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對詩意生活的挖掘
——詩人馬文秀與學生暢談生活與詩“照進彼此”
為了提升辦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文學創作與鑒賞能力。4月11日,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邀請中國詩歌學會社會活動部副主任,詩人馬文秀開展“寫作:對詩意生活的挖掘”主題講座。講座由人文與傳播學院中文系副主任胡冬智主持,天涯創意寫作中心成員以及2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部分學生聆聽了講座。
馬文秀從“詩意生活與生命追求”開篇,闡明根源于自然與土地的寫作,需要寫作者挖掘,不斷游歷,在作品中寫下自己的行跡。人生如同旅行,生活是沿途的風景。只有感受不同的風景,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能豐沛人生閱歷;要善于發現生活,走進生活,這樣才能從生活中不斷收獲寫作靈感。積累寫作素材時,要重視深入內心的挖掘,把握有限的經驗,挖掘無限的潛能。
隨后,馬文秀從自身創作展開,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馬文秀提出,同學們閑余時要多散步,散步能夠感受生活中的細節。她還提到著名作家余華《許三觀賣血記》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某一天行走途中,見到一個事件引發的思考。馬文秀講到她有一些作品是在行走獲取創作靈感的,如《坐在地鐵上的赤子》是在乘坐北京地鐵10號線時創作的,當時她關注那些為了理想、為了生存而奮斗的勞動者群體,在漂泊中的堅守與抗爭,在她看來,奮斗者的存在就是一個民族的風景;《在夏宗寺與文秀相遇》是在夏宗寺時遇見同為“文秀”的僧人時有感而發;《夜幕下的騎行者》是基于親身體驗和長期的觀察寫成的,騎行者是無數在城市中拼搏人的精神寫照;長詩《老街口》的創作也是在春夏秋冬走進百年藏莊塔加村,參加青海古村落舉行的開耕儀式,在驚奇與驚喜中創作而成的,這些作品都是行走的最好照見。從寫作源頭去提取詩意、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展開創作,這可能是詩歌不錯的門路。
馬文秀還提到——要創造屬于自己的精神領地。她認為“心通萬物”,詩意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她特意列舉其作品《照進彼此》,認為:文字的語言完全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只有多閱讀,多從生活中感受詩意,發現詩意,才能收獲詩意。
在互動環節中,馬文秀耐心地為同學們釋疑解惑,胡冬智副主任代表學院聘請馬文秀為人文與傳播學院創意寫作中心行業導師。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馬文秀,女,回族,出生于1993年,青海民和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中國詩歌學會社會活動部副主任。作品散見于《詩刊》《中國作家》《文藝報》《民族文學》《青海湖》《上海文學》等報刊,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個國家(民族)語種推介到國內外。出版詩集《雪域回聲》,長詩《老街口》入選中國作協2019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扶持項目。曾獲第五屆中國長詩獎、郭小川詩歌獎、《延河》雜志最受讀者歡迎獎、《現代青年》雜志2019年度最佳詩人獎等獎項。
圖文/陳穎
來源:中詩網
http://www.yzs.com/zhongshitoutiao/11371.html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