〈時間之河〉》很高的評價:“組詩《時間之河》更是以優美而克制的抒情將個人的生命體驗有效地進行了美學提煉,化為獨具特色的詩歌表達,作品氣息綿和,詩意醇厚,意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游走,詩句在自由與規范之間騰挪,均恰到好處。”隨后,一等獎獲得者賀澤嵐出鏡發表獲獎感言:“相對于文學方面的寫作技巧,我更多地在生活中多維度審視自己。在成長中,母親對我影響很大,我也在詩中經常寫到母親,比如獲獎中的一首,就是寫和母親一起去插秧的一些細節。能夠將平凡的生活進行重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直播間和現場的幾千人都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歐陽江河先生全程都在認真地聆聽,眼鏡時而摘下,時而戴上,當聽到賀澤嵐講述自己與詩歌創作的緣分時,他不住地點頭,眼神中充滿了贊許和期待。也恰恰是因為這樣一種獨特的頒獎形式,造就了本屆大賽的一個名場面:老一輩的詩壇大家身處北京家中,與遠在貴州學校里的新一代年輕詩人,跨越物理空間的限制,在劇場的闊大屏幕上“相會”了。他們或許看不見彼此,但贊許眼神傳遞出來的是詩壇前輩對年輕后輩的殷切期待,年輕后輩略顯質樸的語言,卻表達出了對詩歌、對前輩們最大的尊重與敬意。而這,恐怕是線下頒獎也做不到的名場面。
曲終人未散:詩賽不散,詩歌永不停息
隨著主持人的高聲宣布,頒獎典禮“一曲終了”,但泰山中國大學生詩歌大賽不會散,第二屆賽事即將盛大開幕,全國大學生的詩歌創作熱情也不會冷卻,相反會愈發高漲。大學生洋溢著最為濃郁的生命氣息,是詩歌發展最為強大的源動力。大學生詩歌大賽踏準了節拍,扣住了命門,完美落幕。新一屆大賽再次揚帆,期待與更多的大學生相會。
首屆“泰山?中國大學生中文創意詩歌大賽”獲獎名單
一等獎1名
貴州師范大學 賀澤嵐 獲獎作品《時間之河》
二等獎6名
云南大學 楊雅 獲獎作品《自三峽七百里間》
云南師范大學 趙茂宇 獲獎作品《詩十首》
吉林警察學院 陳雅宣 獲獎作品《我的凝望沉重似篝火》
上海社會科學院 包文源 獲獎作品《南方的女兒》
紅河學院 范展赫 獲獎作品《古代漢語觀察》
中國人民大學 王季峰 獲獎作品《自新本質》
三等獎13名
武漢大學 覃奕霖 獲獎作品《我們明知生活的熱浪》
四川農業大學 肖柴胡 獲獎作品《傳說》
山西師范大學 鄺啟艷 獲獎作品《罌粟》
中國海洋大學 余林東 獲獎作品《一天中的四個時辰》
重慶大學 王興宇 獲獎作品《暑夜,或虛構的風暴》
新疆大學 韋莎 獲獎作品《北方之境》
南華大學 魏劭鋆 獲獎作品《忘》
東北大學 楊銳 獲獎作品《游泳:十四行詩》
西華大學 茍浩然 獲獎作品《湖畔雜志》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萬之滟 獲獎作品《星月夜,梵高》
中山大學 周濤 獲獎作品《白蘿卜》
大連科技學院 程真輝 獲獎作品《真假》
湖南師范大學 石勝振 獲獎作品《終章》
優秀獎20名
玉林師范學院 吳靈詞 獲獎作品《青檀樹》
云南民族大學 陳陽 獲獎作品《遠取譬》
西南民族大學 劉靖丞 獲獎作品《廣場》
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劉寶泉 獲獎作品《未寄出的信》
澳門大學 王珊珊 獲獎作品《胖瘦兌換》
西北大學 陳秋實 獲獎作品《一生》
中國人民大學 魏秉倩 獲獎作品《我愛未曾經歷之物》
南京郵電大學 秦旭 獲獎作品《魚缸》
重慶大學 張敬成 獲獎作品《小明送別小美于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重慶郵電大學 曾慶 獲獎作品《我們在走向一片局促的感性》
湖南師范大學 張浪 獲獎作品《上山,下山》
贛東學院 劉曉慧 獲獎作品《落日小鎮》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賴文豪 獲獎作品《紅與黑:遇見西西里》
昭通學院 羅劍寧 獲獎作品《老房子》
上海師范大學 翁紫氤 獲獎作品《清雨》
喀什大學 張富汗 獲獎作品《清明》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熊春曉 獲獎作品《藏在一匹馬里的光陰》
陜西國防學院 楊澤魯 獲獎作品《孔雀東南飛》
云南師范大學 崔同富 獲獎作品《昨日紀》
四川大學 鄒桂林 獲獎作品《羊卓雍措》
注:本文由組委會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