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當代詩歌北京論壇
暨《中國當代詩歌年鑒》首發式舉辦
2月25日,首屆中國當代詩歌北京論壇暨《中國當代詩歌年鑒》首發式在北京中國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顒佑牲S河出版傳媒集團主辦,陽光出版社承辦,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鄧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總編輯薛文斌,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蔡文貴、孟光永等60多位作家、詩人、評論家、翻譯家、出版人參加。陽光出版社社長唐晴致辭。邱華棟、鄧凱、薛文斌、孫新堂、周藝文、唐晴、周瑟瑟為新書揭幕。朗誦藝術家海銥主持了整個活動并朗誦了多首詩歌?!吨袊敶姼枘觇b》主編周瑟瑟、翻譯家孫新堂主持評點了論壇環節。
第35屆北京圖書訂貨會是一年一度的全國出版人、讀書人與作家們的盛會,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展區,首屆中國當代詩歌北京論壇暨《中國當代詩歌年鑒》發布式吸引了眾多讀者參加。讀者宋月鏡說:“今天在現場看到了詩人與他們寫下的詩歌,我覺得詩人永遠年輕,有詩的生活真好,詩的火焰點燃了我的熱情?!?/span>
首屆中國當代詩歌北京論壇暨《中國當代詩歌年鑒》首發式活動現場。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右一)發言。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鄧凱發言。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總編輯薛文斌(左一),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蔡文貴(左二),《中國當代詩歌年鑒》主編周瑟瑟(左三),陽光出版社社長唐晴(右一)在活動現場。
“一部有詩史之心的有非凡價值的選本”
《中國當代詩歌年鑒》由陽光出版社出版,詩人、評論家周瑟瑟主編,全書視野開闊,體量大,收入300多位詩人300多首詩歌,采用大16開本,圓背鎖線精裝,墨綠色特種紙硬殼封面賞心悅目,燙銀書名大字莊重大氣,裝幀設計獨具匠心?!白x了此書,我感受到了陽光的力量,西北的出版社有大氣魄?!弊x者田紅說。
據陽光出版社社長唐晴介紹,周瑟瑟采取詩歌寫作分類法,全書對意象寫作、民間寫作、當代先鋒寫作、人文實驗寫作、沉思寫作、異質寫作、后口語寫作進行分類編選,體現了客觀、獨到的編選態度,年鑒試圖以開放的視野梳理當代詩歌的發展史,總結不同寫作的經驗,給讀者呈現一個看清當代詩歌寫作走向的選本。
《中國當代詩歌年鑒》(2020卷)
周瑟瑟在本書序言《當代詩歌的進與退》中表明了他的觀點,他認為當代詩歌面臨進與退的兩難處境。進的步伐似乎很快,但退的步伐從沒停止。退步式的寫作意味著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很少有人抵抗得了詩歌功利化的誘惑。不能構筑清凈的詩人內心,就不能有任何進步。這是鐵定的事實,所有嬉鬧、玩票的寫作都轉瞬即逝,所有傾向于本質意義追尋的寫作,都將有所收獲。
周瑟瑟認為:“語言是通向詩歌心靈的唯一路徑,我說過詩人選擇什么語言寫作方式都是天經地義的,不是詞語寫作、意象寫作、口語寫作、敘事寫作有何高下之分。沒有語言的高下,只有內心的高下。內心高下不是語言的高蹈,語言高蹈是被拋棄了的失敗的寫作模式,雖然現在還有大批詩人在信奉與繼承這種寫作模式,并且獲得平庸的榮耀。我認為這是慘不忍睹的成功學詩人的語言現狀。永遠不要試圖喚醒成功學詩人。那不是進步,而是當代詩歌的退步。所以,我說退的步伐從沒停止,這是當代詩歌的常態,并且將永遠持續下去?!?/span>
周瑟瑟強調說:“《中國當代詩歌年鑒》試圖將詩人分成不同的類型,這當然是編選的權宜之計,但如果每位詩人愿意客觀審視自己的寫作史,我這種類型分法從當代詩學研究上是可行的。中國新詩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路是這樣走過來的。只是我看你的視角與你看你的視角,可能不同。不論我把你歸入何種類型的寫作里,我無非基于三個標準:語言、精神與形象。這三個標準在我看來決定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span>
詩人、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說:“《中國當代詩歌年鑒》是一部有學術性的選本,每一首詩都是經過周瑟瑟用心選出來的,這更是一部有史料價值的詩歌選本。”
詩人、作家、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鄧凱說:“周瑟瑟以‘詩歌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編選,《中國當代詩歌年鑒》具有開闊的視野與清晰的編選框架,一冊在手,如沐春風?!?/span>
詩人、評論家、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說:“我認為,在所有的關于詩歌的年度選本中,周瑟瑟主編的《中國當代詩歌年鑒》絕對是非常特別的一部。它的特別性還不在于可見的體例編排分類的特別,當然這的確是它特殊的一部分,雖然詩歌未必可分類,但這種劃分的客觀亦基于某種學術性的眼光,譬如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人文實驗寫作,它們所指向的不同的風格和精神,則是我們應該透過體例編排的現象看到的實質。一句話,此部《年鑒》是有詩史之心的。而這一點,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越來越認識到它的非凡的價值?!?/span>
朗誦藝術家海銥主持了整個活動并朗誦了多首詩歌。
參加活動的部分嘉賓合影。
論壇:探討問題、經驗與未來
首屆中國當代詩歌北京論壇發起者周瑟瑟說:“當代詩歌論壇--在問題中尋找答案,我們走過開裂的河流,我們更是腳踩堅實的大地。談論當代詩歌的時候,我們要以清醒、冷靜的方式來探討當代詩歌的問題、經驗與未來?!?/span>
詩人、評論家與翻譯家們發言理性而充滿激情,精彩觀點紛呈。論壇圍繞“當代詩歌的問題、經驗與未來”展開討論,給人帶來深刻的啟示,對當代詩歌的發展或許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一場坦誠而有建設性的論壇。
《中國當代詩歌年鑒》主編周瑟瑟主持評點論壇第一輪討論環節。
翻譯家、北京語言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阿根廷國會大學教授孫新堂(左一)主持評點論壇第二輪討論環節。
詩人、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曹宇翔(左三)發言。
一、擺脫“小圈子意識”,激發創作活力
翻譯家、北京語言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阿根廷國會大學教授孫新堂認為:“中國當代詩歌的成就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但是跟拉丁美洲詩歌相比較的話,我覺得中國當代詩歌開放性不足,小圈子越來越多,越來越走向封閉,甚至自我迷戀。我們需要接地氣,敏銳把握當下,表現現實與內心,不斷突破當今漢語語言邊界的詩歌?!?/span>
詩人、批評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提出,在不同的詩歌觀中,當代詩的問題是不同的。我并非無視當代詩的問題,比如,寫作的同質化,想象力的缺失,但我傾向于從大的方面看問題。經過多年的分化和探索,當代詩的總體狀況依然值得人們認真看待。40多年前,當代詩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歷史和個人之間的距離感,詩性的表達中嚴重缺乏“自我表現”。所以,當時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強化詩歌的“語言意識”,來尋求詩歌寫作的個人性,包括基于激烈的個人性之上的詩歌的多樣性。這構成了當代詩歌的主要邏輯。從這一點上看,經過四十多年的艱難實踐,當代詩人的個性意識已普遍確立起來。最重要的,當代詩歌的“眼界”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新世紀以后,雖然仍有波折,但基本上,當代詩歌已不再會陷入當初西方詩人所揶揄的“第二次發明自行車”的情形。這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婭認為,詩歌的發展是在動態、多語境甚至是跨語際中完成的,逐漸擺脫了“小圈子意識”,側重獨立思考、寫作,有建構當代文化詩學和漢語新質的氣魄。新媒介的蓬勃發展使我們的詩歌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觀。孫曉婭提出,首先當下詩壇該如何建立起理性和有序的媒介文化生態?當代詩與大眾之間能否建立起有意味的對話溝通?這是詩歌文化轉型中的暫時性問題還是長久性問題?如何有效厘清上述癥候足以引起我們審度。
孫曉婭談到未來關注點是如何從批評路徑、理論建構、文獻整理和闡釋等維度拓深詩歌現場、詩歌現象與詩歌創作的研究;以什么樣的姿態總結21世紀以來新詩的建設業績、創作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在復合文化生態中,如何構境詩歌的寫作空間、書寫視域,不斷激發詩壇的創作活力和詩人的個性化風格,亟需我們思考和研究。
詩人、翻譯家、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樹才認為“問題、經驗、未來”這三個詞,其實是指向同一個問題,而它們是同一個問題的三個不同側面。這個問題,就是詩的語言問題,詩的創造力問題。語言本不應該成為問題,但在當代中國,它卻成了問題,因為人們忘了:語言是一首詩的質料、身體和意義,它占據著詩的本位。現代性強行突破文言文以來,一百多年過去了,新詩的嘗試者們也逐漸偏離了“新詩”這個詞的初心:創造新的!詩歌的創新在哪里才是可能的?語言那里。但我憂心地看到,漢字一年比一年顯露概念的堅硬或板結,一年比一年缺失形象的自然和靈性。拼音語言的詩歌命題,并不必然適合象形文字的國度。中國古代的詩人們,一旦醉入漢字的形象世界,心靈就變得自由和放開,所以遠早于超現實主義詩歌,就創造了“即興作詩”的傳統。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感到“界限”,而這嚴重影響了中國詩人的潛意識,迫使他們在使用言語表達情感的時候,時時自設樊籬。為什么我們不敢把一個句式的使用推到極致的位置?我們為什么那么容易甘心于小小的所謂成就?我們為什么非要把“寫什么”和“怎么寫”對立起來?實際上,不管你怎么寫,也不管你寫什么,唯一的檢驗就是一首詩本身,也就是說,看你是否有妙用語言的“游戲”天才。只有語言抵達了,形式和內容才會同時生成一個叫詩的身體。除了漢字本身的舞蹈、運動、變幻……一個詩人還能從什么預設的詩歌意義中去體驗“自由創造”的極樂和虛無?創新不是一個宏大的詞,它要你盡你語言的興;創造力也不是別的,而是你對語言潛能在“表達形式”上的嘗試勇氣……一個詩人靈不靈?看他具體的一首首詩吧!當代詩歌還不夠多元,不夠極致,不夠靈慧……很多詩人滿足于自己的那一點經驗、那一種寫法……一個詩人如果滿足了,洋洋自得了,靈性也就鈍化了,新的創造就更談不上。
詩人、評論家、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馬麗提出,詩歌研究,要更加強化文本細讀。對詩人的評論研究,已不局限在整體研究上。體量大,容易空洞,也容易不切實際,人云亦云。我們現在更加看重詩人一首一首經典詩歌的評論分析。
二、無限燦爛,卻又近乎粉末
詩人、批評家徐江認為與近乎所有的藝術一樣,當代詩隨著流媒體和自媒體的進一步擴大,它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呈現出碎片化的色彩——無限燦爛,卻又近乎粉末。
詩人劉傲夫認為,中國當代口語先鋒詩歌是中國當代詩歌的未來,這一點我們必須要非常清楚。
詩人、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曹宇翔談到好詩肯定不是那些陳詞濫調,不是過去的老式假大空,也不是新型假大空。
詩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陸健認為當代詩歌的問題是太多人寫詩用心用腦,這本沒有錯,但是缺乏一種“眼高于頂”的“靈視”。未來的詩也許不像現在這樣有太多的同質性。除非天才,出手就獨一無二舍我其誰。多數人會逐漸找到自己的面目自己的語言方式。
詩人、《詩參考》主編中島認為在中國詩歌如此繁榮的當下,實際上隱藏了浮躁。浮躁體現在詩人詩歌創作上的隨意性,缺乏詩歌本質上的品相及創造觀,這是詩歌鑒賞過程中發現的詩歌硬傷。再就是,詩歌與詩人生命的割裂,很多詩歌與詩人及生存環境毫無關聯,讀來生硬無情感,更無新意,千篇一律,無風骨,無底蘊,無技術含量,這是當下所有詩人面臨的問題,包括我自己。一個優秀詩人應在階段性勇敢剖析自己的詩歌創作,反思自己的詩歌進程,舉一反三,才會擺脫自戀式創作的束縛,盡而讓自己和詩歌走得更遠。
三、自我修行與自我完成
詩人、作家蔣一談談到一個寫作者的文學鑒賞力大于他的寫作能力,或者說,一個人的寫作過程,是在努力縮短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之間的差距。從這個層面而言,寫作進程更像是一個人的自我修行與自我完成,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冷暖自知。寫作當代漢語詩,是即刻的冷暖自知。無論以詩還是以小說的方式體會世界、表達情智,離不開寫作者的題材、角度、語感和語調,并將這些置于思想的基石之上。當我們過多關注詩的題材和語感時,我們會忽視詩的角度和語調的重要性與風格性。缺失了風格的詩人,或許是一個淡忘了風格的人。
詩人、譯者少況談到寫作中的問題很小,很具體,涉及用詞、聲音和節奏,起重機無處下手。當寫作者關注這些時,就不需要關注宏大敘事、哲學命題和終極關懷。那些是水到渠成,不是引流灌溉。語言是不穩定的,但比起人性的不穩定,它是飄忽不定的,取決于人性的自我放任?!痘脑返饺ツ暧幸话倌炅耍覀冞€是有望山跑死馬的感覺。讓深度學習摧毀我們寫作的虛妄。
詩人張杰認為寫出思想痛癢和語言新鮮度的,不多??赡苡幸恍┰姵鋈Γ巧Σ婚L。要改變這種狀況,新詩寫作者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注入詩人自己的生命體驗,第二方面是,刷新自己的語言體系和組織方式。
詩人田莊認為語言是詩的窗口,不是詩的終點站,詩并非到語言而止,而是借由語言指向無言。在語言和修辭的圈子里兜轉,永遠抵達不了詩意核心。搬弄辭藻,是自古就有的壞習氣,巧言令色鮮矣仁。詩不能僅靠大腦的語言中樞判斷,詩是要靠心靈整體去感受的東西,應該用心,而不是腦去讀詩,因為心具有和詩一樣無法定義無可描述的完整性,所以只有心,可以完全收攝一首詩。
四、當代詩歌的走向
詩人張后談到當代中國詩歌的走向:一、可能今天中國詩歌所要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二、原本中國詩歌便是小眾的,但這十年(2013-2023)“個體的隱私化”寫作與詩歌散文化傾向的日愈嚴重,卻將過去“三人行必有我詩”的共情局面逼入更窄仄的空間,致使“一些人失去了對詩歌的尊重,不再有時間去思考蘊藏在詩歌中的美學和充滿人性的智慧之光”,幾乎淪為了只有寫作者參與的圈子化的“自嗨”游戲,這尤為警惕。三、中國當代詩歌缺少流派,不止缺少流派,更嚴格一點來說,絕大多數的寫作者都“千人一面”,缺少獨具特色、蘊含使命感的詩寫。個性十足、風格迥異、文體鮮活的漢語詩人,仍然是中國詩壇強勁的趨勢。
詩人、中詩網主編周占林認為讓詩歌回歸詩歌,遠離那些假詩偽詩。詩歌既然是語言的藝術,那些非詩的文字組合就是語言垃圾。
詩人李荼提到中國當代詩歌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極少能看到具有真正精神“立柱”型導向的詩人。絕大多數詩人在書寫時都寫得很用“功夫”,考慮很多,設計布局,把詩寫得讓人感到很安心,這是我讀當代詩最深切感受到的東西。而就我的寫作經驗而言,詩人應該盡量書寫詩歌所能表達的東西,拋棄虛偽和雜質,保持創造性,擺脫詩歌技巧等多種因素對詩體本身所造成的控制,如果能達到超控制,無控制,打破控制的狀態,在這個世界上大概詩就真的來了。
詩人海城認為當代詩歌延續著多元化的寫作態勢,同時夾雜著審美取向的分野,藝術上呈現多維的向度。這種探索過程中的緩慢嬗變,即色彩紛呈,也含有泥沙俱下,有歡愉,也有焦慮。但總的來說,書寫路徑是多重的,詩歌版圖在眾多詩人不倦的開拓中,不斷地擴大,其延展趨勢是值得稱道的。無論時代風云如何變幻,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詩歌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詩人、《中國漢詩》主編、安徽省當代詩歌研究會副會長王長征認為,自中國新詩出現以來,詩歌的“當代性”一直成為詩學界探索的方向和重要目標?!爱敶浴痹姼鑴撟髋c評論一路同行,二者不只是緊扣當代,甚至在審美意識、思想引領、價值導向等都是一脈相承,具備一定的超前性和創新精神。對“當代性”的理解,最好還是由詩本身引發討論,由于生命個體人生閱歷、生活體驗各不相同,所擁有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千差萬別,對詩歌選擇取向存有差異,所以,要討論詩歌理論的當代性,必須兼容并蓄。因為,各人存在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的理解并不一致,這些卻是構成詩歌“當代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新詩創作,還是詩歌評論,只有做到思想認識的超前,有先見之明,“當代性”才會表現的淋漓盡致,新詩創作與詩歌理論才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才會隨時隨地反映當代性,從而走在新詩的最前列。
詩人、科幻作家超俠認為,當代詩歌的流派很多也各有特色,現在我們正在走入一個科幻的時代,許多科幻已經開始變為現實了,所以我們一直在講的現實主義詩歌其實是跟科幻開始一脈相承,最近《流浪地球2》電影和《三體》電視劇大火,它們也是影像化的史詩,近年我一直在致力于創作科幻詩,而我們許多的科幻作家也在拓展科幻文學的不同的表達,希望科幻詩成為詩壇的一個新鮮閃亮的流派。
五、什么樣的詩人是好詩人
詩人、作家商震談到什么樣的詩人是好詩人,不是見仁見智、公說婆說的事兒,是有確定答案的。且古今中外答案是一致的:挖掘所生活的時代真諦,揭示人性本質,拓展詩歌美學疆域。完成這三項任務或肩負這三項使命的詩人就是好詩人。這樣的好詩人,歷史上有,現在也有,未來會更多。只是當下的一部分人們放大了混亂和嘈雜,忽視了好詩人的存在。甚至用假道德、偽正義去評判、綁架詩人與詩歌。詩學的核心是交出自己去熱愛。當下詩歌出現的假冒偽劣等的問題,也是利益的禍。詩歌的門檻從來就沒有低過,是看門的人比門檻還低,所以,讓假冒偽劣的類詩歌繞過詩歌的門檻,從旁門左道進入詩壇。關于當下詩歌批評的話,我就不多說了,僅希望批評家們能夠主動閱讀,被動或被迫閱讀,寫不出屬于自己的批評文章。還有,奉勸批評家們別在雪比梅花白,梅比白雪香這種接近常識的問題上費評章,別讓天花爛墜淹沒你的形象。
詩人、《天津詩人》總編羅廣才提出我們拿詩歌要干什么?是用它表達自己的內心,提升自己的靈魂;還是用它來交際,用它來幫自己獲取些許名聲,滿足自己的名利私欲?這種現象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但威脅到我們的詩歌生態。詩歌要純粹,首先要喚醒自己的內心,讓自己靈魂澄凈,然后提升自我和讀者。詩,基本不是寫出來的,要不就是滲出來的血和淚;要不就是刻骨銘心的愛和恨。這些傾瀉的,自然的、發自肺腑的,應該是詩。說人話,好好說話,把話說好,也許就是詩歌。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寫詩,但每一首詩都要像一輩子。
六、“詩歌應該像前所未見的生活一樣新鮮”
“90后”詩人、作家李柳楊說“詩歌應該像前所未見的生活一樣新鮮”。她認為,每個詩人,首先都是一個人,那么他就會充滿人性,像人一樣復雜。詩壇也同樣是非常復雜的,詩歌就像鏡子,照出你內心的想法,你的愚笨、自私、矛盾,在詩歌里也會呈現。所以關于詩的問題,一定是人的問題,想寫好詩,就是想把自己變得更好。我在寫詩的時候,也在經歷人生,因此詩歌也幫我消化了很多我的煩惱。這些問題是我個人的,也有可能是普遍青年都會遇見的。我誠實地把它們寫下來。當代詩壇有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拉幫結派的,學院派、民間派。一個派別和另一派親近或者不親近,這些都是無所謂的。我個人感覺好的詩人,不應該受這些價值觀、這些美學、這些派別的約束,他首先要完成他個人作為詩人的歷程,不斷修復他的美學,他的詩歌、不斷思考。而不是把精力花在無所謂,不重要的事情上,尤其是熱愛功名利祿的那套。當代詩壇里的很多詩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懂美,不善于發現美,不知道什么是美,以及扭曲美。當你不知道什么是美,不去耐心地向“美”學習,不再熱愛生活,那么你能發現的東西就會縮減。世界的新鮮度也會縮減。當然對于美的理解,它也是如同愛一樣是需要你不斷豐富,需要每個人在漫長的一生中不斷學習的。另外這也是我常對自己說的話,耐得住寂寞,不要被世俗裹挾了,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和生活。
詩人安琪談到詩神就像全世界的大部分人,喜愛年輕人,年輕人有一股朝氣,有一股鮮活生猛的力量,一種青春氣息,詩神就是不喜歡中老年人的衰朽之氣。人到中年,我們還是得保持我們的青春之氣,年齡跟青春其實是沒關系的,“有的人一出生就老了”,有的人年齡很大了卻還青春,我們就要做永遠青春不要年齡的人,保持我們的血性、激情、柔軟,和對世界的好奇,只要我們青春還在,我們的詩歌寫作就不會衰朽,我們就能繼續寫出動人的詩篇。讀書、走向戶外、保持青春氣,是我們突破中年寫作瓶頸的三個嘗試。
詩人嚴彬談到,如果說中國當代詩歌存在什么問題,我想那問題是整體的,也是具體到個人的,有陳舊的問題,也有新的;而它的問題也是它的經驗,詩人們在自己的問題地毯上繼續舞蹈。詩歌和詩人之間依然存在森嚴的壁壘,這些壁壘樹立在個體的詩人和群體的詩人之間,它像護城河保護了那些詩歌群體和他們內部的活動——我們有時窺探到有些詩歌群體內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所有的壁壘都起到護城河的作用,而對游俠般的單獨的新詩人老詩人卻不友好而可能形同傷害……然而我也看到,比如更年輕一代的詩人們,“00后”的詩人們,似乎已經在既不得傳統詩歌界之門而入,也找到了他們自己的活動空間和方式。在他們的詩歌和活動軌跡上,比如年輕詩人們自建詩歌小組、在小紅書上詩人們的活動,我看到他們似乎沒有詩歌和詩人那些傳統的負擔,而是以詩的方式在活動,有時將詩歌當做一種游戲和語言技藝……所以我想,這樣那樣的環境和問題,都很難對優秀的詩人構成決定性的傷害。詩人們要有自處的超強能力。因為作為崇高的創作主體,不論那些游俠般的詩人是如何出入詩歌,是經驗還是浮云,是情感還是沉思,他們終將給出唯一的詩,而不是他們的生活或喝過的酒。所以我不打算探討在詩歌創作上中國當代詩歌有什么問題和經驗,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私密之事。
七、批判是方法論,繼承則是世界觀
達斡爾族詩人吳穎麗提出如何處理好古今、中西文化的批判繼承問題,仍是當代詩歌寫作中的重要課題。如果說批判是方法論,繼承則是世界觀。繼承是本,它使詩人有精神出處,使詩歌寫作有根。關于當代詩歌寫作經驗,誠如美學家李醒塵先生指出的那樣,“詩的媒介是語言,詩的境界、意象和情趣都必須落實到語言上,通過詩的語言表現出來”??梢哉f,詩的語言、文字、音律、聲韻等形式技巧的淬煉,仍是當代詩歌寫作有待深耕的基本功。關于當代詩歌的未來,朱光潛先生曾在其《詩論》中坦言,“我愛中國詩,我覺得它在神韻微妙格調高雅方面往往非西詩所能及,但是說到深廣偉大,我終無法為它護短”。當代詩歌要想行之久遠,甚至為未來的讀者留下歷久彌新的經典,尚需當代詩人們深植哲思,清修文心。
詩人、評論家、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北喬說:“詩歌需要古老而年輕的氣質”。他認為,現代詩的發展以及當下的景觀,呈現多向度的行走和紛繁的面貌,承澤多種文化的浸染,并接受了深刻性的自省和改變。我們常說文化是一條河流,是指其特有的傳承性和之于世界的滋潤。在另一種語境中,文化也是一粒種子,充滿激昂情感和旺盛生命力的種子,可迎八方風雨,但內在的基因總是守一如初。詩歌,終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有著平常又玄妙的呼吸,這是生命的本真,也是精神的高蹈。古典文化和古典詩詞,是中國詩歌必備且日益豐盈的厚實土壤。古老又年輕的氣質,當是中國詩歌現在的努力和未來之象。這是中國詩歌之根,也必定是飛翔的翅膀。
詩人、譯者莫笑愚表示:這本《年鑒》不僅豐富了當代中國詩歌史資料庫,也為今天乃至未來的詩歌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樣本。它也從一個角度使我相信,無論是詩歌寫作者還是詩歌批評者,有理由對中國當代詩歌寫作充滿信心。荷蘭漢學家柯雷曾經有一個判斷,他認為“中國當代詩歌沒有任何必要去悲觀”,因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是異常的年代,詩人能達到的幾乎是明星的身份,這是很不正常的事情?!睂Υ宋也荒芡飧唷.斣姼鑼懽鞒蔀橐粋€民族眾多普通百姓參與的文化活動,它所展現的,不僅僅是詩歌寫作質量良莠不濟的現狀,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繁榮。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我還是相信這一點:但凡民族性的便是世界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歌寶庫不僅培養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詩歌審美能力,也為詩歌寫作者提供了無盡的意象和豐富的文化(哲學)營養。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將本土文化傳承與當代詩歌寫作技巧(技術)結合。
八、詩的獨創性讓存在如此美麗
詩人、法律工作者龐瓊珍認為詩的獨創性讓存在如此美麗。詩歌剽竊物不是作品,剽竊不是創作,剽竊者不是作者,剽竊者應承擔侵權責任。剽竊物剽竊了他人作品中的獨創性表達得以成文,與原創詩歌作品在立足點、體驗、細節真實度上有著天壤之別。詩歌剽竊文本是證明剽竊事實的書證。在新近推出的chatgpt人工智能書寫的環境里,將會出現海量的漫浸式復制粘貼。原創寫作更加艱難、寂寞、稀缺。但只有基于詩人親身經歷的生命現場的創作才具有排他性。惟詩歌作品的獨創性讓存在如此美麗。
詩人圖雅認為當下詩歌有以下幾個問題:使命感缺失。寫作不為漢語詩歌的發展,不為任何宏大的事物抒寫篇章;格調不高。詩寫者缺失對詩歌的虔敬之心,一定程度上損毀詩歌及詩人形象;新瓶裝舊酒?!耙淮幸淮膶W”,21世紀已經走過五分之一時間,仍然有不少人,用新詩體包裹舊詩心,何談先鋒性? 詩感喪失?,F代詩去格律、去音樂性、去形式感,不等于無內在韻律,不等于無抒情,詩歌本質就是抒情,其實,詩歌發展到后現代時期,抒情變得更加克制,甚至是冷抒情,而韻律就在其中。我的經驗:一是,多寫,多讀,由量變到質變;二是,參與詩歌交流,對文學內部的發展變化多加關注;三是,學習優秀的中外詩歌,包括電影、小說、美術等藝術,借鑒技巧,啟發靈感;四是,寫口語詩,外表放松,內心是要收緊的。未來,在我看來,詩歌不會消失,口語詩會越來越被大眾認可,更多人選擇用口語來表達。機器人chatgpt的出現不構成對詩人的威脅,因為它只是做“最正確的答案”,而詩歌是“最不正確的那一個”。
詩人、藝術批評家牧野堅持相信詩歌藝術存在非藝術的力量,它可以返回到直接體驗的實在之中。我想把一類詩人指認為技術派詩人。這簡直是一種冒犯。技術派詩人在寫作實踐中,直接進入語言詩學的體驗之中,能夠毫發無損將身體留置在現實也就是語言即世界的平行宇宙中。詩是什么?什么又是詩的意義?要回答這一問題,就不得不把問題轉移到詩人身上。詩人擁有詩的全部,或者說,詩人是詩的集合。這也就有了一個詩人的孤獨和享受孤獨的說法。所謂孤獨,只有詩人明白那是一種個人書寫方式,詩人嚴格地采取個人書寫的方式。那么他所凝視的深淵,即是個人與孤獨的個人,詩的意義,也就是作為詩人的個人的存在與生活。詩在哪里?為何有無所窮盡的詩的意味與形式?我想說的是,言說的語言形式是由人的不同決定的,不同的語言形式造就不同的詩的趣味,它的豐富性自在語言變化之中,無窮無盡,每一種形式都是一個詩人的存在,都有其妙不可言的詩性意味。真實的詩只存在于單獨的個人生活中,它生長于詩人生命形式之中,甚或,它讓一部分詩人做到了詩人和人的分離,極端點說,技術派詩人可以做到人和詩人井水不犯河水。在當下,很有必要保持對詩的警惕,適度與詩壇保持一點距離?!?/span>
詩人朱建業堅信當代中國詩歌的亂象都只是暫時的,所有的紛亂都是為詩歌更好發展做鋪墊,都將成為未來詩歌重拾輝煌的基石。詩歌會憑借自身巨大的生命力、想象力和表現力以及其獨有的意象、隱喻和語言陌生化等特點,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在未來,我也相信有越來越多真正的詩人會潛居抱道,立足文本,在忠實抒寫自己心靈和描述人性的同時,既仰望天空,也俯視大地,在日常經驗和悲憫蒼生中發現詩意,重新擔起新媒體時代的詩歌寫作責任。
九、對源頭的鄭重確認,適當清理、回歸與反思
詩人、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高興強調對源頭的鄭重確認。在百年新詩中,橫向移植影響極大,效果也極明顯,在好幾個特殊的時間節點,絕對發揮了革命性的啟蒙作用。我甚至覺得影響有點過大過猛了,以至于不少詩人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滋潤,因而也就出現了文學營養的失衡。時過四十余年,現在恰恰到了這樣的時刻,需要適當的清理,適當的回歸,適當的反思。橫向移植中,哪些影響是真正有益的?哪些影響可能阻礙了我們自己的寫作?橫向移植中,是否存在著歐美中心主義傾向?在橫向移植的巨大氣場中,我們是否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反思。需要喚醒一種自覺意識,也就是對源頭的確認。吸收,影響,交融,發出自己的聲音,然后就是交流和對話。走過了百年歷程,中國詩歌顯然已經具備了交流和對話的實力和可能。詩歌交流和對話的時代已經來臨。這里,我所說的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交流和詩歌對話,而不是簡單和庸俗的宣傳和推廣,而不是自戀式的自說自話。
十、文明之間如果真心交流,不會沖突,因為詩歌再度握手
詩人、翻譯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副教授夏露講了一個跟詩歌有關的越南故事。1994年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越南文對照的詩集《來自戰俘文件的詩》,詩歌的作者全部是越南士兵。詩集出版之后美國文學界和普通讀者都非常吃驚,因為這些詩歌來源于美國國防部存檔的有關在越南戰場上繳獲的材料。我的朋友、美國詩人布魯斯?維高是這部詩集的編譯者之一,他告訴我,當初美方繳獲那些越共士兵的紙條時,以為他們在傳遞秘密情報,沒料到上面寫的都是詩篇。在那些詩歌中,戰俘們表達了當初參軍的夢想,戰后回家奉養父母、娶妻嫁夫、生養孩子,耕田播種等等愿景。他感慨地說當時美國的青年人都喝著可樂、唱著搖滾,做著許多沒有文化的事情,而大洋彼岸他們認為落后的越南的年輕人扛槍保家衛國,被俘期間還在寫詩,且不論詩歌藝術如何,這種在生死關頭依然在寫詩的行為就令人對越南文化刮目相看。美國翻譯整理出版越南詩選也帶來了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證明文明之間如果真心交流,不會沖突,反而會帶來和平與友誼。正如現任越南作協主席、詩人阮光韶說:“越美兩國的詩文成為了開啟戰爭期間文化交流的金鑰匙,也啟迪了后來美國和越南的老兵作家,并引領了兩個仇視的民族走向和解之路?!痹侥细绹膽馉帲追Q越戰,持續了二十年,戰爭于1975年結束,而又僅過了二十年,1995年美國跟越南建交。在美國跟越南建交之前,1986年越南剛剛開始革新開放,打開門戶時,美國作家代表團打頭陣先去了越南,越南當時的總理以及武元甲大將都親切接待了他們;而這個作家代表團其實只有三個人,而且全部是詩人,也全部是之前在越南戰場上打過仗的老兵。曾經在戰場上廝殺的敵人到越南見面,他們卻因為詩歌再度握手。夏露說實際上,有關詩賦外交作用,中越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兩國交往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詩人們多多交流,不斷可以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也能加深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識。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