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大無垠|藝術家 鐵揚&作家 關仁山
藝術與文學的對話作品展開幕
6月10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學鐵揚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沙龍。在典雅悠揚的交響樂聲中,進行現場對話、作品朗誦、名家解讀……文學與藝術融會貫通,波瀾壯闊,扣人心弦,揭開了“藝大無垠——藝術家鐵揚&作家關仁山‘藝術與文學的對話’作品展”的帷幕。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現場對話,波瀾壯闊
鐵揚致辭
書畫同源,文脈致遠。當代著名畫家鐵揚,在中國美術現實主義創作領域是一面旗幟,他的美術作品色調明快、筆力雄勁、意蘊深遠,聞名海內外畫壇。在美術創作之余,鐵揚先生還以文學之筆呈現世間百態,出版了散文集《母親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鳥》等書。如今,88歲的鐵揚先生依然在用畫筆描摹時代和生活,此次展出的水彩畫《趙州梨花》、油畫《正午》和中國畫《壩上的牛群》等都是他近期的新作,也是首次與公眾見面。更令人驚嘆的是,今年他還相繼出版了自傳體長篇小說《大車上的我》、散文集《大暑記事》和中短篇小說集《美的故事》。
關仁山致辭
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是河北文壇“三駕馬車”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天高地厚》《麥河》《日頭》《唐山大地震》《金谷銀山》等,中短篇小說《大雪無鄉》《紅旱船》《九月還鄉》等,長篇紀實文學《感天動地》《太行沃土》等。2022年12月,他的長篇小說《白洋淀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全國贏得廣泛贊譽,接連再版。今年,他又適時推出了長篇小說《白洋淀上前傳》。相對于寫作,他在書畫創作方面的成就鮮有人知,透過其文學視角,他對中國書畫有著自己的參悟和感受。關仁山的書法創作,不拘一格,變化多端、布局獨特、寓情寄美;關仁山的繪畫作品簡潔、純凈、祥和,設色大膽,構圖飽滿,獨具一格。
“我十分贊同鐵老的一句話:‘藝術家都是勞動者。’勞動是艱辛的,勞動是快樂的。”關仁山坦言,正是鐵揚的這一觀點,奠定了他們成為“忘年交”的精神根基,“我們的心意是相通的。鐵老的童心、真心和愛心,每時每刻都在感染著我。”
“小關提到我說過一句話:作家、藝術家首先要是位勞動者,勞動者要帶著一種清貧的意識去追求自己的勞動量,量的多與少是要用自己的勞動軌跡證明的。”鐵揚回應說,關仁山一次次“失蹤”,和鐵揚自己作為藝術家一次次跋山涉水,和山民一起吃野菜睡涼炕,都是尋找生活中那些平凡和不平凡去了,“這才有了我們對文學、藝術的共識和這次對話的可能。”
素居畫室一盞燈,書畫丹青潤心靈。評論家謝有順曾說:“從世俗中來,到靈魂里去。”在關仁山看來,鐵揚的藝術生涯正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鐵老的畫作色彩繽紛絢麗,純凈高貴。生活在他的畫筆下升騰為精神境域,在我們靈魂深處發出回響。鐵老的書法覓古開新境,瀟灑修靜心,呈現出另一種奇異之美。鐵老的文學從容樸素,唯美抒情,在優雅的敘述中自然流露出深邃的哲思。這些質樸平靜的文字,連接著中華大地悠長的文脈。”關仁山認為,藝術家在寂寞中創造,在創造中圓滿。鐵揚懷著對人民大眾的悲憫,凝聚了化苦難為溫暖的力量,闡釋著人類深層情感。
“那時河北文壇有‘三駕馬車’之說,‘三駕馬車’的光彩在文壇曾照耀許久,但仁山并沒有停止于車上,他很快跳下馬車去走自己的路了……”在鐵揚看來,人們常常不知關仁山的去向,直到他的大部頭新作問世,人們才得知他的消息,原來吸引他的還是多情的中華大地,那里天高地厚,“文學藝術就是要從平凡生活中找到不平凡,從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平凡”。
本次展覽共展出177幅作品,其中有鐵揚作品107幅,包含水彩、水粉、油畫、國畫、書法、插圖等;展出關仁山作品70幅,大部分為他的書法作品,以及部分國畫作品。兩位名家的書畫佳作與文學力作同步亮相。一幅幅書畫佳作引人駐足,一部部文學精品扎實厚重,仔細留意這些作品的創作時間,您會發現兩位名家一直在藝術之路上孜孜以求、從未懈怠,他們對創作的嚴謹執著令人動容。
心靈相約,雙向奔赴
施戰軍致辭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在致辭時說:“關仁山先生的書畫藝術和文學之間是互補關系。鐵揚先生的美術與文學創作有共通特征,形成互文關系,是生命的共同體。”施戰軍從古風與意境、童心與藝術、分寸與表達三方面闡釋了鐵揚繪畫藝術與文學創作的特點。他認為,鐵揚身上,有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和風骨,從他創作的“趙州梨花”系列繪畫作品可以看出,他充滿對大地和故鄉的摯愛,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量。就像鐵揚自己所說的“點燃畫家心靈世界的是生活”,愛人,愛人世間,始終是他創作的取向。他的美術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既有多樣性,又有獨特性,將紳士之感,藝術之旅,人文之思三者融為一體,體現出孟子所說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施戰軍評價:“不論繪畫還是文學,鐵揚先生都從一顆童心出發,葆有真摯的感情。他筆下的故事出自他對世間萬物純真的認知,即便表達的是矛盾、苦楚,讓人讀到的也更多是同情。他的繪畫作品有著內揚外抑的表達,帶有張力彈性的生命意識,展現的是一種活的哲學、活的美學、活的魅力、活的動人。”
高天致辭
河北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高天在致辭時說:“鐵揚先生和關仁山先生的這場藝術與文學的對話,不僅是兩位文藝界大師的心靈相約、雙向奔赴,也是在這個火熱的夏天,綻放在燕趙大地上的一束絢爛的藝術之花。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能夠給我們更多啟迪,給廣大作家更多的激勵,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胡永琪致辭
河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永琪說:“這場活動別開生面,既是藝術家鐵揚和作家關仁山,兩人之間面對面的對話,同時是他們兩位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之間面對面的對話,給我們貢獻了新思路、新見解,豐富了教育文化的內涵,提高了學子們的美育水平。他們兩位不約而同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勞動者精神’。希望廣大師生向他們學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自己的業績和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隨后,進入學術分享和作品朗誦環節。
學術分享,琴聲悠揚
四位朗讀者分別對關仁山長篇小說《白洋淀上》《白洋淀上前傳》片段,鐵揚中短篇小說集《美的故事》、散文集《等待一只布谷鳥》片段,進行了聲情并茂的朗讀。現場典雅悠揚的交響樂,與清新雋永的文字,激昂交錯,云起雪飛、蕩氣回腸。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著名評論家、博士生導師尚輝,花山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郝建國擔任本次活動的學術主持。
尚輝發言
尚輝提到“剛才鐵揚先生和關仁山先生,通過他們沙啞低沉的嗓音進行對話。這種帶著歷史滄桑感的聲音,把我們帶入波瀾壯闊的歷史語境與深沉幽邃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舉辦這場沙龍活動的原因。文學作品并不僅僅停止在印刷的符號上,還可以通過對話、朗誦,通過作家與讀者的演繹,呈現出多維的、通透的、豐沛的狀態。文學與繪畫在中國從來沒有分開過,王維的‘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蘇軾提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奠定了中國文人繪畫的理論基礎,他們的創作成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名作和經典。進入二十世紀,決瀾社成員倪貽德先生,在上海藝專、西南聯大、杭州藝專等校任教,一邊從事繪畫創作,一邊寫下很多小說和詩歌……今天的這場沙龍和展覽活動,將繪畫和文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是對中華文脈詩畫同源的一種延續。”尚輝說,“鐵揚先生在他的小說前言中寫道,他人生第一個目標不是當畫家、文學家,而是音樂指揮家,鐵揚先生在閑暇的時候要彈鋼琴、拉小提琴。鐵揚先生人生很飽滿,除了繪畫、雕塑之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藝術隨筆集。鐵揚先生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幅幅畫面。他是用圖象去建構他的文學創作。這是實現自己對藝術感知的多元呈現。鐵揚先生的文學創作與繪畫是一體的,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清新的記憶和炫麗的色彩,交相輝映,展現了中華文明旺盛的生命力。”
郝建國發言
學術主持人郝建國,也是鐵揚新作《美的故事——鐵揚中短篇小說集》和關仁山新作《白洋淀上前傳》的出版人,他說:“鐵揚與關仁山兩位先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們的作品有很多共鳴的東西,不受藝術框架的約束,特別質樸,生機盎然;兩位先生創作的題材也相通,都是中國鄉村文明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同時,兩位作家、藝術家都是辛勤的勞動者,他們的創作數量和質量都令人贊嘆和欽佩,剛出版了三四本新書,又開始計劃寫下一部。生命不息,創作不止。”
陳堅發言
“今天是藝術與文學的對話,其實是鐵揚先生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他既是藝術家,又是文學家。我們很多畫家的作品在形式上非常震撼,但是沒有敘事對應;很多作家的作品敘事性非常強,但是缺乏形式上的美感。鐵揚先生的文學和美術作品在形式和敘事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任陳堅說,“我們經常出去一起采風,鐵揚先生喜歡給我講故事、講繪畫,鐵揚先生常說他是個雜家,一會兒寫寫東西,又想著畫畫,想用繪畫藝術的形式語言表達出來;畫過幾次,用色彩筆觸表達夠了,又想用文字進行敘述性的描繪,描繪的過程中,又嘗試融入古典交響音樂的節奏,把他內心中的美學,傾盡全力地抒發出來。鐵揚先生人生如此精彩,人間少有。我特別服他。”
陳堅認為在德國表現主義之后,中國又產生了一個埃米爾·諾爾德,就是鐵揚先生。“通過這次對話活動和藝術展覽,讓人更加立體地了解鐵揚先生。他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極具表現力,極具生活感,極具張力,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郭寶亮發言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寶亮以“從藝術感覺到自由創造”為題,對鐵揚先生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分析:鐵揚先生能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感知、領悟出事物所蘊含的美的潛質,進而通過形象思維尋找屬于自己的具有自由創造精神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是別的,就是藝術家潛心經營出來的一種完整的“聯合體”,并從中悟到藝術的真諦。
郭寶亮認為,關仁山的長篇小說《白洋淀上》,繼承發揚了孫犁先生“荷花淀派”的藝術精神,把白洋淀的美真實刻畫出來了。“在鐵揚先生的文學作品中,我也讀出了孫犁先生的味道,非常濃郁。孫犁先生寫的作品又是小說,又是散文。鐵揚先生的作品也是這樣,既是小說也是散文,如詩如畫,相互呼應。”
祁海峰發言
“我特別羨慕作家,能把文字進行精妙的組合,產生一種奇妙的藝術狀態。這種藝術感受實際上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但是把文字與繪畫、書法組合起來,納入到藝術形態,進行藝術展示的時候,就需要真正的藝術家進行跨界創造。”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美協主席祁海峰說:“鐵揚先生和關仁山先生的創作是人民至上,從生活當中去提煉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性和獨特的感受。他們恢弘磅礴的作品,是一個文學家、藝術家的責任和擔當。藝術是共通的,都是對物象獨特的感受進行再創作,來呈現給觀眾或讀者。兩位先生的作品呈現出多元融合的創新形態,極具感染力和感召力。”
彭學明發言
“文學和藝術是精神上的雙子座,共同照亮我們的生活,點亮我們的人生,溫暖我們的世界。血脈相連的親人,相識的朋友,萍水相逢的各種人,都在鐵揚老師筆下組成了一幅一幅人間氣象,連成了一縷縷詩意,發散在人間煙火中。每個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形象,和各自不同的生命底色,在點亮這個世界,在點燃人間的世情。鐵揚老師抱著善意和理解,抱著寬容和仁厚去善待這個世界和社會。因為有善,因為有愛,因為有理解,所以鐵揚所有的作品都是溫暖的。即使再大的苦難都是云淡風清的,即便有再深的痛楚,也都是有光明和希望的。鐵揚老師的作品簡潔、純粹,清新,干凈,具有一顆赤子之心。”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著名散文家、評論家彭學明說,“關仁山老師和鐵揚老師有很多共同點,左手一支筆,右手一支筆,中間還有顆心。左手這支筆是用來畫畫的,右手這支筆用來寫詩著文,中間這顆心是用來愛的。鐵揚老師的作品我感受到更多的愛,是人間大愛。而我們仁山老師的愛,更多的是這種時代的愛,呈現的是時代的景象。”
中國藝術報副社長孟祥寧,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工作處副處長賀絢絢,武漢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委員陳勇勁,人民文學出版社責任編輯黃彥博,中華讀書報總編助理舒晉瑜,《人民文學》資深編輯馬小淘,文藝報資深編輯李曉晨,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張鵬禹,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編輯劉江偉,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王振儒,河北省政協常委、河北省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王鳳,河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桑獻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榮麗,河北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張勇、劉寶書、劉建東,河北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李延青、王力平等,河北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愛民、河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徐永贊以及我省各有關單位領導及作家、藝術家約二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綜合整理 / 孟醒石
視頻制作 / 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 王永帥
來源:河北科技大學鐵揚美術館
https://mp.weixin.qq.com/s/r6CXl4THbX7gn1JLcwX5MA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