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綜合報道 > 正文

從文學少年到“非遺”推手

從文學少年到“非遺”推手,以詩情沉浸辰文故里

——“師出滑門”之楊波

 

作者:劉萬慶


11 楊波


  被采訪者:楊波,1971年出生,天津市人。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現為天津市北辰區政協常委、北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秘書長、辰文故里非遺傳承文化促進中心主任,長年致力于天津北辰非遺事業。

 

  或問,雅俗與俗雅有無區分?答案是有。“雅俗”是雅的普及俗化,是俗皮雅骨;“俗雅”屬于附庸風雅,是真俗假雅。師出滑門、縱身跳進“非遺”渦漩的楊波便屬于前者。為此,我固執地認為——從為文的稟性來說,他屬于詩人:這與他給探險家余純順順便加戴一頂“真正詩人”的桂冠如出一轍。細想,廣義的詩人,是懷有一顆不泯的詩心,在面對十之八九不那么順遂的生活時,還能生發出汩汩的詩情,雖然不常落墨分行,也比那些無病呻吟詩作連篇的“化妝詩人”要耐看許多:這又與“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奧妙相映成趣。

 

  一、遇見的緣份:薦者、老師、同門都是高人

 

  依楊波自述,他是“出生在沽北的鄉野,成長于田埂麥隴間的孩子”,幼年時曾隨父母去內蒙古支教。回津后的1987年,當他坐在南倉中學教室里完成語文老師布置的描寫親情的作文時,一個青澀少年的淚水、情感、文字便流出了筆端:內蒙古草原滿天的星斗,月色下的銅麒麟,還有大青山悠遠的背影,阻隔了千里之外農家院落懶散的炊煙、池塘里打滾的孩子、吱吱作響的石碾、伴著榆樹錢兒的玉米餅和奶奶喚他回家吃飯的呼喊……語文老師讀到后便有些惋惜——要是早半年該多好啊——半年前,這位老師的大學同窗、蒙古族作家佳峻經她牽線,曾來北辰為文學青年授課,她可一并將楊波這棵好苗子介紹給著名作家兼文學園丁滑富強老師了。當然,看好楊波的還有他的初中老師張文茹,因與滑富強同為“民進”會員,便近水樓臺薦入滑門。

  當年北郊文學社的繁榮可謂門庭若市,晚間活動需分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組別方能容納文學愛好者的需求。少年楊波更喜寫詩,在他懵懂的眸子里,看見有兩道反射的光暈特亮:一是大幾歲的周永君的額頭,二個是大幾月的羅廣才的眼睛,加之他倆的詩作詩論,每每通明了他詩思靈感的隧洞。

  翌年,滑老師帶領幾位獲獎作者到海河岸畔的第一工人文化宮,參加建黨65周年詩賽頒獎活動,讓他見識了老師于輔導、編刊之外,當場即興作詩、登臺激情朗誦的詩人風采。

  1992年,滑富強老師提案并籌辦成立北辰區文聯,指定楊波經手完成了民政主管部門的社團登記:若論與北辰文聯的緣份,楊波屬于特殊的那個:文聯下設分會時,只民間藝術研究會的“格”還空著,無心插柳的他,順理成章成為副會長,乃為日后的“非遺”事業 埋下了一顆緣份的種子。

 

  二、在楊波文學作品江湖里打撈,漁獲寥寥,然氣象超拔

 

  作為天津市作協會員,他是以“文學工作組織者”的身份加入其中的。我幾乎用了掘地三尺的力氣,未能找到他哪怕一首詩作,只尋得散文、隨筆等十數篇。通過這些為數不多的作品,足以管窺到他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敏銳的觀察與把握,并用滿滿的情感打動讀者的心弦——

  楊波不滿弱冠時,他借“小妹”來信之口寫道:哥,你走后不久咱爸包下了十畝地、買了一頭騾子、一窩豬崽兒。你一定會問,哪來這么多錢呢?是雙口信用社給了咱無息貸款,不光給咱一家,凡是想靠出力脫貧致富的都有份兒……奶奶總催咱爸入黨,可我讓她仔細講一講黨,她又總是那句“反正共產黨的恩情說也說不完”!現在,奶奶的心愿實現了,咱爸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宣誓那天我還悄悄地去看了,哥,你猜我看到了什么?我看見咱爸在舉手宣誓的那一刻,眼里滾出了兩顆晶亮晶亮的淚珠。我長這么大還是頭一回看見咱爸掉淚!哥,你也是吧……(《鄉音》,刊發于1991年第1期《沽北文學》)。

  憑借過目不忘的記憶和勤奮的筆頭,楊波的兩篇游記散文,均以時空交織的結構、動輒五六千言的篇幅全景式描寫,有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動畫長卷。然而,更讓我推崇的是,二十剛過的他文筆之老到,尤其文思之深刻:   

  “碧蓮峰既以碧蓮命名,亦以碧蓮奇絕, 因之敢稱甲桂林之陽朔第一景。她玉立江邊,似蓮仙出浴……慣常蓮有潔白、粉紅,唯獨未見過這般碧綠。為何是綠色的呢?憑欄回望如煙的漓江,回顧著沿岸的深潭、險灘、流泉、飛瀑,還有那碧山碧水碧煙碧雨,醉了我的心,勾了我的魂……我驀然定格在碧蓮峰壁上的八字石刻“一帶山河,少年努力”。我終于領悟到,守望漓江的蓮花就應該是綠色的,因為,那終須努力的少年是綠色的……(《煙雨漓江》,刊發于1993年第2期《北斗星》)。

  在楊波早年的美文中,思古撫今的眼界、抒懷闊論的格局,已然超越了他二十啷當的年齡:“車窗外閃過一個四等小站:灞橋。真的是那斷魂銷魂的灞橋么?唐時,送客西去多駐足于此,折柳贈別,黯然神傷!灞水兩岸五里堤,萬棵柳,陽春絲絳低垂、水花飛濺,隆冬雪霽風勁、沙明石裸,遂使灞橋成為一座承載著詩情詩意、華章絕唱的千年古橋。此時正值春光明媚,和煦熏風吹得灞水兩岸綠柳拂煙……我若非為西去列車所困,定去追尋那刻骨銘心的“年年傷別、灞柳風雪”(《亞歐大陸橋之旅》,刊發于1996年第3期《北斗星》)。

  時值而立之年,楊波終于喊出了那句“如果這世上有真詩人,余純順便是”。他接著寫道:歸宿只能在旅途。倒在路上,遠比死在床上悲壯。對此,我沒有什么悲哀和遺憾:在歷史苦難的鐵砧上,倘以寬厚的道德勇氣和博大的人文悲憫,才可能垂煉出不愧華夏民族的安魂曲……(《歲月?夢想》,刊發于2012年第2期《北斗星》)。

 

  三、從詩歌到“非遺”,是文化牽引的偶然,更是使命感召的必然

 

  2006年的金秋時節,廣才已經是資深的職業經理人,楊波用了20年時間在合資企業繼續從事糧油營生,雖已小康生活,但不能撫慰文化藝術精神生活的躁動與饑渴,繼而籌資成立東視龍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雖然廣才之“才”非帶“貝”之“財”,楊波還是誠邀詩名初具的廣才為首任總經理,從而開啟了他倆亦商亦文、親密無間且理想豐滿的青春時光。

  說不好是洽談合同順路聯絡文朋詩友,還是參加詩歌活動兼程承攬業務,反正兩輛自行車的四個輪子軋遍了天津衛的大街小巷,也軋出了文學青年物質生活的骨感。那年陪同廣才大老遠去市文聯機關拜會一位文學前輩,傳達室大爺放行了身著多兜導演馬甲的楊波,卻攔下了西裝革履大眼流睛的廣才,將楊波直接放行,為此楊波得意了許久,到處宣揚,言外之意就是:我更像藝術家。也正是這種“跡象”,讓楊波和藝術之路越走越近了。

  楊波曾用3年時間完成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學業,在他的幾篇“影評”中,不止關注于畫面的光影、色彩、構圖、場景,尤側重于不同地域民風民俗的特寫與刻畫。早在1997年,他更是在《藝壇縱橫》發表了專題論文《民俗攝影漫談》:“通過拍錄現實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使其成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生動的形象語言,把人類社會族群生活里具有標識性、技藝性的生產生活經驗,演變成強大的精神凝聚力”;最后他還自期自勵道,“我真誠伸出相邀之手,共挽前輩們堅實的臂膀。既然時代呼喚我們要傳承璀璨的民俗文化,守好壯麗的精神家園,我們便要擔負起拍攝、記錄、收集、整理和打撈、搶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

  再后,冷酷的市場與無情的商海,終于使他倆懂得,只有鐘情的藝術不曾欺騙背叛,只有摯愛的文學不曾嫌貧愛富,只有熱烈追求的文學藝術不離不棄,忠誠廝守著,慰籍著。2011年,廣才創刊并主編《天津詩人》;接著,天津開展“非遺”項目普查、代表人造冊建檔,楊波作為主持北辰民協工作的常務副會長,歷史再次為他切換了人生和事業的跑道。

  沒有體制的森嚴,沒有商海的爭伐,沒有影壇的耍大——“非遺”的生命力、魅力在民間——民間,有著真正的樂、真正的癡,也有著真正的善、真正的痛,更有著真正的素不相識而又心心相印。這正契合了楊波與生俱來的家傳基因:老太爺那年頭便是雙口老會的會頭;同時,也搖醒了潛在他心底的那份民間、民風、民俗的情懷與擔當。

  設若換一個、幾個體制內的“事業編”負責這項“非遺”工作,或因清湯寡水、或因仕途渺茫,怕要身曹心漢而見異思遷了。但見“個人執業者”楊波,全身心投入且樂此不疲,雖然少有諸多的豪言壯語,但真真切切給自己立下“干則風生水起、轟轟烈烈”的誓言。

 

  四、砥礪前行間,有風雨交加,更有陽光彩虹

 

  楊波系統性介入北辰區非遺工作是在2016年,后又由區文旅局作為指導單位,支持他成立了社團組織“辰文故里非遺傳承文化促進中心”,擔當起北辰非遺文化的重任。其時,全區非遺項目29個(市級25個、區級4個)。此間不少項目蹉跎于北辰,又曲線轉投于河東等非遺大區。如何挖掘新項目,一時成為打開工作局面的關鍵。望著波光粼粼的北運河,他領悟到,既然水面上的魚已打撈將盡,但大魚常常沉在水底。    

  他有信心亦有憂心——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進程,眾多自然村落正在消失——他曾寫道,“沿著古運河行走,采訪一個個非遺傳承人,記憶中的村莊或為殘垣、或為平蕪,只有北運河孤獨的蜿蜒,嗚咽曾經推波助瀾的鄉風村韻,更驅動我要為北運河多留下些鄉愁與根脈”。    

  與津門重鎮北倉隔河相望的劉園村,舊有“龍眼算盤街”的風水形制,亦為晚清重臣曹克忠、現代歌唱家張振富的舊居所在。該村源于清道光年間的祥音法鼓,是儀仗“天后娘娘”出巡時的隨駕會,歷為天津衛娘娘宮和北倉皇會的頭牌。2014年,當以非遺保護為己任的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帶領日韓民俗專家學者來劉園考察時,全村已“拆遷清零”6年了。在遷居高樓廣廈間的新會所,馮先生仔細詢問了劉園祥音法鼓的歷史淵源、繼承發展;楊波也詳細介紹了地域特色、藝術精髓,幫助助手們拍攝套路表演、角色人物、道具樂器的各個細節。特別是作為年輕非遺工作者,有幸見到仰慕多年的文學巨匠、文化大家,就像見到“娘家人”那樣,當面請教了農耕文化習俗中滋養成長的非遺項目,如何在都市文化習俗的新的社會環境中得以保護、傳承、發展。尤為感動的是,當馮先生得知祥音法鼓老會缺少經費來源,許多傳承工作呈無米之炊的窘境時,當場慨然捐款5萬元,給社會各界以實際行動支持、襄助非遺工作,起到了雪中送炭的表率!    

  以作家的眼界、詩人的情懷、非遺的緣份結識馮驥才,被楊波視為一生的榮幸。他組織的北辰民間繪畫研討等活動,能給馮先生發帖子、請過來;馮先生的天大“大樹博物館”成立或文學藝術研究院的學術活動,也請劉園祥音法鼓等非遺項目助威、演示。迄今為止的幾年間,北辰的非遺場所,已經成為該馮門研究生課外體驗實踐基地。一批批、一撥撥年輕學者,在北運河畔開展田間調查、民間采風的身影,構成沽北大地一道獨好的風景。

 

  五、雅俗生暉,讓辰文故里成為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人常常是在失去時才始知擁有的寶貴。通過實踐,楊波體會到,一大批非遺現象隨原生態自然村落一體滅失,更能引起社會對非遺工作的重視,從而給非遺工作的開展帶來新的契機。比如,載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是每個非遺工作者夢寐以求的錦上之花。2018年,天津獲得了為數不多的申報指標,各區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尤其國家級項目空白的區,更是使出了吃奶勁頭一爭高下。北辰已有劉園祥音法鼓申報成功,其它“高大上”的項目如北辰農民畫,雖從藝群體多、藝術成就高、社會影響廣,但在“百年、三代以上傳承”的門坎前略顯薄弱,一時迷茫在選項上。在上下左右的當事者中,楊波無疑是最走心的“那人”。 在唐宋詩詞的海洋中,楊波偏愛辛棄疾的人格人設和豪放詞章:在元宵節、中秋節等盛大日子操持北辰百道花會展演,他的心中、眼前會再現“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盛況;當工作陷入山重水復時,他的耳邊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托付。

  是的,當許多根植于市井文化的非遺項目呈現后勁不足時,楊波發現“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沽北大地,奔流千載、古韻新夢的運河兩岸,是農耕文化非遺項目取之有道的寶藏之所”。在全盤審視了北辰市級非遺項目后,他提議并組織推動了天穆村的穆氏花毽,期許“申報三次成功”。結果,因為申報文案的吸睛亮眼,因為項目代表人的吉尼斯紀錄和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的獎牌,因為花毽俱樂部青少年訓練基地的完備設施,尤因花毽纏身繞腿、上下翻飛、扭轉自如、眼花繚亂的那份嬌小靚麗活潑靈動,終于征服了專家評委見多識廣且挑剔的眼睛,為北辰國家級非遺項目再下一城。而今,北辰另有市、區級項目29個和38個,非遺成果名列全市三甲。

  楊波認為,《詩經》的生命力在于民之《風》,非遺的生命力在于走入民間。為此,他在《天津日報?北辰之聲》連發十篇隨筆,描繪、推介非遺的景物事象,一邊應答運河風流、文人騷客的古詩舊賦,一邊呼喚當今“生活化保護”的非遺同道人攜手共進。近年來,辰文故里策劃承辦了以“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原創音樂劇非遺印象秀,與非遺親密接觸周,體院非遺圖片揭幕式,非遺主題展,萬民同樂花會展,非遺慶豐收,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直播間……   

  2020年,博鰲亞洲論壇主會場舉行國際文創論壇暨首屆文創周開幕式,辰文故里獲“2020中國文創地圖”非遺榜樣;在北辰獲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稱號中,勇于擔當的辰文故里,默默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六、心中有多少家國情懷,辰文故里便有多少紅色基因

 

  誠然,楊波是我要好的師弟。為此次采訪,我與他約時間、地點。他見推辭不成,遂以三句打油告知:“信譽樓旁辟二樓,非遺中心新址修。咬定辰文尋故里”,要我接出第四句并滿意后再定時間。我苦思笑答“茶壺煮沸運河流”,乃通過。

  與他長談是在雨天的周末。我說,你單名一個“波”字,五行屬水,事業依水而興。因之,老址新址刻意選在北運河邊——然否?他笑答,我還單姓一個“楊”字,真真是由一位“羊奶媽”得以喂養:出生仨月,父母撇下襁褓中的我去內蒙支教,爺爺苦于我的嗷嗷待哺,便求拜把弟兄們想轍。結果,趙十爺彎轉周折牽來一只剛生完羔兒的山羊,一直喂到我能吃面糊糊……誠如廣才所言,楊波的思維行為方式,無疑是個有故事的詩人或作家。

  當我了解他作為北辰區文聯秘書長,全力協助季曉涓主席成功接辦天津市作協來北辰開展“歡慶20大,頌歌獻給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活動的具體情況時,他說,承蒙區委領導器重,將登高英雄楊連弟紀念館,革命先驅安幸生烈士故居,孫中山譽為“民國賢母”的徐肅靜和著名教育家溫贏士創辦、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題名的“普育學校”校史館,民國政要孫洪伊創辦、楊連弟烈士就讀過的北倉小學“運河鄉情展館”等4處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交由辰文故里管理運行,因此接待作家詩人屬于“自家人進自家門”的那種得天獨厚和順理成章。

  由是,詩人或作家楊波不僅有故事,而且有情懷,有擔當,是中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流光溢彩,催促且啟發他構思謀劃,給非遺的人文意境融入紅色基因,書寫振興紅色美麗鄉村的宏大詩篇。

  時間來到2021年。國家鄉村振興局以彩票基金大額扶持的紅色鄉村提改項目,給天津一個指標,遂在幾個有資源條件且早有準備的區展開了強勢竟爭。北辰,從區委主管部門到區農委也以“重在參與”的心態披掛上陣,站在陣地最前沿的楊波又成為最走心的“那人”。經反復權衡并走訪黨史專家,在中河頭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大力支持下,他大膽提出了盡快復原與安幸生烈士故居一街相鄰、一脈相承的天津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西北鄉農民支部舊址”的建議,即或問鼎A級不成,擠進B級應有希望,更能為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的北辰,新添紅色地標。

  在北辰區委領導的重視支持下,中共西北鄉農民支部舊址于2022年“七一”如期揭牌對外開放,又以其主題廣場之震撼、歷史資料之珍貴、三河頭平民學校舊址之傳神,特別是以其在天津黨史中的地位和意義,于一眾競爭項目中奪標,給全區上上下下一個大大的驚喜和振奮。

  對于楊波來說,沒有最忙、只有更忙。對于中河頭村來說,集思廣益的規劃藍圖,既有紅色文化產業園,又有農耕文化體驗區;既有紅色風韻的村容村貌,又有人文意境的地標建構,與安幸生烈士故居、中共西北鄉農民支部舊址,一體輝映錦繡成中國式現代化農村的打卡地——有中央真金白銀的扶持,楊波作為見證者、親歷者,正能量的忙著,也充實快樂著。       

  在我即將脫稿的此刻,翻看楊波發的“朋友圈”,剛好一條是畢業于中央美院、游學法國、墨西哥,在國內及歐美多地舉辦個展的獨立藝術家張夢辰的訊息,擬在中河頭村建藝術家民宿“藍房子”;另一組是區媒、市媒及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報道《天津北辰區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另有他自己的兩個帖子:“歷時七年,每年的非遺日都忙于幕后。今年能夠走到臺前,接受賈春寧部長授予北辰非遺青年志愿社團榮譽。證書是頒給辰文故里年輕團隊的:他們成熟了,我年輕了”;“風雨兼程、披星戴月的北辰非遺,傳承之路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在“師出滑門”的弟子中,楊波已活成老師的樣子,擔任了北辰區政協常委。我信“知天命”的他,同樣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2023.6.12子夜于沽北


1

  劉萬慶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區作家協會原主席。作品散見于《通俗小說報》《天津文學》《湛江文學》《五臺山》《延河》等文學期刊,《捧角兒》《本草》連續兩屆獲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60萬字文集《淚竹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圖標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 国产全黄一级毛片| 夜里18款禁用的视频软件| 日本一本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精品在线第一页| 都流了这么多还嘴硬| 韩国一区二区视频| 99久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的片子免费| 久碰人澡人澡人澡人澡人视频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 在线看成品视频入口免| 尤物国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日本chinese人妖video| 日韩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永久看一二三四线| 爱情岛论坛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青青草成人影视| 青草资源视频在线高清观看| 成人自拍小视频| 欧美另类精品xxxx人妖换性| 青青草原在线视频|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8888四色奇米在线观看不卡| 18禁止午夜福利体验区| 欧美日韩高清性色生活片|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试看120秒做暖暖免费体验区| 色哟哟www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国产|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